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臟腑按摩療法

段氏臟腑按摩療法,指出治療疾病的原理來源於中醫理,是一種傳統的按摩方法。明確了手法治療的重點部位。說明了具體治療方法。確定了治療的主要疾病。

概念詳解

1、指出治療疾病的原理來源於中醫理論。他既然是一種傳統的按摩方法,就離不開中醫理論作為指導的,離開了中醫理論,那就不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的。他依據的中醫理論主要包括髒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和病因學說等幾個方面,與其他按摩等曾理論的主要區別是不以經絡學說作為主要治療指導理論。
2、明確了手法治療的重點部位。治療的部位主要是在人體的軀幹部,包括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其中以腹部為主。
3、說明了具體治療方法。以調和臟腑和排除病邪為主,通過特定的手法作用直接作用於人體的軀幹部位,通過調理臟腑器官並排除瘀滯其內的病邪,從而是臟腑的生理功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以達到祛病的目的。
4、確定了治療的主要疾病。臟腑按摩最適應於治療一些慢性疑難雜症(內科婦科),慢性病主要是指病形成的過程比較長,疾病發展的速度比較慢,而且是臟腑器官非器質性病變,在較長的時間內患者不存在生命危險的病症。這樣就給按摩治療帶來了一定的機會和充足的治療時間,因為按摩療法主要是通過手法來調動人體本身的功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特別是需要患者要有一定的自我恢復時間,只有這樣患者本身所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才能夠逐漸得到恢復,從而通過恢復的器官的功能將人體內的病邪排出體外,最終達到康復。

歷史傳承

段氏臟腑按摩並非段氏家族獨創,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和歷代醫學家的按摩技術的結晶。此法歷史悠久,由清朝宮廷御醫傳入民間,保定段氏得其真諦,遂為家傳秘術,並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因其理論獨道、手法奇特,故防病治病、效果顯著,因而得到傳承不絕。目前,段氏臟腑按摩傳人段朝陽先生(保定市人,出生中醫世家,隨其伯父段樹林(1928—1998)習得此術,多年致力於按摩調理臟腑雜證和養生保健的研究。)恐這一按摩絕技失傳,並經前輩首肯,破密不外傳之家訓,開歷史之先河,著《段氏臟腑按摩技法》(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發行)和《段氏臟腑保健按摩》(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發行),將其奉獻社會,惠澤眾生,使這一古老的民族傳統療法重放異彩。

治療原理

段氏臟腑按摩認為從形成臟腑慢性疾病的因素和導致的結果看,不外乎是由於氣血不足、氣失調達、氣血瘀滯、痰飲瀦留、經脈受阻等幾個方面的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經絡不通、代謝失常而機體表出現各種臨床症狀。因此要想改變疾病所產生的各種人體非正常表現,必須消除這些致病因素,恢復臟腑功能,保持經絡暢通,才能達到機體重新回到健康的狀態。
段氏臟腑按摩療法就是緊緊圍繞臟腑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臟腑功能和按摩手法的作用機理,明確了“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的總的治療原則,瘀散血活,則氣血暢通,正氣旺盛,則邪自祛,從而使臟腑調和,陰陽平衡,身體恢復健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健脾和胃,生化氣血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補氣血主要是強健脾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營養均靠脾胃所受納和運化的水谷之精微供給。無論是七情內傷,還是飲食失宜、勞神過度,多傷及脾胃,致使脾胃運化失常,水谷不化,氣血生化無源,進而導致臟腑功能減弱,正氣虧虛,無力抗邪。另外,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失常,氣血虧虛,還能導致瘀血、痰飲、水濕、宿食等致病因素的生成;脾胃在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功能失常,還可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輸布失常,體內糟粕濁穢之物不易排出體外等問題。脾胃健運,化源充足,則氣血旺盛,因此對於各種臟腑慢性疾病,從強健脾胃功能入手,生化氣血,扶持正氣,是治療的重中之重,也是段氏臟腑按摩療法在治療各種臟腑慢性疾病過程中始終貫穿的重要方法。
2、疏肝利膽,調暢氣機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失條達,氣機鬱結,郁則氣滯,氣滯則血瘀。所以,氣滯之病又以肝氣鬱滯為先。情志失調,或痰濕、食積、瘀血等停聚於內,多宜傷肝,肝失條達,則影響氣的流通,導致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從而引起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故有“諸病皆可從肝治”之說,即五臟六腑,肝最為要,內傷雜病,肝病首當其衝,充分體現了肝在人體生理病理過程中的重要性。可見,肝主疏泄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具有其他臟腑無與比擬的重要性和廣泛性。因此要使人體內凝結的邪氣和瘀血疏散,人體的氣血運行正常,必須保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因此,在治療臟腑慢性疾病過程中,要保持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正常,加強對肝的調理是非常重要的。
3、補腎填精,滋陰壯陽
臨床上有“五臟之病窮必及腎”之說,就是說臟腑功能失常導致的許多病證常與腎有關,許多臟腑慢性疾病治療無效時,往往求助於腎而會取得較滿意的療效。腎臟是人的生命之本,主骨生髓,藏精主水,內蘊元陰元陽,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臟所藏之精來源於先天,充實於後天。腎中的精氣要不斷得到來源於水谷精微化生的五臟六腑之精氣的補充才能充盛。同時,當五臟六腑需要這些精微物質給養的時候,腎臟又把所藏之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因此,臟腑的精氣充盛,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才能正常。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腎陰腎陽為臟腑陰陽之本。臟腑慢性疾病,多病程較長,纏綿不愈,日久必損耗五臟六腑之精氣,導致陰陽失調,不但不能有足夠的精氣貯藏於腎,反而必累及於腎,損耗腎中精氣,導致腎的陰陽失調,甚者陰陽虧虛,這就是所說的“久必及腎”。腎陰虛則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滋養、濡潤作用減弱,腎陽虛則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推動、溫煦作用減弱,進一步則會導致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功能的減弱,陰陽失調。可見,腎中精氣不但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對機體各方面的生理活動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恢復腎陰腎陽平衡,保持腎中精氣旺盛,並使其能夠促進其它各臟腑陰陽的平衡的恢復,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最終才能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
4、活血化瘀,暢通經脈
如何改善和提高臟腑功能呢?“腐血不去,新血不生”、“痰濕不化,津液不運”、“邪氣不出,正氣難存”,所以清除體內的各種致病因素,是恢復臟腑正常生理功能和治療臟腑慢性疾病的關鍵所在。按摩療法作為中醫的外治療法,不同於中醫的藥物療法,中草藥中含有的物質成分進入人體後,其自身能夠直接起到散瘀話血、化痰利濕、生化氣血、行氣導滯、溫熱寒涼等功效,可以直接被機體利用,或者輔助臟腑器官行使功能,以及提高臟腑功能的作用。而按摩手法作用於人體臟腑組織只能通過機械運動將能量傳入其內轉化成其他能量而起到散瘀活血、活動痰濕、消散鬱氣、疏通經脈,以及通過刺激經絡穴位間接激發和調動臟腑功能的的作用。因此,只能通過按摩手法的作用將患病機體內的瘀血、痰濕、鬱氣等致病因素由原來的凝結、積聚、粘滯變為消散活動,以便於隨氣血運行代謝到人體排泄器官,而排除體外,以達到驅除病邪的目的。隨著臟腑組織器官中瘀滯的病邪被除,經脈無阻,則新的氣血自然充溢其中,精氣恢復,功能增強,機體自然就會逐漸恢復健康。
可見,利用按摩療法治療疾病時,祛除病邪的過程和改善提高臟腑功能的過程是同步進行的,是一個操作過程中達到的兩種結果,病邪的不斷祛除有利於臟腑功能的恢復,臟腑功能的增強又促進了病邪的祛除,最終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

治療方法

臟腑慢性疾病因其病因不同,且病史較長,發病緩慢,病理錯綜複雜,受損臟腑經絡輕重不一,因此,在治療上也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必須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下面簡要談談在使用段氏臟腑按摩療法治療臟腑慢性疾病過程中一般遵循的思路。
1、必須樹立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和整體之間保持著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係。因此,治療疾病必須著眼於全局,要從整體出發,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變的局部情況、病變所在臟腑的病理變化,而且更要注重病變臟腑與其他臟腑的關係,把握整體陰陽氣血失調的情況,並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關係出發,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邪在機體臟腑之間所造成的連鎖病理反應,通過整體作用於局部,從而達到消除病邪、治癒疾病的目的,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腹部是臟腑按摩的重點治療部位
“腹為萬病之機,治療萬病全在治療腹部”,因此段氏臟腑按摩療法始終把對腹部治療的作為治療各種臟腑慢性疾病的重點。
“六腑”中的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中的兩焦均位於人體腹腔內,五臟中的脾、肝、腎三髒位於腹腔內。髒和腑通過經絡相互聯繫,在生理相互聯繫,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髒病及腑,腑病及髒,臟腑同病。不但六腑的病變會在腹部體現,五臟發生病變,亦皆可從腹部反映出來。不同臟器的發生病變時,除其本身內發生氣血瘀滯外,其周圍的組織也會受到影響,並在腹腔內相應部位也會形成氣血的瘀滯,就是中醫所說的“積聚”或“症瘕”。五臟生病時,在腹部的相應部位會產生氣血的瘀滯,形成硬塊或條索,實際上這些相應部位就是五臟在腹部的“反射區”。如心病者,在腹部心口窩部位,常可觸到肌肉板硬或硬塊,按之患者有痛感或胸悶的感覺,另外,因小腸與心互為表里,心臟病變有時還會影響到小腸,導致小腸功能失調或發生病變,按小腸亦有痛感;肝病者,如肝氣鬱滯日久,形成氣滯血瘀之證,在右脅肋下可觸及硬塊,按之刺痛,腹部右側肌肉會板滯硬結;脾病者,在胃脘部或左季肋下會產生硬塊或條索,若脾被濕邪所困,在胃脘部會積滯大量的液體等;腎病者,患者臍部周圍及少腹部會觸到按之刺痛的硬塊;肺病者,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因大腸與肺相為表理,可見乙狀結腸病變。
因此,過對腹部的臟腑器官和病灶按摩治療,不但可以直接作用於脾胃,改善和提高脾胃受納、運化、升清、排泄的功能,促進氣血生成、廢物排出,對局部起到治療作用,而且能夠消除其他患病臟腑在腹部形成的病灶,達到治療患病臟腑的目的。

治療步驟

1、首先要保障為人體內的病邪排出的門路暢通
《素問·五藏別論》篇說:“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這充分說明了飲食物在胃腸中必須更替運化而不能久留,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之說。
人體臟腑功能的失調,各種致病因素的生成,必然都會直接或間接累及六腑,影響到六腑的傳導功能,造成腑氣不通,升降失調,傳導失職,久而久之,胃腸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或功能減弱,排泄不暢,造成人體內的代謝廢物不能順利排出體外,同樣通過按摩方法治療散開的病邪也就不容易排出體外。人體就像一個倉庫,如果倉庫內舊的東西不被清理出去,新的東西就不能被運進來,因此為體內的病邪打開排出的方便之門,使病邪順利排出去,應是治療疾病過程中首先必須做的。
人體代謝廢物排出的最大出路莫過於二陰,尤其是大便是否通暢,直接影響到機體的氣機升降出入和食物殘渣、代謝廢物、污濁之氣的排泄。因此,吳有性在《瘟疫論》中曾指出:“一竅通而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盡通。”可見只要大便得通,就一通而全通,百症若失,所以,保持胃腸傳導功能的正常,才能使人體生理及病理產物、致病因素等能順利地排出體外。
六腑不通尤以大腸不通為重,段氏臟腑按摩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始終把大腸,特別是乙狀結腸部位作為經常的重點治療部位,就是為了保障大便的暢通,以確保體內的廢物能順利及時的排出體外,而不給人體造成危害,也為新生氣血的進入騰出了空間。
2、通調腹部,以健脾和胃,生化氣血
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作用使之化為水谷精微;二是吸收水谷精微並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可見,中醫學脾的功能實際上囊括了人體消化系統的大部分功能,特別是胃腸的功能,而且主要體現在小腸的功能。因此,胃腸功能失常,直接影響著脾將水谷化為精微、吸收精微及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的盛衰。
採用按摩手法直接作用腹腔內的胃腸等組織器官,可以充分對組織起到活血化瘀、疏通氣血、清理腸道內滯留廢物的效果,並使這些被分散和活動的廢物排出體外,有效改善胃腸腔內和胃腸壁內,以及其周圍組織的環境,提高生理功能,促進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廢物的排泄,使氣血生化有源,代謝廢物排泄有門。
3、重點施治腹腔內的瘀血、痰飲、鬱氣等病邪積滯的部位
前面提到五臟六腑患病日久,除自身記憶體在瘀滯的氣血外,病邪也會充斥該器官的周圍組織,影響器官周圍的氣血運行,造成局部的氣滯血瘀,並且在腹部相應的一些部位也會出現積聚,形成腹部肌肉的板滯、腹內的硬塊或者條索類變化。因為這些部位是氣血瘀滯,影響氣血運行,造成臟腑功能失調的重點部位,所以段氏臟腑按摩療法把對受損臟腑、臟腑周圍組織、腹內的硬塊或者條索作為按摩治療疾病的重點。經過手法的作用,臟腑內和其他部位的病邪就會被疏散,並以大便和失氣的方式排出體外。針對這些病邪存在的部位,治療時常用按法(包括點法)、撥法和揉法,這些力度大、作用強的手法,並要求做到深透有力、持久柔和,充分發揮外治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體內被按摩散開的的瘀血、痰飲等有形廢物先排出體外,然後邪氣才能大量排出。隨著致病因素的不斷被清理排出和臟腑功能的逐漸恢復,患者的疾病就會開始明顯出現好轉。
4、按摩四肢頭頸經絡穴位,清除其記憶體邪氣
當臟腑患病時,隨著其內病邪的不斷積累增多,病氣就會順相關經絡流注於人體四肢、頭頸等部位,影響經脈的暢通和阻礙氣血的運行,在這些部位便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病理表現,影響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對臟腑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摩治療,當其內的病邪大部分被排出體外後,還需進一步對四肢、頭頸等患病部位的經絡穴位進行按摩治療,將流注於這些部位的病邪消散並使其順經絡進入腹內,以大便和失氣的方式排出體外,以消除機體局部的病變,恢復其正常生理功能。

診斷方法

1望診
望腹部的形態、豐隆畸形、凹陷或扁平,來判斷虛實或患病部位,一般豐隆者為實,凹陷者為虛,或高或凹的畸形部位可能是腹腔內部患病部位。望腹部皮膚色澤滋潤或乾燥,顯明或晦暗,來判斷患者的氣血旺盛盈虧。
2聞診
聽腹部發出的聲音,患者腹部有時會發出“汩汩”的聲音,若聲音夾雜水動音,則腹腔內淤滯之邪較深,正氣虛;若發出的聲音“啪啪”做響,而且響後會從肛門排除濁氣,則說明正氣盛,濁氣淺。用手指扣擊患者兩脅肋和上腹部時,若發出“咚咚”的如敲鼓聲,則說明病邪較盛;若發出如叩石之聲,則說明臟腑功能較好。
3問診
詢問患者腹部是否有疼痛部位?脹滿?氣逆?胸肋脹痛?胸腹憋悶?大便乾結或溏稀?按壓腹部時有無壓痛感?壓痛是刺痛還是脹痛,有無放射痛?疼痛感向哪個部位放射?按壓腹部時有什麼感受?是喜按還是拒按?等等。
4按診
讓患者選擇一種合適的診斷姿勢,全身放鬆。醫者選擇合適的位置,平心靜氣,思想集中,右(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併攏,用四指指腹觸摸按壓患者身體的診斷部位,面積小的部位可用食指或中指單指操作,觸摸按壓時,力量要由輕到重,由淺入深,醫者要緦體會手指下的感覺,觀察或聆聽患者的反應。醫者要感覺手指下患者皮膚的冷熱、潤燥,肌肉有無條索、硬結,體內有無硬塊、水音、氣音,患者是否有異常痛感、敝脹等及其它不良反應。對判斷不準的部位可反覆觸摸或詢問患者來斷定。

手法特點

1、持久有力,深透柔和
按摩療法是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作用於人體,藉以調動、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理順由於不同病因所導致的各種病理狀況,以恢復其生理功能的一種中醫外治方法。手法做為按摩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練程度,即如何適當地套用手法,是決定治療效果高低的關鍵。因此,熟練的按摩手法必須做到持久、有力、柔和、深透,才能起到防病治病,強壯保健的作用。所謂“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過程中,要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並維持一定的時間,以使手法刺激足夠積累到能產生良好的療效。“有力”是指手法刺激必須具有一定的力度,力度的大小、方向要根據治療對象、施術的部位和病症的性質而決定,決不能用蠻力,使患者不能忍受或出現意外損傷。“柔和”是指手法的動作要穩、柔、靈活,用力要緩和,使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才能使患者容易接受按摩療法,也避免對軟組織造成損傷。持久、有力、柔和是按摩治療疾病的手段,“深透”才是手法作用的最終目的,只有“深透”的手法作用於體表,其產生的刺激和能量才能達至深層的筋脈骨肉,直至臟腑經絡,才能調整其機能狀態,使之氣血和調,筋骨復舊,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可見手法運用的幾個方面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要想達到熟練的手法操作,術者必須經過長期的手法練習和臨床實踐,才能做到由生到熟,由熟生巧,乃至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境界。
段氏臟腑按摩療法是以腹部作為主要按摩部位的按摩療法。腹部各個組織器官由里到外都由軟組織構成,手法的運用即得做到“有力”,使力量直達臟腑或直達病灶,又必須做到“柔和”,即不傷外表皮膚肌肉,又不損體內的組織器官才為最佳。人有胖瘦,病灶有深淺,體質有強弱,疾病有虛實,所以在臨床運用各種手法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掌握好力度的大小,做到即不對患者造成損傷,又必須達到“深透”的目的,發揮最佳的治療效果。這就要求醫者在手法運用上既要有力又要柔和,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方為上乘。因此,醫者在對患者按摩治療時,不可在對疾病診斷不清,對患者的腹部情況了解不清的情況下,盲目使用手法和用力,不然輕則損傷皮肉,重者損壞臟腑組織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後果。
2、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疾病的種類多種多樣,致病因素也是千差萬別,又有“同病不症,同症不同病”之說。在對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陰陽的轉化,正邪的盛衰,虛實的變化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因此,在正確診斷,明確治療原則和主要治療手法同時,要按照中醫辯證論治的原則,隨時根據病情的變化而改變治療手法和施治方針,以取得最佳的按摩治療效果。
醫者在臨床上,必須時刻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特別是要通過手對患者腹部的觸摸來感受體會,對病症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不可盲目行事。要在微妙之中見真功,不可拘泥於一些固定的治療方法和手法,要在錯綜複雜的病變中迅速撲捉信息,快速綜合分析並選擇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手法,及時準確的辨證施術,才能做到手到病除。就如《醫宗金鑒》一書中所講的那樣:“一旦臨症,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內乎外應”,只有將手法運用的出神入化,才能達到按摩治療疾病的最高境界。
3、全神貫注,形神合一
段氏臟腑按摩作為一種治療臟腑疾病的的按摩方法,除了一些常用的按摩操作手法外,還有一些針對不同的治療部位創建的一些特殊的治療手法,醫者要想使這些手法在治療中能夠真正的發揮作用,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鍛鍊和臨床實踐,才做到手形和手法的標準和運用自如,並在臨症時做到聚精會神,專一貫注,使手法的運用與自己的心神高度融合統一,才能夠具備按摩操作的內在功力,這種內在的功力既包括手法本身所具有的的力度、柔韌度、深透度、熟練度、操作中的技巧及感知病變癥結的靈敏度,亦函蓋醫者的精神信息與能量的有機結合產物。
醫者只有做到手法與心神完美的結合,融為一體,使手法的運用成為心神的內在體現,才能最終達到在按摩治療中的“形神合一”也是按摩醫師所追求的手心合一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手法所具有的力、能和信息傳遞給患者,深達於體內的臟腑、筋骨和病邪,並能通過經絡系統傳遞到全身各處的組織器官,從而有效的改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調動機體的能量,化解和清除體內的病邪,強壯身體,恢復健康。
4、瀉中有補,補中有瀉
由於疾病的證候表現多種多樣,病理變化極為複雜,且病情又有輕重緩急的差別,對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個體,其病理變化和病情轉化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善於從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中,抓住本質,做到治病求本,從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段氏臟腑按摩以“調理氣機,平衡陰陽,扶正祛邪”作為臨床治療的基本原則,在對腹部臟腑進行按摩治療時多採用“瀉中有補,補中有瀉”的治療手法,把“扶正”和“祛邪”有機地結合在一個治療過程中。因為許多慢性疾病多是虛實相雜的病情,在對腹部進行按摩時,一方面作用於腹部的病灶、邪氣,通過按摩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消食導滯、逐飲化痰的作用,將這些病理產物或致病因素化解並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通過調節臟腑的功能,促進臟腑氣血的改善,激發和提高臟腑生理作用,使正氣得到恢復,提高機體抗病和勝邪能力。
要想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關鍵決定於手法的運用。手法作用的刺激量又決定了治療的效果。按摩療法補瀉效果的實現主要與不同手法作用時間長短、力度大小、頻率快慢、運動方向、施治部位及手法的類型有關。
一般同一個手法運用時間短為補,時間長為瀉;力量大為瀉,力量小為補;頻率快為瀉,頻率慢為補。柔法、摩法等一般順時針右轉為補,逆時針左轉為瀉;推法一般順經絡而行為補,逆經絡而行為瀉。另外按法和點法的實際運用中,要以手下或指下產生得氣感,力量深入到體內深淺,使體內氣機是否產生運動作為衡量手法發揮作用的標準。

主治疾病

1、常見內科病症
1、感冒;2、頭痛;3、失眠;4、牙痛;5、呃逆;6、腹痛;7、腹脹;8、肋痛;9、痹症;10、痿證;11、泄瀉;12、便秘;13、癃閉;14、慢性支氣管炎;15、支氣管哮喘;16、胃與十二指腸潰瘍;17、慢性胃炎;18、胃下垂;19、胃腸神經官能症;20、腸道易激綜合徵; 21、高血壓;22、中風后遺症;23、心絞痛;24、冠心病;25、心肌炎;26、心臟神經官能症;27、肺心病;28、糖尿病;29、肝硬化;30、慢性肝臟病;31、慢性膽囊炎;32、慢性胰腺炎;33、慢性腎炎;34、遺精;35、陽痿;36、早泄;37、前列腺炎等一些慢性疑難雜症。
2、常見婦科病症
1、閉經;2、痛經;3、月經不調;4、月經前後諸症5、帶下;6、盆腔炎;7、乳腺炎;8、更年期綜合徵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