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殲-12戰鬥機的研製計畫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軍向國防科工委和國防工辦就國防科研計畫提出的建議中,提出了研製小型輕便殲擊機的構想,要求新機設備簡單,造價低廉,隨時能飛,到處能打,能在公路起降。
提出研製這種小型輕便殲擊機的構想並非空穴來風。當時,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等幾場局部戰爭剛剛結束,人們從戰爭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設計戰鬥機不能單純追求飛行速度,還要賦予戰鬥機良好的機動飛行能力。人們多次看到這樣一些情景:美國生產的飛行速度為2倍音速的F-105和F-4等設備精良的戰鬥機多次在以亞音速飛機的米格-17戰鬥機前束手無策,甚至不斷有先進的超音速戰鬥機被速度明顯低於它的戰鬥機擊落的戰例出現。1967年4月24日,我人民空軍飛行員宋義民竟用一架亞音速殲-5戰鬥機擊落了入侵我國廣西板興地區的一架美國F-4B超音速戰鬥機。
空戰的實踐一再提醒人們,即使在廣泛使用空對空飛彈的情況下,戰鬥機在近距離時利用航炮格鬥仍不可避免。格鬥中,戰鬥機需要以儘可能小的轉彎半徑或儘可能快的轉變速率繞到對手後方,占據有利的射擊位置,而飛行速度越快的飛機,盤鏇半徑就越大,盤鏇一周所需的時間就越長,這樣,速度較低或機體重量較輕的飛機反而處於優勢地位。
然而,進入空對空飛彈時代的戰鬥機所需要的機動性能不僅僅局限於盤鏇性能,為了能迅速擺脫對方追擊,迅速追上敵機,戰鬥機又要具有一定的加速、爬升性能,這兩項性能是與高速飛行的設計要求相一致的,只有盤鏇性能與高速飛行的設計要求相矛盾。
正在各國飛機設計師們仍頑強地堅持設計高速飛行戰鬥機的時候,參加過越南空戰的美軍飛行員以自身的經歷強烈地要求有關部門出於飛行員自身的安全,設計出 “戰鬥機飛行員的戰鬥機”,即設計出具有空中格鬥能力的戰鬥機,說得明白一點,就是要求有關當局生產出具有低速性能的高速飛機。
處於這一歷史背景之下,中國空軍提出殲-12小型輕便殲擊機的構想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綜觀當時世界各國的做法,他們大多採用變後掠翼技術來協調高速、低速的矛盾,也有加裝鴨式小翼來達到提高機動性能的目的,還有探索非常規飛機氣動布局來實現這一目的的。而我國當時飛機製造技術仍處於仿製階段,而且,當時我國國內政治氣氛也處於非常時期,空軍在提出研製小型輕便殲擊機(當時稱之為 “小殲”,即後來的殲-12)時一同提出了“適應人民戰爭需要,開展空中游擊戰”的提法,也就是說,要求這種殲擊機能夠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且要操作簡便,一般人經過短時間訓練即可駕機上天,與敵作戰。經過部隊和工程技術人員一同協商,確定了這樣一種設計思路:高度機動靈活、短距起飛和降落、維護簡單方便,造價低廉,操作簡單易學。
當時世界各國普遍追求採用變後掠翼技術和垂直起落技術以及近距耦合鴨式布局等,也就是說,世界各國正在研製機體大、設備全、技術複雜的未來殲擊機。我國卻朝著與之相反的方向發展,即通過縮小機體,減輕起飛重量來有效地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
寫到這裡,或許有人認為這一切均是由於極左思潮引起的。其實,這也不能完全責怪當時的“空中游擊戰”思想,因為,就我國當時的技術儲備來說,這可能也是唯一現實的途徑。因為我國當時連仿製戰鬥機還不過關,自行研製與美蘇同步的變後掠翼戰鬥機、垂直起落戰鬥機等根本不可能,不少名詞在當時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所以,發展與美蘇等國同步的戰鬥機是不可能的,只是由於殲-12研製時期正處於“文革”的浪潮之中,因此對它的發展極為不利。
取得寶貴的設計經驗
殲-12的研製任務是在1969年的“8.25”會議上正式下達給南昌飛機製造廠的,1970年3月才正式給這種“小殲”定名為殲-12。早在任務正式下達前的1969年7月,南昌飛機製造廠就開始了方案設計,總設計師是陸孝彭同志。陸孝彭是南昌飛機製造廠設計室副主任,曾自行設計並研製了當時稱為“雄鷹”302後改稱為強-5的我國第一代單座雙發噴氣式強擊機。1967年8月,陸孝彭等人關於殲-12戰鬥機的總體方案獲得上級批准,隨後,經過科技人員 1年零5個月的努力,完成了詳細設計、主要風洞試驗、機體生產、強度試驗和系統模擬試驗,並製成3架樣機。1970年12月26日,一架樣機首次升空試飛,取得成功。1973年9月10日,殲-12飛機向葉劍英元帥等中央和軍委首長作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其機動靈活的飛行特點引來了陣陣掌聲,葉劍英元帥高興地稱它為“空中李向陽”。(當時,全國正在上演電影《平原游擊隊》,李向陽是《平原游擊隊》中的主人公,游擊隊隊長,他以神出鬼沒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而著稱)。
不過,由於殲-12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殲擊機,而且主要研製時間僅為1年零5個月,一些必要的試驗也沒有來得及細做,所以,針對 3架樣機在試飛中存在的問題,陸孝彭等人又補做了必要的試驗,並對飛機做了10多項重大修改,如採用降低飛行阻力的面積律修形,減小機翼上反角等,重新發圖製造,改進後的第一架飛機於1975年7月1日再次試飛成功,從1975年7月上天至1977年1月止,改進後的殲-12共試飛135架次,81小時 12分。
應該說,作為我國第一架擺脫蘇聯米格飛機系列格局後完全自行研製的新式飛機,殲-12的研製是成功的,經測定和試飛表明,殲-12飛機是迄今為止世界超音速殲擊機中最輕的一種飛機,其幾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積在同類飛機中都是最小的。有人總結出殲-12的突出特點,即“輕、短、靈”。所謂輕,即飛機的正常起飛重量只有4.5噸;所謂短,即飛機的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均在500米以內;所謂靈,是指飛機的爬升、盤鏇性能和操縱性,跟隨性均優於同類飛機。
直到今天,參加過殲-12試飛的飛行員都交口稱讚它機動靈活的特點,其敏捷的身影和空中的英姿至今仍印刻在所有見過它的人們的腦海中。
翻開殲-12那100多架次的試飛記錄,我們不難看出,在殲-12誕生時,其性能是優越的,直至今天,那些數據也給我們研製生產自己的空中戰機以信心,讓我們一起來翻一翻那些試飛記錄吧!
殲-12在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為180米/秒,而與殲-12同年同時首次試飛的美國F-14戰鬥機也只有200米/秒,專門用於對付蘇聯米格-21的美國F-5E殲擊機權為160米/秒。
殲-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盤鏇半徑為1140米,而我國中低空機動性能較為突出的殲-6殲擊機為1200米,美國專門為改善盤鏇性能而研製的F -5E殲擊機的盤鏇半徑為1080米,要知道F-5E為了取得這一效果,專門在該機機翼上安裝了新的前、後緣襟翼系統。
殲-12 的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均在500米以內(另有說起飛滑跑距離為500米,著陸滑跑距離為510米),而與殲-12重量相當的亞音速戰鬥機殲-5的起飛滑跑距離為590米,著陸滑跑距離為825米。超音速的殲-12能做到比亞音速的殲-5滑跑距離短是極其不容易的,況且,殲-12還有防塵裝置,可以在短土跑道上起飛,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殲12的原型機之一,此型不帶激波錐
殲12的原型機之一,此型帶有激波錐
殲-12的最大單飛速度在11000米高度時為1.5馬赫,明顯優於殲-6;其實用升限與殲-6相當,為17410米;其高空巡航速度為0.95馬赫,雖不是超音速,但也接近音速巡航了,這種性能在當時是極其優異的了。
殲-12空機重量只有3100公斤,與一輛中型轎車的重量相當,正常起飛重量為445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5295公斤,裝有一台渦噴-6乙型噴氣式發動機,加力推力為39.72千牛,全機推重比達0.91,這在當時同樣是不容易實現的。殲-12之所以實現了,是因為陸孝彭等人大膽地採用了許多新結構,並創造性地採用了新工藝和新材料,如機身中中翼整體油箱、大面積的雙曲面金屬蜂窩壁板、碳纖維複合材料壁板、鈦合金板、鋁合金起落架、單塊式風檔等。這些新技術在國內當時的情況下是極富創新精神的,為我國開展輕型殲擊機的研製積累了豐富經驗。
不過,由於殲-12過於追求機體小、重量輕、易操縱、可大批量生產,所以,也帶來了一些不足。如它的機內燃油貯量1250公斤,可帶2個4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為1385公里,過個航程屬於短航程類飛機,不適應未來空戰的要求。又如其機載武器,僅有1門備彈80發的30毫米口徑航炮、1門備彈120發的23毫米口徑航炮,另外可掛2枚紅外製導的空對空飛彈,就其飛行重量來看,火力不弱,但與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殲擊機相比,則顯得火力較弱。而且該機採用的機頭進氣形式對增裝先進火控設備不利,而倘若改為兩側進行設計,雖可加裝先進的火控設備,但飛機重量和阻力均明顯增加,其本身的機動靈活性能又將受到明顯削弱。此外,殲-12發動機用的是殲-6飛機所用的渦噴-6乙型,但殲-6殲擊機裝了2台這種發動機,而殲-12隻裝了1台,故其推力明顯不足,極難達到預想的設計性能。
不過,殲-12戰鬥機儘管由於這些明顯不足及1978年2月調整裝備體系而決定停止繼續研製,但其仍不失為成功之作。因為,當時由於研製周期太短,沒有做更多的空氣動力實驗和採取更多的先進氣動措施,所以在氣動外形方面還是大有潛力可挖的,比如最初設計有的機翼前緣開縫翼和後緣雙開縫襟翼,後來由於時間問題都從簡取消了,改為只設後緣富勒式襟翼。象這樣的情況還有不少,故殲-12還是有不少可待發揚的潛力。至於其採用一台渦噴-6乙型噴氣式發動機的推力不足問題,英國著名的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公司的一名專家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參觀時認為,殲-12是中國設計得最好的飛機,只要給它換上一台先進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不僅可以解決推力問題,而且可以降低油耗近一半,從而增加一倍航程。但是,外國專家所說的這種發動機我國不能自行生產,而只能到國外購買。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這名專家甚至認為,倘若果真給殲-12換上油耗較低的渦扇發動機,就一定能成為在幅員較小的國家大受歡迎的飛機。
近年來,隨著武裝直升機的全面興起,國內不少航空界專家認為,殲-12隻要作少許改變,可以用作專門攻擊武裝直升機的機型。專家門認為,殲-12隻要肯放棄超音速的設計要求,增大它的機翼面積,使之除加速性以外的其他機動性進一步提高,將成為武裝直升機的有效剋星。
殲-12一共僅生產了5架樣機,中國航空博物館保存了2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保存了1架,南昌飛機製造廠保存了2架。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專程到這幾個地方去看一看,親眼目睹這種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設計出的第一架殲擊機。
殲-12主要技術數據
機長 10.644米
機高 3.706米
翼尾高 7.192米
空機重量 310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 44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5295公斤
發動機 1台渦噴-6乙,推力30.4千牛,加力推力39.716千牛
最大單飛速度 (H=11000米)1472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 17410米
最大航程 1385公里(帶副油箱) 1167公里(機內燃油)
武器 1門30毫米口徑航炮,備彈80發,1門23毫米口徑航炮,備彈120發, 可掛2枚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