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義者

[7] [7] [7]

毛主義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國以外國家或地區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個人或組織的自稱。

歷史

韓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領導亞洲革命,並成立中聯部,王稼祥任第一任部長,他和他的部門負責東南亞共產黨領導人來中國培訓、學習。[1]
毛主義者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這個名詞最早被用來作為一種敵視的稱呼,指那些支持毛澤東和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個人或組織。
毛澤東主政時期,對東南亞的各國毛主義者提供大量的武器、經濟、技術、糧食無私援助,同時設定“東南亞革命之聲廣播電台”幫助他們打宣傳戰,用用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海南話、福建話、廣東話等對外宣傳,信號覆蓋東南亞、澳大利亞、歐洲等,每種語言每天播放四小時,1981年遭到鄧小平取消。[1][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歐洲的毛主義者包括挪威的“工人共產黨”、東德的“馬列黨”、土耳其國內庫德人的“毛主義共產黨”、希臘的“共產組織”。北美洲的美國革命共產黨,拉丁美洲,阿根廷的“革命共產黨”、秘魯的“秘魯共產黨—光輝道路”,亞洲尼泊爾“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和菲律賓的“菲律賓共產黨”都是毛主義者。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在尼泊爾革命14年,於2008年上台執政,推翻了尼泊爾國王賈蘭德拉的封建世襲制王朝,建立聯邦民主共和國。[3]
高棉共產黨在高棉革命,實行最原始的共產主義,一切生產生活材料由政府支配和控制,但是革命失敗,共產主義的試驗也失敗。[4][5][6]
1980年,鄧小平上台,在中國實施“韜光養晦”政策,廢止毛澤東的政治掛帥,改為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國際戰略全面收縮,停止中國一切輸出革命的對外援助,裁撤在雲南省昆明市市郊的東南亞共產黨訓練營與營中的中國教官,停止武器和糧食支援,關閉了“東南亞革命之聲廣播電台”,緬甸共產黨、馬來亞共產黨、泰國共產黨等被迫在1990年代初向所在國政府投降。
1980年,鄧小平召見馬來西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要求馬共配合中國共產黨實施國際關係上的“戰略轉移”,放棄武裝鬥爭。[1][7]
1987年,泰國共產黨被泰國政府圍剿,大量領導人被逮捕殺害,革命失敗。[7]
至今,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秘魯光輝道路、菲律賓共產黨新人民軍都仍然在堅持武裝鬥爭和游擊戰的革命方式。

與中國的關係

所有國外毛主義者和部分國內毛主義者都認為蘇聯的赫魯雪夫和中國的鄧小平復辟了資本主義,他們認為今日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完全蛻變,與原本的毛澤東思想背道而馳,是修正主義者。美國革命共產黨宣稱:“1976年後中國的修正主義勢力不僅繼續標榜為共產主義者,而且還更具體的自稱為毛澤東革命路線和革命遺產的繼承者。為了回響(革命的)偉大的需要,為了拒絕順應中國也已發生的一切,鮑勃·阿瓦基安(美革共主席)承擔了科學分析中國所發生的一切及此中原因的使命,並努力解釋(中國)修正主義政變和資本主義復辟發生的緣由。美國革命共產黨對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持正面看法和評價。[8]

代表人物

國際

2009年4月9日,拉丁美洲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在中國訪問時說:“少年時代,生活就使我成為了毛主義者。我是偉大舵手毛澤東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查維茲以“玻利瓦爾革命”為口號,建立新黨派“第五共和運動”,在委內瑞拉革命成功。[9]
1989年,緬共主席德欽巴登革命失敗,退走中國雲南省,隱居山林。[7]其他代表人物有彭家聲、鮑有祥。
高棉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波爾布特、農謝、英沙里、塔莫、喬森潘。
1981年,鄧小平召見陳平,要求其放棄革命。1989年,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在泰國合艾與泰國、馬來西亞政府共同簽訂了《合艾協定》,退出政治舞台。[7]
馬來西亞共產黨副總書記黃一江,早年革命,後鄧小平要求其配合中國,放下武器,向馬來西亞政府投降。[7]
印尼共產黨領導人艾地革命失敗後,隱居中國。[7]
1981年,菲律賓共產黨副領導人卡多·馬來隱居荷蘭。[7]

國內

國內毛主義者只是信仰毛澤東思想,並不自稱毛主義者,代表性人物包括:孔慶東、司馬南、朱繼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