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山行政村

毛家山行政村,是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轄下的一個村,共約近300口人。

地理位置


毛家山行政村是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轄下的一個村,原歸晴嵐鄉,在撤鄉並鎮中隨鄉一起併入聖人澗鎮。位於縣城北約20公里的中條山腹地,整個村由槐樹坪,毛家山,郭家後三個居民組組成,分別下轄槐樹坪、寨家後、柿樹窪、大窪、塬頂、西溝河,毛家山,郭家後,前坡、籬笆溝、秋口等11個自然村共約近300口人,村委會設在毛家山村

主要地形

全村整體背靠中條山,北高南低,站在村裡的開闊處向南望,白天可以看到黃河水在陽光下的反光(約25公里)晚上可以看到黃河南岸的三門峽市的燈光。村的兩邊各有一條深溝形成東西的村界,村中間尚有一條深溝把村分為兩條塬(當地把兩條溝之間的突出的面積較大的高地叫塬),較小的溝有幾十條之多,村北是名叫銀洞梁和虎疙瘩的兩個山丘,往北連線地方國營的萬頃油松林,往西、往南是通向外界的水泥硬化路。

主要農產品

全村有可耕地約800畝,可惜土壤中含有大量砂礓,耕作不便,且靠天吃飯,收入不高。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雜糧、以及蘋果。
進入21世紀,利用當地優越的生態優勢,發展生態蔬菜,收益有了提高。

當代主要變遷

毛家山原本也平常,1969年,在當時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天津灣兜中學的畢業生來到了毛家山,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在當時樹立了一個全國插隊知青的典範,毛家山也隨之為更多的人知道,也因之率先於周圍村莊安上了電。
知識青年返城,毛家山又恢復了平靜,但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毛家山成了見證地。
當改革開放的大潮席捲全國,毛家山也煥發了生機,可畢竟自然環境利用率需要開發的空間太大,資金缺口無著落,所以步子也邁不開。隨著退耕還林的鋪開,毛家山進行了整體搬遷。
畢竟故土難離,當年的知識青年也常故地重遊,也因此在毛家山老村建起了旅遊項目。

地名傳說

村北的銀洞梁據說是因為有當年開採銀礦留下的礦洞而得名,但是否真有銀礦尚無確證。
虎疙瘩的名字據說是因為當年擁有包括虎疙瘩在內的山坡的主人在分家時把此疙瘩分給了叫“虎”的兒子遂順嘴叫了下來。

遠景

毛家山現查明有矽鐵礦、石英石,蛭石,還有天然礦泉水資源,等待有志者予以開發。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148.17畝,其中人均耕地0.29畝;有林地319.9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80畝,有效灌溉率為24.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 畝。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94萬元,占總收入的34.65%;畜牧業收入40.63萬元,占總收入的45.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0頭,肉牛30頭,肉羊45頭);林業收入0.62萬元,占總收入的0.69%;第二、三產業收入9.86萬元,占總收入的11.04%;工資性收入7.24萬元,占總收入的8.11%。農民人均純收入949.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9人(占勞動力的18.55%),在省內務工25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8戶通自來水,有10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8.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戶(分別占總數的39.42%和27.88%)。該村到鎮政府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5口。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19.97畝;水面面積2.05畝;荒山荒地304.11畝,其他面積776.28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4戶,共有鄉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農業人口372人,勞動力26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有壯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 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二、村民整體素質普遍低,科技意識不強。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廣難,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四、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六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