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4年1月,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通知,芭蕉人民公社改為芭蕉水人民公社。(因省內桐梓縣有芭蕉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撤銷毛石公社和芭蕉水公社,置毛石鄉和芭蕉水鄉,隸屬松林區。
1992年9月,根據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省發(1992)6號檔案《關於開展建鎮並鄉撤區工作的指示》,毛石、芭蕉水兩個鄉被撤銷,合併建立毛石鎮,鎮人民政府駐地毛石場,至今未變。
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同意貴州省調整遵義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56號):一、同意撤銷遵義縣,設立遵義市播州區,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播州區人民政府駐南白鎮西大街53號。二、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三、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行政區劃
2010年,毛石鎮轄台上村,樂遙村,毛石村,中壩村,大梨村6個行政村,白花村6個行政村,134個村民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毛石鎮位於遵義市匯川區西部,地處東經106041’30”一106041’10”,北緯27050’40”一27052’11”之間。四界極點是:東于樂遙村大埡與高坪鎮分界,西迄大梨村天生橋與松林鎮接壤,南于樂遙村山木埡與金鼎山鎮連線,北抵毛石村西山白尼寺與山盆鎮毗鄰。鎮城總面積150.2平方公里。
氣候
毛石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240-270天左右。熱量充足,年平均輻射量每平方厘米81.8千卡;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39.7毫米。但由於地勢相對高差較大(高低相差1162米),致使境記憶體在高寒、溫和、溫熱三種氣候帶。
地貌
毛石鎮境內大小山脈橫亘連綿,山巒起伏,由基座相連高大挺拔的山峰和狹小彎曲的溝谷組成峰叢溝谷地貌。鎮東部的白雲台是境內最高峰,海拔1722米,西部大梨村的天生橋是境內最低處,海拔560米。
自然資源
毛石鎮資源豐富。地下礦藏有鐵、鉬鎳、鉛鋅、磷等,各種礦藏儲量大,品位高。除土地和礦藏資源。耕地總面積26241畝,其中田9651畝,人均耕地1.1畝,森林面積6879公頃。土壤以黃壤,石灰土為主。
人口
至2007年,毛石鎮全鎮總人口為22510人。其中農業人口21948人,城鎮人口562人;漢族人口22261人,少數民族人口24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遵義縣毛石鎮14538人。
經濟發展
毛石鎮以農業為主,生態保護較好,定位為生態農業大鎮。糧、油、煙、豬、果是該鎮的主要經濟產業。2007年鎮水稻、玉總產11345噸,人均504公斤。與此同時,廣大農民大量種植烤菸、油菜等經濟作物,剩餘勞力外出務工,多渠道、多門路創收致富。至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63元。鎮內年產值1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有石粉廠兩家,泉食品飲料廠1家,礦山企業5家。
社會事業
2007年,毛石鎮全鎮有中學1間,在校生902人;有國小10間,在校生2038人。醫藥衛生事業也有長足發展。至2007年,鎮內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6間。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及鄉村個體醫師共36人,已基本建立醫療衛生網路。
旅遊景點
望金山風景區
望金山坐落於毛石鎮台上村王見山組裡,離毛石街上5公里距離, 又名望軍山。在四五月份的望金山上,藏身著上萬畝的野生杜鵑花(別名映山紅),這片杜鵑花分布在10多個山頭上,有的臨近懸崖。分布映山紅的山頭綿延11公里,面積約有近萬畝。和貴州省著名花海百里杜鵑相比,該片杜鵑花區域由於海拔較高,每年5月中、下旬才進入繁花期,比百里杜鵑花期晚一個半月左右,恰好可以達到“錯峰觀花、交相輝映”的效果。在七八月份的望金山上,萬畝野生玉簪花,
毛石河景區
毛石鎮毛石河景區景觀該景區為毛石村和台上村各轄一部分,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景區內有:鹿囤山古囤寨遺址建於清鹹豐初年,1854年遭楊隆喜部攻毀,今尚存寨牆、石屋遺蹟。蕭光遠故里今有故居遺址和插旗石一塊及“鹿山堂”匾額尚存。
蛇皮洞奇泉該泉冬暖夏涼,久旱不枯。每遇當地降雨量大,洪發水漲,河水渾濁,水位升高之時,該泉眼突然斷流,洞內卻轟響如雷。在泉眼南北兩側各距泉眼20米處有兩個泉眼,平時滴水不流,此時卻有大股渾水湧出。待河水漸消,水色由濁轉清之後,斷流處又突然一聲轟響,一股渾水驟然噴出,涌流如初。初時水色渾濁,漸復常態。這種斷流後複流現象持續時間或半日,或一日,甚至三五日,竟與當地降水程度及洪水漲退時間相應。
毛石河景區蔡蕭氏石雕墓葬建築群由石牌坊、石圍牆、石壩及三函石墓組成,占 地約1000平方米。建築物上花卉、動物、人物等裝飾圖案雕工精湛,碑文書法雋秀。在毛石河從沈家洞至沙烏龜長約4公里的河段上,有大小水車300多架。
毛石河支流唐坪溝有楊家岩、飄水岩、鍋底凼、岩灰洞等瀑布,其中飄水岩瀑布高約40米,形似一根銀柱直瀉溝底深塘。瀑布北面山岩壁立,蒼藤垂布,與南面樹梢相距咫尺。若時至正午,又雨霽雲開,溪水漲發,瀑布衝激增強,水花飛濺,水霧升騰,則有彩虹形成跨越兩岸。東距鍋底凼200米有麻灣洞,洞內鐘乳石密集,造型各異。北距楊家岩瀑布百米,岩壁上有古岩洞囤寨遺蹟,洞口石牆尚存。
毛石鎮石花洞景觀
白花村和大梨村各轄一部分,面積約2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黑石 崗古樹群在方圓20畝地域內,有古銀杏樹8株。岩鷹巔一株。銀杏樹其一株一頭三乾,高大挺拔,另一株一頭五乾,長於石上,形成樹包石景觀。銀杏樹群周數百米內,尚有楓香、酸棗、獅粟、柏樹等古大樹,其古柏樹一株一頭八乾,獨木成林。黑石崗至石花洞系茂密林區,樹種繁多。石花洞洞口稍窄,入洞則寬闊開朗,兩邊岩溶沉積景觀無數。過一段百米緩坡,即至一可容百人大廳。在洞頂洞壁上,綴滿數以萬計的石花。色彩斑斕的石花,有的晶瑩剔透,有的潔白如玉,有的像菊花盛開,有的像荷蕾待放。
飲食文化
鎮境內大部分地區被稱為“山一半,水一半”,主食大米和玉米,一般是兩者摻和蒸食,稱“兩兼飯”。水田較少的地區,以食玉米為主,兼食紅苕、大豆、巴山豆、米豆、高粱、小米、蕎麥等。將大麥粒與米同煮半熟而蒸食,稱老麥飯。煮稀飯常摻和雜糧瓜菜,摻和什麼稱什麼稀飯。大梨等高海拔地區,冬季晾曬玉米困難,就在收穫後用火炒乾儲存,後用石磨加工成粗粒或沙狀蒸食,飯散不滋潤。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境內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大梨炒玉米法已改進,隨著人民民眾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全境以食大米為主,就是盛產玉米而欠產水稻地區,也將糧食進行轉換。摻和瓜菜雜糧的飯,也成人們調節口味時所食。麵條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極珍貴,是送禮待客之物,今已成極為普通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