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穆之

毛穆之

毛穆之,字憲祖,小字虎生(《晉書》因避唐高祖祖父李虎之諱改作武生),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征虜將軍、豫州刺史毛寶長子,東晉將領。 毛穆之從桓溫平蜀取洛,多有戰功,後從溫伐燕,鑿鉅野百餘里,引汶會於濟川。前秦圍襄陽時奉命往救,始至而朱序敗,後救援梁、益二州,抵禦前秦,病卒於巴東。因與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稱字,後又因權臣桓溫母親孔氏名字有“憲”字而再稱小字。故此史書中又稱毛憲祖和毛虎生。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輔佐庾翼

毛穆之果敢堅毅,很有其父毛寶的風範,最初擔任安西將軍庾翼的參軍。鹹康五年(339年),毛穆之的父親毛寶陣亡,毛穆之繼承父親州陵縣開國侯的爵位。

建元二年(344年)十一月,車騎將軍、江州刺史庾冰病逝,庾冰之弟庾翼接管其部眾。庾翼因家事國事難以兼顧,於是留下兒子庾方之擔任建武將軍,代替他鎮守襄陽。由於庾方之年輕,庾翼擔心他不能勝任該職,於是挑選可以信賴的將領輔佐他,便挑選毛穆之擔任建武將軍司馬,輔佐庾方之。 庾翼自己返回夏口鎮守。

平定叛亂

永和元年(345年)七月,庾翼病逝,庾翼的部將乾瓚、戴羲等人作亂,殺害冠軍將軍曹據。毛穆之與安西長史江虨、司馬朱燾、將軍袁真等人共同誅殺乾瓚等人 ,平定叛亂。同年八月,徐州刺史桓溫接替庾翼,擔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等職務,桓溫復以毛穆之擔任其參軍。

參與北伐

永和三年(347年),毛穆之跟隨桓溫消滅成漢政權,因其功勞朝廷賜封他的次子為都鄉侯。不久,升任揚武將軍 (一作揚威將軍)、穎川太守。

永和十二年(356年),毛穆之跟隨桓溫北伐後秦,收復洛陽(今河南洛陽),進入關中地區。桓溫上表朝廷請求任命鎮西將軍謝尚為都督司州諸軍事,鎮守洛陽。桓溫準備撤軍時,因為謝尚還未到達,就留下毛穆之與督護陳午、河南太守戴施率領二千人的兵力戍守洛陽,保衛皇陵。

昇平初年(357年),毛穆之升任督寧州諸軍事、揚威將軍、寧州刺史。

昇平四年(360年),桓溫受封南郡公,朝廷因毛穆之受封的州陵縣隸屬南郡,於是改封毛穆之為建安侯,並擔任桓溫的太尉參軍,加任冠軍將軍,把招募的士兵配給他。

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北伐前燕,派毛穆之監督開鑿河道一百多里,成功引汶水讓桓溫水軍進入黃河。同年,桓溫燒船撤退,任命毛穆之為督東燕四郡軍事,兼任東燕太守,原官如舊。同年,豫州刺史袁真在壽春叛亂,投降前燕,桓溫將要前往征討。毛穆之以冠軍將軍之職兼任淮南太守,鎮守歷陽。

太和六年(371年),桓溫攻陷壽春,平定袁真叛亂,袁真餘黨逃散,桓溫於是任命毛穆之為督揚州之江西軍事,兼任陳郡太守,以作安撫。晉簡文帝即位後,調任毛穆之為督揚州之義成、荊州五郡、雍州之京兆七郡軍事,襄陽、義成、河南三郡太守,將軍如舊。毛穆之與其弟毛安之都是晉簡文帝親信。不久,進升兼任梁州刺史。但不久便因病解職,後以冠軍將軍身份召回京城。

助守國境

寧康元年(373年),前秦攻打蜀地,梁州刺史楊亮、益州刺史周仲孫都不能抵抗前秦的攻勢,各自都棄州逃走,周仲孫因益州失守而遭免官。桓沖於是讓毛穆之督梁州之三郡軍事、右將軍、西蠻校尉、益州刺史,兼任建平太守、假節,守衛巴郡,以其子毛球為梓潼太守。毛穆之隨後便與兒子毛球率軍攻打前秦,但到巴西郡時,因缺糧而退屯巴東郡。

太元二年(377年),桓豁表任毛穆之為監沔北軍事。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將領彭超進攻彭城,毛穆之以將軍身份為假節、監江北軍事,鎮守廣陵。後升任右將軍、宣城內史、假節,鎮守姑孰。毛穆之認為駐防地靠近京都,不再有軍事警報,不應當加節,上疏辭讓,朝廷同意。

太元四年(379年),兗州刺史謝玄率兵救援彭城,成功令留守彭城的沛郡太守戴逯安全撤出彭城,然而彭城最終被前秦攻占。毛穆之在謝玄出兵後,奉詔接受荊州刺史桓沖節度。桓沖派毛穆之在沔水中游流動作戰,以支援被圍困在襄陽的朱序。同月,襄陽陷落,朱序被秦軍俘虜。毛穆之於是率領三萬兵進攻巴郡,派趙福、袁虞率水軍沿江西上,以圖救援被圍困在魏興的吉挹,但趙福等人被秦軍擊敗,毛穆之退屯巴東郡 ,而魏興後亦被秦軍攻陷。不久,毛穆之病逝,朝廷追贈他為中軍將軍,諡號烈。

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穆之果毅有父風。”

家庭成員

父親

毛寶,官至征虜將軍、豫州刺史,封州陵縣開國侯。

弟弟

毛安之,官至右衛將軍。

兒子

毛珍,官至天門太守。

毛球,官至梓潼太守。

毛璩,官至益州刺史、征虜將軍。

毛璠,官至寧州刺史。

毛瑾,官至征虜將軍、梁秦二州刺史。

毛瑗,官至輔國將軍、寧州刺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