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法”及“對法”,”智慧“之別名(智慧為無比之勝法,故云無比法。又以智慧對觀法,故名對法)。以三藏中的“論藏”詮顯學者之智慧故也。
然而“毗曇”之名廣義上來說是大小乘論藏的通名,因而“毗曇”經常指小乘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的論藏。如《阿毗達磨發智論》,《六足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之諸論而言“毗曇”。總即別名也。因之此論旨名毗曇宗。即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也。天台淨影等古師,常對於成實宗而稱毗曇。
參照《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毗曇,(佛學術語)Abhidharma,巴Ahidhamma,是“阿毗曇”之略稱。新雲“阿毗達磨”。譯曰“無比法”。新翻“對法”。是三藏中“論藏”的總名。
“無比法”及“對法”,”智慧“之別名(智慧為無比之勝法,故云無比法。又以智慧對觀法,故名對法)。以三藏中的“論藏”詮顯學者之智慧故也。
然而“毗曇”之名廣義上來說是大小乘論藏的通名,因而“毗曇”經常指小乘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的論藏。如《阿毗達磨發智論》,《六足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之諸論而言“毗曇”。總即別名也。因之此論旨名毗曇宗。即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也。天台淨影等古師,常對於成實宗而稱毗曇。
參照《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
阿羅漢的原始含義 北傳佛教的解釋 意義 分別 第一阿羅漢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裡面的“...
經典傳承 佛教流傳 分類概說 南傳經典 聲聞乘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
佛學大辭典 佛教哲學辭典 中華佛教百科 其他有關資料 大乘思想無學,佛學術語,‘有學’之對稱。又稱無學位、無學果、無學道、無學地。指斷盡一切煩惱,已得阿羅漢果者。若已知佛之教法,但未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
福田,佛教用語,拼音為 fú tián,梵語為pun!ya-Ks!etra,巴利語為 pun~n~a-kkhetta。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
詞目 拼音 出處與詳解 定義 分類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古印度神話中位...
來源 傳說 記載 位置分析‘根’為梵語indriya 之意譯。通常指器官、機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語中,‘根’一詞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僅具有增長力,且可衍生出枝幹、花葉果...
解釋 相關術語。”安世高所譯經中的義理,主要是傳弘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之毗曇學和禪定理論...背景介紹 安世高 安世高(約二世紀),東漢佛教翻譯家。 本名為清... 印度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相聯繫的,最早的一批譯經者,不是中國...
背景介紹 基本資料 生平 後世影響 相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