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長約2米。莖圓柱形,有六條縱紋,表面棕色或紫紅色,幼時被緊貼的淡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至近於無毛,僅節上的毛宿存。常為單葉對生,極稀有三出複葉;葉片薄紙質,心臟形或寬卵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3-7.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於圓形,邊緣全緣,上面被稀疏淡黃色絨毛,沿主脈上更多,下面被緊貼的淡灰色厚綿毛,常宿存,基出弧形主脈常5條,稀3或7條,在上面微現,在下面顯著隆起;葉柄細圓柱形,長約4-8厘米,常扭曲,被黃色柔毛,在頂端近葉基處更多。
單花頂生;花梗直而粗壯,長約5-10厘米,密被黃色柔毛; 花大,直徑約7-15厘米;萼片常6枚,淡紫色,菱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7厘米,寬2-3.5厘米,頂端銳尖,基部漸狹,內面無毛,基出三條直的中脈及側生網脈能見,外面沿三條直的中脈形成一披針形的帶,被黃色曲柔毛,外側被緊貼的淺絨毛,邊緣近於無毛;雄蕊長約1-2厘米,常外輪較長,內輪略短, 花葯側生,線形,長約1厘米,頂端藥隔微突起,花絲無毛,比花葯略長或近於等長;心皮長約1.5厘米,子房及花柱基部被緊貼的長柔毛,花柱纖細,上部毛較稀疏或近於無毛。
瘦果扁平,菱形或倒卵狀三角形,長4-5毫米,稀達8毫米,寬約4毫米,稀達6毫米,中部具棱狀突起,邊緣增厚,被緊貼的淺柔毛,宿存花柱纖細,長4-6厘米,被稀疏黃色柔毛。花期6月,果期7月至8月。
生態環境
鐵線蓮性耐寒(莖和根系可耐-10℃低溫),耐旱,較喜光照,但不耐暑熱強光,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鹼性壤土及輕沙質壤土。
分布範圍
特產於浙江東北部。常生於海拔100-400米間的山谷、溪邊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寧波鎮海附近。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繁殖方式:播種、壓條、嫁接、分株或扦插繁殖均可。
播種:原種可以播種法繁殖。子葉出土類型的種子(瘦果較小,果皮較薄),如在春季播種,約3~4周可發芽。在秋季播種,要到春暖時萌發。子葉留土類型的種子(較大,種皮較厚),要經過—個低溫春化階段才能萌發,第一對真葉出生;有的種類要經過兩個低溫階段,才能萌發,如轉子蓮。春化處理如用0~3℃低溫冷藏種子40日,發芽約需9~10個月。也可用一定濃度的赤黴素處理。
壓條:3月份用1年前生成熟枝條壓條。通常在1年內生根。
嫁接:可用單節接穗以劈接法接於根砧上。節上具1~2芽,節下長5~10cm,在加溫而密閉的嫁接匣里嫁接,易促進成活。
分株:叢生植株,可以分株。
扦插:7~8月取半成熟枝條,在節間(即上下兩節的中間截取,節上具2芽。介質用泥炭和砂各半。扦插深度為節上芽剛露出上面。底溫15-18℃。生根後上3寸盆,在防凍的溫床或溫室內越冬,春季換4~5寸盆,移出室外。夏季需遮蔭防陣雨,10月底定植。
栽培方法
盆栽:任何盆子均可以,但底部需透水,最好墊一層盆底石。介質以疏鬆、透氣、保水、保肥、乾淨為好,盆表面可覆蓋松鱗或者其他園藝覆蓋物。肥料則以全營養控釋肥為好,可以加入一些骨粉或者其他完全發酵的有機肥。夏季若盆器被太陽直射,應進行遮陰。盆栽的季節所受限制較少。
地栽:地栽一般春季或者秋季進行。地栽苗以帶介質的容器苗為妙,栽培前容器苗充分浸水。種植穴應大於容器苗的3~4倍,混入一些專用栽培介質,採用控釋肥或者有機肥最為底肥。注意不要積水。種苗下種時,適當的深栽5~10厘米,有益於枯萎病的恢復。
水肥管理:保持介質充足濕潤,但不積水。施足底肥,平時可以用水溶性肥料進行補充。葉色發黃,斑駁,可能是缺元素的徵兆。
修剪和綁紮:及時綁紮,使其按照期望的方向生長。按照品種介紹要求,進行修剪。
病蟲害防治
鐵線蓮抗病蟲害力較強.很少發生病蟲嚴重為害現象。病害有枯萎病、特別可能發生在夏季雨天放晴,溫度急升時,枝條突然枯萎,往往在秋天或次年春天萌發新技。其他有粉霉病(為害葉或花)、病毒病(葉部有黃斑,花畸形)等,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蟲害有紅蜘蛛、刺蛾危害,用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殺。
主要價值
本種常為單葉,葉片背面密被緊貼的曲柔毛為主要特徵;花大,直徑可達7-15厘米,是本屬中花最大的種類之一,可引種栽培供觀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