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

比目

比目魚(flatfish),是兩隻眼睛長在一邊的奇特的魚,被認為需兩魚並肩而行,故又名比目魚。 比目魚又叫鰈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比目魚

簡介

比目魚比目魚

它是海水魚中的一大類,包括有鮃科、鰈科、鰨科的魚類。鮃科中常見的有“牙鮃”、“斑鮃”、

“花鮃”;鰈科中常見的有“高眼鰈”、“石鰈”、“木葉鰈”、“油鰈”;鰨科中常見的有“舌鰨”。有3亞目9科約118屬538種。中國產3亞目8科50屬134種。均為底層海魚類,其分布與環境,如海流、水和水溫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如沿赤道諸大洋西側暖流廣,種類特多;黃、渤海沿岸寒流強且有黃海冷水團,冷溫性種類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強烈影響,種類也很多。有少數種類,在中國如華鮃、江鰈、窄體舌鰨、褐斑三線舌鰨等可進入江河淡水區生活。

生活習性

比目比目

比目魚又叫鰈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比目魚的眼睛是怎樣湊到一起的呢?原來,從卵膜中剛孵化出來的比目魚幼體,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魚類的樣子很相似。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對稱擺放。它們生活在水的上層,常常在睡眠附近游泳。大約經過20多天,比目魚幼體的形態開始變化。當比目魚的幼體長到1厘米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比目魚一側的眼睛開始搬家。它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對面的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

近時,才停止移動。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線有所不同。比目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比目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比目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這樣,眼睛的移動就沒有障礙了。比目魚眼睛的移動是比目魚的體內構造和器官也發生了變化。比目魚已經不適應漂浮生活,只好橫臥海底了。比目魚是名貴的海產。漁業上把它叫做牙鮃。牙鮃的身體一般長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鮃有70厘米。牙鮃會根據季節的更替,做短距離的集群洄游。在我國沿海,牙鮃有廣泛的分布。黃海、渤海的漁民們用海底曳網捕撈牙鮃。新鮮的牙鮃可以食用或者製作成罐頭。牙鮃的肝臟還可以提煉魚肝油。

進化理論

魚類學家告訴我們,比目魚這種奇異形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剛孵化出來的小比目魚的眼睛也是生在兩邊的,在它長到大約3厘米長的時候,眼睛就開始“搬家”,一側的眼睛向頭的上方移動,漸漸地越過頭的上緣移到另一側,直到接近另一隻眼睛時才停止。比目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在水中遊動時不像其它魚類那樣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側向上,側著身子游泳。它常常平臥在海底,在身體上復蓋上一層砂子,只露出兩隻眼睛以等待獵物、躲避捕食。這樣一來,兩隻眼睛在一側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當然這也是動物進化與自然選擇的結果。

古代認識

在我國古代,比目魚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其實古人對比目魚的認識是有誤的。《爾雅·釋地》中說:“東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吳都賦》中又說:“雙則比目,片則王余。”(注曰:“比目魚,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鱠魚未盡,因而以其半棄於水中為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余也。”)古人之所以稱其為“比目魚”就是因其“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故稱比目魚。”前面已經說了,比目魚確實是一側有眼,一側無眼的怪魚,但並非只有一隻眼,而是兩隻眼貼近在一邊,說它“兩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錯特錯了,兩條魚怎么能夠合攏到一起呢?不同類的比目魚的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鮃科的兩眼長在左側,鰈科和鰨科的兩眼卻長在右側。

古曲

悠悠比目,纏綿相顧。婉翼清兮,倩若春簇。

有鳳求凰,上下其音。濯我羽兮,得棲良木。

悠悠比目,纏綿相顧。思君子兮,難調機杼。

有花並蒂,枝結連理。適我願兮,歲歲親睦。

悠悠比目,纏綿相顧。情脈脈兮,說於朝暮。

有琴邀瑟,充耳秀盈。貽我心兮,得攜鴛鷺。

悠悠比目,纏綿相顧。顛倒思兮,難得傾訴。

蘭桂齊芳,龜齡鶴壽。抒我意兮,長伴君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