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說,在人死之後,死屍中會有一口怨氣,這股子怨氣為“殃”,必須等到怨氣出去,死人才可以入土為安。而為這些死人批寫“殃榜”的人,則被稱之為“殃神” 。
臭魚、崔大離和“我”三人給過世的鄰居守靈之際,在側屋的地底下發現一副棺材,棺內女屍面容如生,經年不腐。以此種方式下葬的人,大多生前有沉冤未雪,棺材犯殃。棺材中的女屍陰陽不批,誰動誰倒霉。孰料,女屍早被別有用心之人盯上,開棺之際,對方被屍蟲鑽入耳鼻噬死,守靈的三人也沾上了女屍身上的晦氣。
為了去“殃”,同時也為了揭開女屍身上的重重迷團,一行人根據手裡僅有的線索,踏上尋找犬戎古墳的漫漫長路。冰川上的吃人巨怪,地宮下潛伏的歲鬼,不死之樹上的仙蟲……一路上,詭異兇險的事情紛至沓來。
臭魚一行能否解開身上的詛咒?傳說中的“殃神”本尊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危機四伏的犬戎古墓里,還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2014年,天下霸唱《殃神》再次揭開神秘叵測、奇詭妖冶的地下世界 。
作品目錄
鬼家篇
第一章 張小把兒挖人參/002
張小把兒看這女子穿戴著鳳冠霞帔,一身新娘子的打扮,怎么看怎么眼熟,倒也不是別人,正是意外身亡的鳳姑!可是鳳姑死後停柩三日,又埋到墳中,再到張小把兒動身上路,這都幾天了?死了的新娘子怎么跑了出來?
第二章 八卦鏡和桃木劍/016
當天半夜,月黑風高,剛好適合下手。王二狠子帶上鋤頭,沒點燈籠,摸黑回到墳地,刨開了墳土,撬掉大釘,又挪開棺蓋,累得他氣喘吁吁,挑起燈籠一看,只見死去的新娘子躺在棺材中一動不動。那么熱的天,居然也沒變臭,甚至還有脂粉的香氣,一身的金銀首飾在燈籠下亮閃閃的,看得王二狠子直流口水。
第三章 屋頂上的妖怪/034
三姥姥忙替那婦人接生,生得倒也順利,不過生下來的小孩屁股後邊長了條毛茸茸的尾巴。三姥姥心下犯了嘀咕,當面可不敢說破。先前來請三姥姥接生的姑娘千恩萬謝,雙手捧出黃豆,一把一把地往三姥姥衣袋裡塞。三姥姥推辭道:“我來接生是為行善,怎么貪你這么點兒黃豆?”當場都掏出來還給了人家,她回到家一掏衣袋,還餘下兩粒黃豆,湊在油燈底下一看,但見金光閃閃,始知遇上了狐仙,再回去找卻怎么也找不到路了。
第四章 余家大墳/045
天上的月光投下來,盒中顯出一張灰白色的小臉,像抹了層石灰似的,蹙目攢眉,狀甚可怖。木盒僅有常見的鞋盒子大小,不知誰在裡邊塞了個皮乾肉枯的死孩子,身上都長毛了。
第五章 棺材臉兒/060
只見屋裡支了張桌子,二哥的黑白遺照擺在當中,前頭有香爐和蠟燭,桌下是燒紙的火盆,崔大離身穿“大了”的皂袍,正一個人坐在供桌旁打盹,哈喇子順著嘴角流下半尺多長,懷中抱了一台破錄音機。
第六章 枯井冤魂/072
崔老道瞧出古怪,他提燈再看,棺中應是個身懷六甲的婦人,死後埋到此處已久,墳頭都沒了,屍身也幾乎成了枯骨,但那死孩子卻不似成形的胎兒。他心下一怔,記起祖師爺說過的話,舊時有一路鍊氣的旁門左道,多為一師一徒。師父死後,徒弟將師父臍下三寸剜下,道門兒中說這是丹田,要將這塊肉讓身懷六甲的婦人吃下去,等這個婦人再生下來的孩子,打一落地便有道行,民間俗話說是“胎里道”。
第七章 明朝女屍/085
他們又說了幾句話,崔大離將屋門頂上,臭魚也裝好了手電筒,他打亮了照向洞口,西南屋下的土洞不深,是個半截坑,還不到一人高,幾十年沒打開過,四壁生滿了蒼苔,瘴氣嗆得人無法接近。
電筒照下去僅有巴掌大的一塊光亮,我們三個人探出身子朝下看,裡邊擺了幾個骨灰罈。可不光是骨灰罈子,當中還有口棺材,刷得黑漆,積了一層塵土,朝外的一端有白色福字。
第八章 蜈蚣炸彈/095
天亮時分,他們看到一身壽衣壽帽的大莊主趴在溝中一動也不動,死屍旁邊有個不起眼的土堆。三個人扒開土堆,裡邊埋了兩具死屍,還有一口白臉兒棺材。西關外烈女墳的棺材全是白臉兒,那是再也不會錯的。崔老道念咒打殃,燒掉了大莊主和兩個腳夫的屍首,又讓傻寶祿到莊上趕來騾車,帶著棺材回到余家大墳。
第九章 崔老道伏魔/105
霎時間天昏地暗,一陣陰風颳進來,裡屋的油燈也滅了。賣炸糕的躲在崔老道身後,嚇了他一個半死,魂不附體,魄繞空中,兩條腿都軟了。江湖上有句話——打人不過先下手,先下手的為強,後下手的吃虧。崔老道將手背在後邊,見裡屋的燈讓風吹滅,那頭陀也沖他來了,他端起一個大碗,碗中是下午宰雞放出的雞血,趁黑往前一扔。
第十章 華陽宮取寶/119
二人一路往北,行了七八天,來到大山之中,但見險峰插天,前邊無路可走了。聽當地土人所言,前邊的高山喚作“夾龍山”。崔老道不會看寶,卻會看形勢,往前一望,但見夾龍山形勢不俗,左抱太行,右環滄海,北連朔漠,南扼中原,前後照、後有靠,稱得上虎踞龍盤,到此不知如何取寶?
怪談篇
第十一章 會飛的寶刀/132
我打算以巨獒為線索,找到犬戎古墳,那座古墳中有一棵火鴉棲息的大樹,兩條巨獒守在樹下,金盒圖騰中描繪了這樣的場面。傳說犬戎敗於大遼,余族躲進了這座古墳,當年犬戎入侵中原掠走的周代寶鼎也在這座古墳之中,而且是犬戎祖先的埋骨之處。無法想像這座古墳到底有多大,才容得下這么多東西。
第十二章 狍子屯奇聞/141
我心頭一驚,戎人稱雄漠北之時,打破西周王朝的都城,不僅掠去寶鼎和大批金玉之物,還掠走了周幽王的寵妃褒姒。古代有名的美人,褒姒就是其中一個。美女是各有各的美,醉貴妃、病西施、媚妲己、笑褒姒,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致使西周滅亡,褒姒被犬戎掠走後不知結果如何,寶鼎金玉可都埋到了一座古墳之中。涅涅茨人手中的西周鳥紋玉刀,竟是在他古墳之中找到的不成?
第十三章 透明洞穴/154
冰裂中漆黑無光,耳聽高處寒風呼嘯,聲如鬼哭狼嚎,許久不絕。四個人凍得全身打戰,趕緊脫下冰水浸透的大衣。冰穴中又冷又濕,僅穿裡邊的魚皮緊身衣,狍子屯獵戶說的穿魚皮,上邊有魚皮套頭,四肢也有魚皮手套和魚皮鞋防護,不僅防寒防水,走到冰面上還不會打滑,可是冰層裂隙中不斷有冰水滴落,一身上下全濕透了,若不引火取暖,四個人和一條狗都得凍死。
第十四章 魚/170
我們沒想到對方來得這么快,急忙關掉頭燈主眼,往二老肥逃走的方向跑去。二老肥剛才在冰面上滑行,突然不見了,我們不敢大意,一發覺腳下的冰面往前傾斜,幾乎站不住腳,立即往後退了兩步,用強光頭燈照過去,但見冰面上有一個碗形大洞,直徑不下幾十米。不同於周圍的寒冰,碗形洞口的冰層中,有火山灰形成的白色條紋,如同一圈一圈的古樹年輪,看上去簡直是一隻奇異可怕的“巨眼”。
第十五章 冰湖旋渦/183
石台上有一張人皮古卷,還看得出四肢和幾縷枯發,但是久積塵土,又十分殘破,畫的什麼也無從辨別。我聽藤明月之前說過,戎人掠走了西周三件至寶,一為西周寶鼎,二為褒姒,三為乾坤社稷圖,繪在人皮之上。乾坤社稷圖八成是這個了,可也看不出有什麼好,為何說是武王伐紂傳下的鎮國之寶?
第十六章 乾坤社稷圖/192
我們置身在漆黑陰森的大殿之中,僅有一根斷矛綁成的火把,火光可及十步之外。四個人的頭燈也都打開了,緊緊湊在一起,不敢離開半步。西周宮殿中空空如也,如果火把滅掉之後仍找不到出路,只怕難逃一死。我一邊同其餘三人商量對策,一邊往周圍打量,但放眼所及,儘是神頭怪臉的獸面紋飾,看得我全身發毛,感覺要被這座宮殿吞下去一樣。
第十七章 時間的激流/201
孟瞪眼兒識得鼎腹銘文,別人可都不認識。他說戎人祖先常年同西周交戰,戎人崇拜不死之樹的傳說,也傳入了西周。周天子命人按樹形造了一尊大鼎,稱此鼎為“殃”,有招來災禍之意,形容成一個神怪。後來戎人打進西周都城,掠走了大鼎,奉為至寶。孟瞪眼兒認為,走到此處,四周俱是岩壁,通往不死之樹的入口可能在西周寶鼎下邊。
第十八章 巨獒與大樹/211
孟瞪眼兒有所準備,他頭上有古代戎人的龍形飾,那是用青銅打造,兩側各有一條屈龍,往當中合上,剛好可以擋住口鼻,有如一個青銅面具。他見“仙蟲”飛過來,急忙合上了龍形頭飾,又撿起火把亂打,擋住了當面飛來的三條“仙蟲”,怎知另外一條“仙蟲”如同泥鰍鑽豆腐一般,從他後頸鑽了進去。
第十九章 奇怪的果實/225
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從屍山中掙脫出來,伸出上邊的九個人頭,口吐黑氣。其中一個人頭張開大口咬過來,我趕緊往後退,只慢了半步,手中的槍枝僅剩下一半,前邊一半讓人頭一口咬到,也沒聽到聲響,居然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第二十章 無終仙界/239
我和臭魚也陷住其中無法自拔,身不由己地墜落了下去。但見洞底明亮如晝,竟有大片發出幻光的奇花,浮在半空的塵埃,都是一個個發光的顆粒。巨木沉埋多年,早已成為化石,洞底長出一大片幻光浮動的花海。
編輯推薦
蛇妖纏身、五鬼擒龍 、千里追屍、吃人巨怪
繼《鬼吹燈》後, 3 億“燈絲”翹首以待之作
天下霸唱 再啟盜墓密碼,重歸驚險之旅
揭密神秘叵測、奇詭妖冶的地下世界
臭魚一行人能否化險為夷,順利找到大山深處的犬戎古墓?
對於霸唱而言,他的作品看似基於奇思,卻實為耕讀萬卷後的娓娓道來,他對於歷史、傳統民俗以及舊時奇聞的深諳遠超我的預想,作為一個作家而言,這種深厚的創作底蘊,本就是一部頗具魅力的作品,而他的每一個故事,也只不過是這部作品的一個小小段落而已。
—— 《茅山後裔》作者 大力金剛掌
作者簡介
天下霸唱,本名張牧野,天津人。
他的父母從事地質勘探工作,因此,隨父母去山溝里找礦脈、挖死人骨、聽當地人講鬼故事,幾乎是他童年的縮影,這也為他後期寫《鬼吹燈》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從國小習便不太好,數學更是他最大的“死敵”。但是,玩遊戲、看電影、聽評書、旅遊,這些愛好卻給了他無窮的想像力,對他後期寫作的幫助也最大。
2005年,他為討好女朋友開始寫作,從而一發不可收,先後出版《鬼吹燈》《迷蹤之國》《死亡循環》《賊貓》等,尤其以《鬼吹燈》影響最大,美國《時代周刊》也曾經發表評論:“《鬼吹燈》豐富飽滿的想像力,成為它最讓人刮目相看的地方。”
《殃神》為天下霸唱最新力作“神之三部曲”之一,本故事正是以殃神的傳說為主體,講述了一系列離奇詭異、聳人聽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