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者:方明 (作者), 薛玉峰 (作者), 熊燕 (作者)出版社: 中國社會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0月1日)
叢書名: 新農村人居環境與村莊規劃叢書
平裝: 178頁
開本: 16開
ISBN: 7508712714
條形碼: 9787508712710
產品尺寸及重量: 24 x 18.6 x 0.8 cm ; 281 g
內容簡介
怎樣做好村莊整治,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讓農民和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和有機結合,使我們的村莊整治更科學、更合理、更受農民歡迎,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利益,而其中一個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要把應該做什麼,怎樣做最合適,通過農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訴農民,讓農民自己動手做,而且做得更好、更滿意,這就是本套叢書的目的。《新農村人居環境與村莊規劃》這套叢書包含了農村建設領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對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村莊整治與規劃建設的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與安全防災,新能源、新材料與適用技術的推介,節約型、和諧型村莊建設的引導,使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農村面貌的改善始終沿著中央制定的正確道路前行。
本冊為《歷史文化村鎮繼承與發展指南》,結合優秀案例,介紹歷史文化村鎮的價值、特色及其在世界遺產中的地位,呼籲全社會對歷史文化村鎮倍加愛惜、悉心保護。
編輯推薦
怎樣做好村莊整治,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讓農民和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和有機結合,使我們的村莊整治更科學、更合理、更受農民歡迎,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利益,而其中一個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要把應該做什麼,怎樣做最合適,通過農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訴農民,讓農民自己動手做,而且做得更好、更滿意,這就是本套叢書的目的。《新農村人居環境與村莊規劃》這套叢書包含了農村建設領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對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村莊整治與規劃建設的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與安全防災,新能源、新材料與適用技術的推介,節約型、和諧型村莊建設的引導,使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農村面貌的改善始終沿著中央制定的正確道路前行。
本冊為《歷史文化村鎮繼承與發展指南》,結合優秀案例,介紹歷史文化村鎮的價值、特色及其在世界遺產中的地位,呼籲全社會對歷史文化村鎮倍加愛惜、悉心保護。
作者簡介
方明,1970年1月生,199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系城市規劃專業,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城鎮規劃院院長、總規劃師,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獲獎作品:
1 《融情村——華人學者聚會中心設計競賽》獲首屆中國建築作品大賽二等獎,1991年
2 《湖州東白魚潭住宅小區》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杜拜)獎,2001年;獲第三屆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2003年;獲建設部建設試點部級獎規劃設計一等獎,1999年;獲全國第九屆優秀工程設計金獎,2000年。
3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總體規劃》獲“建設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村鎮項目”二等獎,2001年。
4 《北京平谷區將軍關村新村規劃》獲“建設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村鎮項目”二等獎,2005年;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2005年;獲 “第十一屆首都城市規劃匯報展”優秀規劃設計獎,2004年;社會主義新農村科研課題;參與國家和建設部建設社會主。
目錄
第一章 世界遺產——人類共同的財富
第一節 世界遺產——我們的精神家園
第二節 從世界遺產保護的萌芽到《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制定
第三節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我國歷史文化村鎮——世界遺產中的奇葩
第一節 我國歷史文化村鎮的分布特徵
第二節 我國歷史文化村鎮的價值特色
第三節 近代我國歷史文化村鎮的衰落與保護的緣起
第三章 我國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工作
第一節 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重要意義
第三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制度
第四節 我國第一二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
第五節 我國目前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 歷史文化村鎮的繼承與保護
第一節 歷史文化村鎮繼承與保護的內容
第二節 歷史文化村鎮繼承與保護
第三節 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
第五章 歷史文化村鎮的發展與保護
第一節 歷史文化村鎮發展與保護的關係
第二節 旅遊與歷史文化村鎮
第三節 歷史文化村鎮發展模式
第四節 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發展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我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案例
第一節 北京門頭溝區川底下村
第二節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核心區
第三節 安徽黟縣西遞村
第四節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
第五節 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
第六節 重慶市中山古鎮
第七節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
第八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
第九節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
第七章 歷史文化村鎮規劃案例
第一節 浙江省武義縣俞源村古建築群保護規劃
第二節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所城保護規劃
第三節 雲南省劍川縣沙溪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規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