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鐵欖

毛葉鐵欖

毛葉鐵欖,學名Sinosideroxylon pedunculatum (Hemsl.) H. Chuang var. pubifolium H. Chuang ,為山欖科、鐵欖屬植物鐵欖的一個變種。毛葉鐵欖與原變種的區別是:嫩葉兩面及小枝先端密被銹色絹毛,後來葉上面變無毛,下面絹毛變為褐色。產廣西龍州;生於山頂岩石上。木材可供製造器具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喬木,高(5)9-12米;小枝圓柱形,徑約2-4毫米,被銹色柔毛,幼枝疏被、老枝密被皮孔。葉互生,密聚小枝先端,革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7-9(15)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嫩葉兩面及小枝先端密被銹色絹毛,後來葉上面變無毛,下面絹毛變為褐色,上面具光澤,下面色較淡,中脈在上面明顯,稍凸起,下面凸起,側脈8-12對,成50-70度上升,弧曲,兩面均明顯,網脈細;葉柄長7-15毫米,上面具窄溝,被銹色絨毛或近無毛。花淺黃色,1-3朵簇生於腋生的花序梗上,組成總狀花序,花序梗長1-3厘米,具縱棱,被銹色微柔毛;花梗長2-4毫米,被銹色微柔毛,基部具小苞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密被銹色微柔毛;花萼基部聯合成鐘形,裂片5,覆瓦狀排列,三角形或近卵形,長2-3毫米,寬1.5-2毫米,外面被銹色微柔毛;花冠長4-5毫米,(4)5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1.5-2.5毫米,寬約1毫米,花開放時下部聯合成管;能育雄蕊(4)5,與花冠裂片對生,長2-2.5毫米,花絲線形,長1-1.5毫米,花葯卵狀心形或箭形,長約1毫米,外向開裂;退化雄蕊(4)5,花瓣狀,披針形,長1-2毫米,邊緣條裂,與花冠裂片互生;子房近圓形,長約1毫米,無毛,4或5室,先端漸窄而成花柱,花柱鑽形,長2-3毫米。漿果卵球形,長約2.5厘米,寬約1.5厘米,具花後延長的花柱;種子,1枚,橢圓形,兩側壓扁,長約1.6厘米,寬約9毫米,褐色,具光澤,疤痕近圓形,近基生。

分布

產廣西龍州;生於山頂岩石上。

用途

木材供制農具、農械、器具用。

分類意見

本種的位置,各學者意見不一,1889年Hemsl.把它作為肉實樹屬Sarcosperma發表,而Lam et Kerpel(1939)和van Royen(1957)的意見則放在山欖屬Planchonella,陳煥鏞和侯寬昭1958年將本種按其種子特徵仍置回肉實樹屬,1965年吳征鎰和李錫文認為種子具豐富胚乳,葉狀子葉,與一般的山欖相近。正如吳、李所指出,本種花的形態及一般形態與肉實樹屬有較大的差別,因此,放在該屬顯然不合適。而本種種子具圓形、近基生的疤痕,圓錐花序等特徵,也不宜放入山欖屬。現據葉互生,漿果1種子及種子疤痕的特徵(Aubreville 1963年即以此為分屬標準之一)把本種歸入本屬是較適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