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的話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30周年特輯
我的比較文學之路:為紀念中國比較文學發展30周年而作 樂黛雲
我的五十年的作業:會通學科熔"義理辭章"於一爐 嚴紹璗
眾說紛紜德理文 孟華
向近代早期的英語讀者介紹中國:17世紀衛匡國《韃靼戰紀》英譯研究 康士林
同與異--讀謝閣蘭的《庸匠》一詩 車槿山
闡釋的僭政與意義的流亡:伽達默爾vs 德希達 張沛
埋葬權與戰爭法序言--格勞秀斯《論戰爭法權與和平法權》第2卷第19章講疏 林國華
多重矛盾構築的"家園"--華茲華斯的長詩 《在格拉斯米爾谷地卜居》 秦立彥
連續與斷裂: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怎樣的革命? --從弗朗索瓦·傅勒的《思考法國大革命》說起 張源
享保大象的神靈化:神獸大象與預知未來、吉瑞之兆 張哲俊
"棉被"下的自我 周閱
《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跋文讀釋 錢婉約
《詩經》英譯賞析四題 顧鈞
海外專遞
Re-imagining the Pastoral: Anonymity and the Late-sixteenth-century Reader in Fray Luis de León's first ode Anthony John Lappin
學術焦點 Introductions to Essays on Translating Emily Dickinson Martha Nell Smith
狄金森在中國的經典化建構--以漢譯詩作進入中國小課本為中心 王柏華 賴丹婷
Discussing Emily Dickinson into Chinese: Lessons from the Coope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 Laura Lauth with Dali Tan Manuscripts, Print, Digital: Reading Emily Dickinson in Translation Martha Nell Smith
學術動態
2015年裡斯本國際比協理事會報告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術講座"綜合報導
"比較詩學與比較文化叢書"第三次編纂討論會綜述
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全國學術研討會舉行
青年園地
早期佛教譯經與經典的書面化確立 范晶晶
《代表人物》的生成與意義 余靜遠
新書快遞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的前世今生 陳戎女
在荒寂的世界裡尋求詩意--寫在《自學成才的人們》中譯本出版之際 劉洪波
構建中國敘事學大廈的先行者--讀傅修延《中國敘事學》 周興泰
稿約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學術集刊)稿件體例
作者簡介
樂黛雲,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