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壽
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筷子的發明者,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台。
燧人氏------太昊------有熊氏少典(生黃帝)------黃帝(有熊氏公孫軒轅)------少昊(青陽)------帝嚳(生契又作偰,卨)------商侯王時期,殷偰[(xie)又作子契]─── 昭明 ─── 相土 ─── 昌若 ───曹圉 ─── 冥 ─── 王亥 ─── 上甲微 ─── 報乙 ─── 報丙 ─── 報丁 ─── 示壬 ─── 示癸 ─── 湯(商開國帝王,又稱天乙,大乙,成湯帝,帝湯,)
至此商統一全國.(商帝王時期)
1、天乙(湯、武湯、唐、大乙、殷湯、成、履)──(太丁:有人稱太丁為商第二帝有人稱其為王儲但早逝,未及登基,弟外丙繼位。至今史學界仍有爭議)2、外丙──3、仲壬──4、太甲(祖甲、太宗)──5、沃丁──6、太庚──7、小甲──8、雍己──9、太戊──10、仲丁──11、外壬──12、河亶甲──13、祖乙(中宗)──14、祖辛──15、沃甲──16、祖丁──17、南庚──18、陽甲──19、盤庚(睿宗)──20、小辛──21、小乙──22、武丁(高宗)──23、祖庚──24、祖甲──25、廩辛──26、康丁──27、武乙──28、文丁──29、帝乙──30、帝辛(紂是貶損意思所以不用、帝原先名受或受德.號受辛帝或帝辛)
[商(又稱殷商.和北蒙)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稱為帝。自湯(天乙帝)至受凡十七代,三十傳,歷六百二十九年(另說六百年左右)。一說商凡三十一帝,即第二任為太丁帝,往後類推。帝位傳承制度前期以“兄終弟及”為主,後期以“父死子繼”為主。國都屢遷,至盤(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始定都](根據資料早商時期在上甲微時期早就遷都殷過.)
由於商後被周所滅,周原為商的一個諸侯國,奪取天下後自稱天子,但稱王。後世為避諱,也把商曆代君主稱呼降帝為王。
/ 商朝前期勢力還行到了盤庚,武丁帝時期版圖就空前擴大了.在世界帝王排行榜中商武丁帝也排在裡面,燧人氏,太昊,軒轅黃帝,少昊,帝嚳,大禹等等都沒有排到名次.商武丁帝王(商朝王字是上面個天字下面一橫取意思是君臨天下之意是於後來的王字有區別的.)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奠定了中國的版圖是個文武雙全文韜武略的帝王使得中國躋身於四大文明古國商朝是功不可沒.而且光是商朝都繁衍出了50幾個姓氏他們都是軒轅黃帝直系後裔也是少昊太昊後代再往上追溯就是燧人氏的後裔了/中國只有夏族商族才是正統中國人.韓國朝鮮半島在古代中國商朝時期就是我們的領土商箕子帶過五千人去了當時的高句麗現在的韓國朝鮮在那裡建立了箕子王朝!這個是有根據的推不掉的!應該說古代朝鮮半島也是中國的.至少是有中國人在那裡建立過王朝的. 正說故都賢聖.殷受德—- 商·帝辛
更新時間:2007-1-29 9:33:11 原出處:原創 作者:河南省商宋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 宋英澤
在河南省淇縣摘星台公園內,立有一通“商朝六七賢聖君故都”的石碑,從題記與落款可以看出,此碑刻於清朝順治元年,由時任縣令、縣丞、典史和明朝監察御史孫徵蘭等官民同立。碑文中的“六七賢聖君”,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由湯至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據《淇縣誌》記載,此碑原立於淇縣朝歌鎮南關的關帝廟一側。
淇縣因臨淇河而得此名。古稱沬鄉、沬邑、朝歌、雅歌、臨淇、衛州、淇州等,先後作殷商帝都和衛國都城500餘年,歷史悠久。公元前1250年,商君武丁始遷沬邑;公元前1147年,武乙繼都沬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改沬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後仍襲朝歌為都。公元前1046年左右,西周王朝分商畿為邶、鄘、衛三國,設衛國於朝歌;公元前660年,戎狄破衛,改朝歌為邑;西漢置朝歌縣;王莽改朝歌為雅歌;三國設朝歌郡;東魏改稱臨淇縣;隋朝置衛縣;唐初將衛縣升為衛州;公元703年又復置臨淇縣;宋熙寧六年至宋元祐年間(1073年—1094年),幾經升降復縣;(後)至元二年(1336年),改臨淇縣為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為淇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淇縣劃歸平原省安陽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併入河南省湯陰縣,改稱朝歌鎮;1962年與湯陰縣分治,恢復為淇縣;1986年劃歸鶴壁市。淇縣現轄1區3鎮4鄉,175個行政村,總面積567.平方公里,人口25.8萬。1980年地名普查確認名勝古蹟83處,歷史地名17處,現有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1處、仰韶文化遺址9處、龍山文化遺址25處、殷商文化遺址22處、衛國文化遺址13處,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清朝順治元年,政局不穩,蔡霍負命淇縣任職,初來乍到,他便串列鄉里,體察民情,並以拜訪明代遺老孫徵蘭為由,探求從政之道。孫徵蘭為弘揚家鄉文化,建議他打出淇縣原為殷商帝都的金字招牌,這樣既可安撫民心,為輝煌的淇縣歷史增光,還能為官一任,留名百世。於是蔡霍又請孫徵蘭撰文書丹,在通往京城的驛道旁刻立了“殷(商)朝六七賢聖君故都”這通石碑。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記寫:“由湯至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但此“賢聖之君”中,史料證明只有武丁始遷沬邑為都。而以沬邑、朝歌為都者,也只有武丁、武乙、帝乙和帝辛四位帝王。孫徵蘭為什麼要用“六七賢聖君”這個概數來讚譽自武丁之後的殷(商)朝賢聖君,並給後人留下思索和爭辯的空間?如何尋覓或認識另“二三賢聖君”呢?辭源所謂“賢”者,是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聖”者,既是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又是臣民對帝王君主的尊稱;“君”者,則是指古代國家的帝王或地位高的人。孫徵蘭喜詩擅書,他除了題寫“商朝六七賢聖君故都”的碑文,還在淇縣城西北20餘公里處的靈山絕壁上題寫有摩崖石刻詩一首,詩曰:“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明確地指出了被稱為“殷(商)之三仁”的比干、箕子和微子,不在他所題寫的“商朝六七賢聖君”之列;他所題寫的“商朝六七賢聖君”,也非孟子所說的“六七作”這一量詞。所以,殷商自武丁至帝辛,除了“商之三仁”外,還有“六七賢聖君。”而這“六七賢聖君”,很可能就是居沬邑或朝歌為都的“四帝三君。”“三君”則應是德才俱佳、智慧高超、地位顯赫的商君武丁的帝後婦好 、宰相傅說 和殷商三朝元老、丞相商容 。因為孫徵蘭是淇縣朝歌鎮南陽村人,他非常知悉當地百姓對帝辛受德的讚頌,但他又是朝廷命官,更加清楚朝中的事實,雖然性格豁達豪放,不苟同世俗,敢為蔡霍策劃謀政之道,並出此義舉,但畢竟是年老隱退,成了“睡仙。”面對尚有爭議的帝辛,要把他列入賢聖君內,豈能秉筆直書。顯然,這與許仲琳編撰的《封神演義》不無影響 。孫徵蘭巧用“六七賢聖君”作句一語雙關的代詞,算上帝辛即是六,不算帝辛就是七,來了個“隱姓埋名”和“不是也是”,任你說六我言七。
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帝辛或受辛帝,受王(名受德或受)自 失 國 以後,被姬發之後和一些誹章者(上奏章誹謗的人——主 持 人)改稱商紂王,並說三道四,惡語中傷。但朝歌城中的老百姓 在 世世代代 流傳 的故事中,不乏對帝辛曾經有過的 英 姿 和 功 績 的稱 頌。正如 偉 大 的 浪 漫 主 義 者雨果 描述悲情英雄拿破崙那樣 :“失 敗 反 而 把 失 敗 者變得更 崇 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著的拿破崙更為 偉 大。”帝辛受德 傳 播 中原 文 化,弘揚 華 夏 文 明,發 展 商代經濟,開 拓東南 疆 土,統 一 中國的 功 績 在唐朝時 廣 受 頌 揚。為了紀念帝辛,唐朝人在鹿台附近的金牛嶺建造殿宇四座,史稱鹿台寺,供人們朝拜進香。該寺每逢朝陽初升,嵐霧繚繞,滿天紅雲,就象帝辛登鹿台 自 焚 時 的熊熊火光,照徹天空,成為人們遊覽觀賞的一處美景。“殷(商)朝六七賢聖君故都”碑的刻立,成為清朝順治年間的一大壯舉,當地百姓無不歡悅。如今,為保護殷都朝歌之物證,淇縣有關部門將此碑移立到了摘星台公園內。朝歌是故都、是陪都的爭論,似乎隨著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而嘎然止聲,但人們仍寄希望於歷史遺留在地下的文物能有新的發掘與發現,因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對歷史總是會有新的發現。
早自春秋以來,不少君臣將相、帝王偉人、專家學者就不斷為受辛鳴冤不平。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紂(受)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見《論語·子張篇》)。”意思是說:“帝辛到底怎樣壞,其實不是象傳說的那樣厲害,與其他君王相比,只要他有錯,天下的惡事恐怕就都歸他了。”宋朝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帝辛大造宮殿,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良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史記》謂帝辛“重刑辟、有炮格(同"炮烙")之法。”以及“脯鄂侯屍、剖比干心”等。之後,世人憑藉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對帝辛的偏見流傳離奇,稱受德為暴君,似是殺人惡魔。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獻奏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 多二十五篇,又為暴君說增添所謂西周時代的文獻依據。然而,理學家朱熹整理文獻,注釋古籍,疑《古文尚書》之偽,不信詩序,多有新解。對梅賾獻奏的《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宋·吳棫也疑係偽作。明·學者梅鷟分析《尚書》的內容、篇數、傳授情況、文體來源,撰有《尚書考異》,指出它是偽作。清·學者閻若璩依梅鷟的論證,也列出了一百多條論據,佐證《尚書》作偽的事實。清·丁晏著《尚書餘論》,考證出於魏·王肅之手。司馬遷也說:“尚書殘缺,空隙的地方很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而對司馬遷的“炮格”說,台灣學者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指出:“炮烙酷刑是夏(姒)履癸發明的 ,已登記有案,宣傳家大概一時情急,忘了六百年前的往事,又叫受德再發明一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殺鹹陽諸生460餘人,也可能坑殺有儒家學者,史稱“焚書坑儒。”以致在此後兩千多年漫長的儒家學派當權期間,字典上很多能形容惡劣的字句,都被象炭火一樣堆到了秦始皇的頭上,讓後人視秦始皇為暴君。不知道司馬遷因涉李陵之案而交不起換命贖金,仍遭劉徹腐刑的事 ,是否連他自己也忘了;還有項羽把蔡生投到巨鍋中煮死的刑罰,這些難道還不及帝辛和秦始皇暴虐?其實,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就寫出了他的答案:“對作奸犯科的人,鑽窺法令縫隙的人,你用道德禮俗是感化不了他們的,是毫無效果的,只有用嚴刑重罰,才能制服他們。”
歷史上,商王朝處於信史形成時期,“言語異聲,文字初形。”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文研究證實,殷商時期的文字記載除了祭祀中的卜辭記事,在春秋以前的漫長歲月中,歷史幾乎空白,難以澄清。主要原因是時代的久遠文獻不足,還待以後考古發現.(文獻並不足或說是周人燒毀前人的典籍.後來的王朝都有過毀壞前朝的事物.比如秦王朝就有過焚書坑儒)不過,西周王朝及以後的著史者還是在史實中透出了一些可以做別樣解釋的祥光。《史記》記述: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亦有史料說帝辛受德有倒拽九牛之威,具撫梁移柱之力,深得父君帝乙之愛,雖非長子,卻立嗣繼承君位。帝辛即位後,勵精圖治,宏振商邦,為民造福,增光先帝。他鼎新革故,廢除殺戮奴隸舊制,把奴隸變成生產力,讓奴隸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為社會創造財富,“使用奴隸參加國家公務”(呂振羽《殷商時代的中國社會》第95頁)。他改變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實行大規模的集體生產,開始使用耕牛,推廣耕耘播種,雍土施肥,灌溉排水等完整的農業耕作技術,使殷商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同時,也促進了手工業及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使商王朝再度復現中興盛世,人民生活安定,四海諸侯賓服,深受百姓愛戴。試想,如果受德胸無大志,不問國事,他能成就殷商這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嗎?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商人一直是這樣做的。因此,孟子認為帝受辛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
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受辛在朝歌營造了三道城垣,其中皇城面積約60萬平方米,城牆基寬150米、高約10米、頂寬13米。外環寬20米、深5米的城池。二道城垣面積達12平方公里;三道城垣從南門(常屯)到北門(淇水關)的距離達22·5公里,體現了當時一個邦畿千里的大國風貌。國家發展需要和國家建設怎能成為大造宮殿之說呢?
為了制服東南夷的搔擾,帝辛一改先君帝乙的征伐辦法,注重用兵策略(還用過象隊)。當時,東夷是比較強大的部落,常常入侵殷商之地,搔擾擄掠庶民百姓,自武丁至帝乙等雖然多次討伐,均未徹底制服。受辛則以雄才大略,命天下各路諸侯選派武功高強的勇士到黎地(今山東省鄆城西一帶)進行大規模的演練,以向東夷展示其攻防實力,致使東夷面對強大的殷商王朝,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受辛還是一個開拓者,為了擴展疆土,統一天下,他親自率兵征東夷、伐八方,使疆土面積不斷擴大,並將中原文化傳至江淮、浙贛、川陝、山西、湖北、江西、四川、甘肅、內蒙等。淇縣的民諺說:“帝辛(受帝)的江山,鐵桶一般。”如果受辛真的只是一個“造宮室、建酒池、寵女色、囚賢人、害忠良”的暴君,他能穩坐殷商江山數十年嗎?文王如不假修仁德,武王如不收買姜尚(呂尚,字子牙) ,受王那鐵桶一般的江山豈能輕易被偷襲攻破?僅僅是眾俘倒戈,沒有殊死搏鬥的牧野之戰,怎能會血流漂杵?孟子對此曾說:“仁人無故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流杵也?”孟子這番話的意思就是:“周武王若是仁人君子,那天下是沒有敵手的。他現在侵占商的土地,竟然使將士們的血流得可以把幾十斤重的兵器木杵都漂浮了起來,這怎么能讓人相信呢?”毛主席評價受德說:“帝辛那個時候很有名望,商朝的老百姓很擁護他。帝辛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見《毛主席讀書筆記解析》第1157頁)。”而對於姜尚(別姓呂,名尚字子牙)這個人,毛主席也有一種別樣的註解。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在新華社發表《別了,司徒雷登》的評論,為這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美國姥送行。毛主席指出:“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麼人願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主席引用的這個典故,就源自商朝的姜尚(呂尚,子牙)。姜尚叛逃商朝後,直奔西伯姬昌 ,但又怕主動投靠身份不高,於是心生一計,住在西伯姬昌經常出沒的渭水之濱,用一桿無餌的直鉤在三尺水面上垂釣,口中念叨著:“負命者上來。”後來姜尚果然被姬昌重用,成為“幽謀(奸謀暗處詭謀)修德,以傾商攻”,積極輔佐姬發翦商的羽翼。
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駁說儒》中說:“帝辛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商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征伐東南(夷)、經營東南沿海。這件事幾乎被周以來的史學家完全抹殺了。這件事在我看來,比起周人的翦滅商室於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郭沫若先生亦有詩曰(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篇》四·豫秦晉紀游):
偶來洹水憶帝辛,統一神州賴此人。 百克東夷身自損,千秋公案與誰論? 此當尚在帝辛前,觀此勝於讀古書。 勿謂帝辛太暴虐,奴隸解放實前軀。周王克商實僥倖,萬惡朝宗歸受身。 中原文化商始創,商人鵲巢周鳩居。 帝辛之功邁周發,帝辛之罪有莫須。 受德之名當恢復,帝辛之冤當解除。 秦始皇帝收其功,其功宏偉古無侔。 但如溯流揮其源,實由殷受開其初。 固當厚古而薄今,亦莫反白以為污。 非徒好辯實有以,古為今用斥虛無。 方今人民已作主,權衡公正無偏誣。 誰如有功於民族,翻開公案莫蜘躇。
隨著當今人文主義思想觀念的深化,對帝辛的正確評價已經成為史學界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了,古今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專家學者、甚至帝王君臣、聖賢偉人對受辛功大於過的評價,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史學家呂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一書的緒論中說:“從商人當時散布的地域研究,她或者比當時散處在黃河上游各民族還有先來到中原的可能。”歷史研究資料表明,中原地區是各族人民南來北往、東西行走的必經之地,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社會活動中心,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百家姓中有61個主要姓氏是從商代起在朝歌地區產生的,其中單姓52個、複姓9個,這說明中原地區的人多是從古老的殷商人群中繁衍下來的。因此,作為燧人氏、太昊、軒轅子孫、華夏兒女、殷商後人,我們有責任為我們的先祖洗去不白之冤,以使潔者不污,明者不晦。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流傳有很多世代傳承的神話故事,人類口頭語言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在中國的神話系統中占有十大神話 。遺憾的是諸如《封神演義》這類虛構人物情節、誣衊醜化帝王、內容荒誕糟粕、附和封建迷信、愚弄勞動人民的神話,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為地固化成了神話本身,演義成了索然無味的說教。雖然這種神話不用作任何考證就可以確定它的虛構是一目了然的,是魯迅先生一針見血陳指“其根柢,則方士之見而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從中華民族有始祖起古文化可考者,自商始(或至五帝夏朝始因沒有發現夏的文字或太少了)。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認為 :“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化便是殷商文化,這些文化都發源於中原。”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等知名專家學者,對殷商文化予以高度平價,他們說:“殷商文化是充滿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僅相當進步而且日臻成熟。”商時期有獨立發展的文字型系,有高效的政治組織,有規模化的軍事組織,有熟練的青銅鑄造技術,有精湛的雕玉工藝,農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這種文化表現出殷商時期富蔗的物質生活,表現出高度成熟的民族藝術以及明確的社會組織,對後世起著巨大影響。因此,利用考古發掘的文物實證和史料相結合,對史前史、半信史以及夏、商、周斷代史,特別是殷商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是有益的,也是必須的。三千多年來,青銅生滿綠銹,黃土掩埋甲骨,殷商歷史研究難道無法取得積極進展么?商文化也難以尋覓蹤跡了么?科學有序的考古發掘和文物考古科學,將能儘快地為我們找到答案。願所有研究歷史的人,不再以空口無憑的“無稽之談”,繼續借用“相傳”二字,推掉你研究歷史的重任。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是有後轍的,只要經過努力,總是可以找到履跡的,而這條履跡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2001年出版發行的《新華詞典》對“紂王,帝辛''(受辛帝,受王,)這一條目的注釋是:“商朝最後一個君主,對中國古代的統一和各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這無疑是當今史學家在典籍類圖書中對受德公正評價的一個開端。
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寶庫中,殷商王朝創造的文明載體—甲骨文和金文,銘文銘記了這個朝代的功業(竹簡容易腐爛不好保存或現存極少了,孔子曰:"唯殷之先人有冊有典.''這個說明商朝早有竹簡了),儘管這有可能只是周人選擇保留的,但其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文明史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在任何時候都能喚起我們思憶那個時代。研究歷史的意義不完全在於發現塵埃封掩的歷史真相,而在於總結歷史給予我們的啟示。這種啟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人們對於殷商歷史的認識或觀點, 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從學術角度來說,誰也不可能絕對正確。但這必竟是一種認識或觀點。
註:商朝末代天子號帝辛或受辛,受王名受或受德。是個文武雙全的帝王!!根據考古資料的確是個好君王大帝!!反對無效90%可信!!帝辛之惡假與夏桀,周厲王,周幽王,隋煬帝,劉宋王朝的劉義隆,劉子業。劉彧等。不多講反正都是亂倫的暴君昏君!見<<資治通鑑>>帝辛是位失敗的英雄他雖失敗但英氣永寸!我們相信好的是說不壞的!時間會證明我們的觀點是對的!考古是唯一出路還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學生子貢等都說帝辛之惡是周人虛偽造出的,是為了出師有名.這是他們的政治目的!《〈話說中國之創世在東方〉》,《〈中國帝王之謎〉》。毛主席和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也說過受德是個能文能武的帝王!!桀紂的紂字是惡謚不是他的本名本號!!助桀為虐!助幽為虐!助厲為虐!都是真實的!就該這么寫!助煬為虐!秦朝坑殺趙國20萬人算暴虐嗎?項羽坑殺秦兵30萬算不算暴虐? 予認為看事物不能只看清它的一面還要看清它的另一面,不要偏激,要做到適中.客觀知曉一切得以明理。
正說商帝辛(號帝辛,受辛,名受德,受)有些人就是不負責人啊好像你們親眼見到似的商帝辛殷受德真是太冤枉了還要被駕崩三千多年了還要被汝等黃毛賤人侮辱誹謗真是太不像話了!一代文治武功英明的天子最後是個失敗的英雄啊早在春秋時期的子貢就說過帝辛受是個好的君主是被後人將夏桀的罪孽附會到他的身上的(好多學者都說過都研究過).炮烙是夏桀發明的.已經登記在案了怎么又要叫帝辛在發明一次啊真是亂講不負責人!肉山酒海.瓊室.瑤台原來是指夏桀的後來被用在了帝辛的身上了真是不公平啊!那是桀受不分啊!還有周厲王周幽王隋煬帝(隋煬帝殺父淫父妃),就連唐朝的李世民也殺兄弟逼迫自己的父親讓位.連自己的嫂子都給奸了那不也算昏君嗎?劉宋王朝的劉義隆,劉子葉,劉彧都最最亂倫的暴君真是荒淫暴虐到了極點了!臣弒殺君,子殺父,有的連自己的血親都要搞的真是荒淫至極!夏桀,周厲王,周幽王,隋煬帝都沒這么昏暗!!!更別說商帝辛受德了,所以我們要實事求是的說帝辛是個有貢獻的帝王.他開拓中國的東南方使得中原先進的文明傳播到了南方這個是歷史一大功績啊!我們可要客觀點啊要替帝辛翻案就要這么說!帝辛就算不好也非後世所說的昏君暴君.客觀知曉一切得以明理.混沌初開至天象地法,循序幽明之占乾火暑明男陽勢,坤水寒暗女幽私.乾之成男,坤之成女.中國人之心性理論,無非古人所塑造.欲要進步改良,亦須從古人心性理論,考其源流,糾其病態,始成修正之方.
紂王以荒淫殘暴著稱。他喜好飲酒,貪於女色。寵愛妲己,為了討得其的喜歡,紂大興土木,擴建沙丘的宮殿苑囿,將野獸飛鳥散放其中,多次舉行大規模的宴會,以酒為池,懸肉為林,極盡鋪張奢靡之能事。他又巧取豪奪,高賦重稅,殘酷地壓榨人民,以滿足龐大的開支。他還大施淫威發明一種"炮烙"的刑具,用銅鑄成空心柱子,柱子中燒紅炭火。將不滿他暴行的臣民脫光衣服,綁在銅柱上活活烤死。他將人砍頭剁腳,視為家常便飯,更有甚者,剖開婦人腹部取胎兒取樂,殘忍到了極點。
紂王的種種暴虐,最終導致他陷於眾叛親離、民怨沸騰的孤立境地,商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這時候在西方,一個新興的國家西周正在崛起。姬昌繼位後,他表面上服從商的統治,暗中積蓄力量,進行滅商的準備工作。他修德行義,禮賢下士,吸引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來投奔,增強實力。姬昌死後,其子姬發繼承他的事業。時機成熟後,姬發在姜尚的輔佐下,率領大軍討伐。這時,紂王廢黜了忠臣微子、箕子,殺了叔父比干,正和妲己在鹿台飲酒作樂,聽到訊息,匆忙把70萬奴隸編成軍隊,開上前線迎戰。
兩軍在牧野相遇,周軍人人奮勇衝殺,商軍毫無鬥志,紛紛倒戈,迎接武王姬發。紂王逃入朝歌城中,自知已無力回天,無路可走了,在摘星樓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其時約公元前11世紀。商的滅亡,有著政治衰微、社會動盪、經濟凋疲等多種原因,但紂王的例行逆施,造成眾叛親離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加速了這600年江山的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