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弄潮兒文化版
作者:袁光強
出版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字數:252千字
開本:850×1168 1/32
人民日報版
作者:古開法
出版機構:人民日報社出版社
字數:350千字
開本:710mm×1000mm 1/16
作者簡介
袁光強
江蘇宿遷市人,1928年10月出生。1944年10月離開中學參加新四軍,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學習。1945年8月學習結業後留校部任繕寫員。1947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隨後調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新華支社任記者,曾參加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的採訪報導。1951—53年,先後調新華社七兵團分社、三野記者組、志願軍總分社任記者。1953年11月,調新華社平壤分社任記者。1955年調新華社總社國內部,長期擔任時事政治編輯。1973年開始主管新華社港台報導,直到1988年底離休。
古開法
1953年11月出生於浙江金華大山深處一個貧寒家庭,六歲喪母,少小失恃,由奶奶和父親撫養成人。1982年2月浙江師範學院(現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分配到浙江省重點中學金華一中任高中語文教師,1989年7月調入金華電視台從事新聞工作,1994年12月評聘為主任記者。多篇熱點新聞作品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並獲國家省市級大獎。著有長篇小說《老街》和散文集。
內容簡介
弄潮兒文化版
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
從1944年秋我16歲離開中學參加新四軍,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學習開始,到1988年底我60歲離休,其間除了頭三年外,我一直奮鬥在新華社的工作崗位上。
從1947年到1953年的6年間,我是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在解放戰爭的硝煙中,我參加過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的採訪報導,經受過戰爭的考驗,也留下了一點戰場的記錄。在解放初期,為了宣傳解放軍,我采寫過一些著名的英雄模範及戰鬥集體。在抗美援朝期間,為了反擊美國侵略軍在朝鮮進行細菌戰,我曾到寧波採訪過去日寇細菌戰的受害者,以及當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情況。隨後我又奔赴朝鮮前線,成為志願軍的一名新聞戰士。這些經歷取得的成果,被編入了“軍事記者篇”。
1953年11月,我從新華社調到志願軍總分社平壤分社。這是一個駐外分社,是當時新華社首批僅有的6個駐外分社中的一個(其他5個是布拉格、香港、莫斯科、新德里和華沙分社)。我在這個分社工作一年多,主要採訪報導朝鮮戰後的恢復和重建,曾到朝鮮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水豐發電廠、勝湖裡水泥廠等工礦企業採訪。同時對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之間的友誼和合作,也作出了一些報導。書中“駐外記者篇”編入的是其中的一部分。
1955年我從平壤分社調到新華總社國內部後,擔任時政編輯長達12年之久。這期間由於我們負責報導的方面很多,包括外事、人大、政協、政法、統戰、黨的建設、民主黨派、少數民族、青年、婦女、華僑,以及重大政治事件(如支持各國人民反美愛國正義鬥爭)、重大節日(五一、十一、春節)等等,其中有些方面的報導數量大,要求急,工作一直比較緊張繁忙,因此我自己采寫的稿子不多。但我在處理某些涉外報導之餘,曾配合相關報導寫過一些時事評論,送給一些報紙發表。書中“時政編輯篇”有幾篇這類文章。另外還有幾篇外出采寫的通訊及新聞業務文章。
在我擔任時政編輯期間,曾被總社領導派往貴州分社代替生病的社長,主持分社工作四個月。文革期間又曾先後被借調到《人民日報》記者組及中央文革記者站工作一年半。這些經歷留下的記錄,也編入“時政編輯篇”中。
從1973年起,我主管新華社的港台報導,直至1988年離休。這期間我編寫了許多揭露台灣當局(當時叫“蔣幫”)黑暗統治的稿件。現在看這些稿件,會覺得單揭黑暗面,有失客觀公正,不盡符合實際。但這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符合當時中央對台方針政策的,當時是要“解放台灣”。由於台灣問題政策性強,國內報紙一般不自作報導,獨有新華社一家,所以我們編髮的稿件都被國內絕大部分報紙及香港一些進步報紙所採用,其中不少稿件被登在顯著位置。這些報導留下時代的痕跡,故選一部分編入“港台主編篇”中。
因為香港報導由香港分社供稿,我可以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台灣方面。除了編寫公開報導外,也注意對台灣問題進行調查研究。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後,李登輝上台,“台獨”勢力也隨之逐漸活躍起來。為了研究“台獨”問題,我收集很多資料,寫成一篇兩萬多字的調研文章《台獨經緯》。此文沒有發表過,為保存資料,現在也編入“港台主編篇”。
1988年我離休後,繼續奉獻我的餘熱。
我曾在1993年應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的聘請,協助創辦《今日港澳》月刊,並擔任該刊的主編。這份月刊從1993年3月創刊,到1994年12月,共出版發行了22期。後因經費不足及其他原因而停刊。書中編入我為該刊1994年1月改版而寫的一篇《編者的話》。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新華社在香港建立《香港1997年網站》,採用多媒體的技術,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向全球提供服務。新華社總編室約我編寫《香港的歷史》、《香港回歸的歷程》兩篇專稿,交由該網站輸入上網。在這之後不久,我又應新華出版社之約,為台灣光復書局出版的《中國地理大百科全書》編寫了一篇全面介紹香港的專稿。以上三篇長達1—4萬字的專稿,均編入了“奉獻餘熱篇”中。
此外,我還應《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及《世界新聞出版大典》的編輯之約,就台灣新聞事業的狀況分別編寫了兩篇資料,也編入“奉獻餘熱篇”中。
以上各篇編入的文章,不論是新聞、通訊、評論還是長篇專稿以及資料,都是我的經歷留下的痕跡,故把書名定為《歲月留痕》。
人民日報版
《歲月留痕——古開法新聞作品集》,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曾任中共金華市委書記、杭州市市長、現任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的仇保興同志為該書作序。
該書作者古開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是一位以批評性報導見長的著名電視新聞記者。書中按時政、三農、城建、司法、教育、文化等為順序收錄的正是他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記錄下的諸多較有代表性的一件件新聞事實,內容涉及官員勤政、糧食危機、土地掠奪、鄉霸惡行、農民疾苦、城市頑疾、司法腐敗、當權貪腐、新聞干預、教育焦慮、文化憂傷等等敏感話題。
對這些熱點、難點問題的報導,當年曾引起社會較強烈反響。而實際上,許多問題今天仍然存在,且在不斷發酵。
書中頗大篇幅為被封殺的新聞、記者內參和新聞背後的新聞。當年未能播出的材料供我們今天再作審視,別有滋味,而新聞當事人的申訴信、告狀信刊出,大大增加了該書的真實性、可讀性,新聞人與被批評者對同件事解釋完全相異,記者和權重一方的某些人物的兩相較量,其曲折堪比一幕幕話劇,精彩處令人擊節,而是非評判權則留給了讀者。正如仇保興同志在《序》中所言:“這樣的新聞作品集,不同於一般的集子,更具真實性,值得一讀。”自由撰稿人施晨光在《跋》中所說:“此書不會是一縷即現即逝的煙雲。”
本書在向讀者呈現記者智慧的同時,亦折射出做一個有良知和責任的記者殊為不易,其記者生涯背後有著諸多艱辛、無奈和孤獨。
作品序言
翻開《歲月留痕——古開法新聞作品集》,我們看到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與責任。
我自1990年10月從樂清縣委書記調任到金華,先後任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兼任金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1993年10月開始主持中共金華市委工作,直至調任杭州市市長,歷經九年。古開法同志的新聞工作經歷大致也在這段時間。這一時期,正是金華歷史上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因而社會的方方面面更需要瞭然於胸。我在金華工作期間,了解民情民意除了深入基層調研,關注當地媒體報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每每收看金華電視新聞,總感到古開法這位記者新聞敏感性強,採訪作風紮實,不怕辛苦,敢於碰硬,許多熱點難點新聞都是他與他的同事們報導的。這些報導給我們市委市府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給我們各級領導幹部工作起到了警醒作用,有些報導甚至對糾正我們工作中的缺點錯誤起到了有力的督促鞭策作用。如鮑楊村當時乾群有些矛盾,基層負責人向上面匯報的是該村農民在被徵用的土地上搶種青苗,而記者的報導卻讓我們知道還有占用良田建造“活人墓”一事。有一天傍晚古開法打電話給我,說拍了“活人墓”的新聞,台里領導播不播不敢拿主意,我在電話里當即說,這個“活人墓”可以大膽播,那個搶種青苗的事不容易把握。第二天我就在古開法潘蔚青兩同志寫來的內參上作了限期拆除的批示,並讓市長去實地了解,提出拆除方案。
古開法採訪報導的新聞涉及時政、經濟、政法、醫療、文教、社會等方面,作為市委書記,我更關注的是他對民情民意的疾呼。在下情上達渠道不很暢通的環境裡,我們需要更多有責任有良知的記者,他們是我們的厲眼和聰耳,由於有了他們的勞碌奔波,使我們能夠關注百姓,關注民生,了解普通人的生存狀況。
普利茲有句名言:“準確,準確,再準確些。”也就是說,追求新聞的事實真相應是新聞工作者孜孜以求之的目標。新聞因真實而矚目,記者因真誠受人尊敬。古開法採訪報導的新聞之所以受到關注和重視,首先基於新聞的真實,記者的真誠。新聞的真實有本質的真實和具體的真實。記者的採訪報導,做到具體的真實這是起碼的操守,否則出籠的就是假新聞偽新聞。而具體的真實不等於本質的真實,還是上面說的基層矛盾,如果被“青苗”擋住了視線,那拍回來的就難免一葉障目了,可貴之處在於古開法潘蔚青憑自己的作風深入和新聞敏感,發現了更深層次、更適合電視表現的新聞素材,採訪報導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翻閱《歲月留痕》,我發現收錄的不僅有大量公開報導過的新聞,還有內參、被封殺的新聞和新聞背後的新聞。有些新聞當時不適合公開報導,寫成內參上報,體現了一個記者的責任;有些新聞既不適合公開報導,也沒必要上報,記者默默地服從,體現了記者的奉獻;新聞背後的新聞,包括一些反面意見敢於收集於此,則體現了記者的包容和大度。如今時過境遷,呈現這些材料,即可讓新聞離事實近些,近些,更近些,又可讓那段難忘歲月的屐痕更清晰。這樣的新聞作品集,不同於一般集子,更具真實性,值得一讀。
我離開金華已有十三個年頭了,我們之間很少打交道了,只是那年古開法和其他幾位同志在東陽採訪被打,他在省記協給我的秘書發了傳真,講述了他們的經歷和冤屈;每年過年古開法同志給我寄張明信片;有一年他在北京過年,在明信片上說到北京的水質遠不如金華,金華人喝的沙畈水是全國最好的等等。後來聽說,他不搞新聞了,甚為惋惜;後來又聽說他經商,搞傳媒,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又為他深感欣慰;近來又聽他自己說,人生六十今開始,註銷了公司,專心跟藝壇人瑞、著名畫家施明德先生讀書作畫。其實,古開法同志學畫經歷早有耳聞,1998年我就看到過金華日報上他寫的散文《跟著明德先生學作畫》。憑著我對古開法同志的了解,我想,以他的人品、學養和那份嚼得了菜根咽得了苦菜的精神,花甲之後定會有另一番人生好風景的。
能在同一座城市工作是緣分;能在同一座城市共同為這座城市更美好而盡綿薄之力,是福分;加上我與古開法又都生在癸巳,說起來那更是一種情分。如今《歲月留痕——古開法新聞作品集》付梓之際,我樂以為序。
仇保興
2013年6月5日
(註:作者仇保興為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曾任中共金華市委書記、杭州市市長)
軍事記者篇
血汗築成的戰壕
淮海前線採訪記
隨突擊隊打過長江記
訪問抗日有功的某團
毛主席軍事思想武裝了英雄指揮員
永遠向前進
守衛著祖國的海岸
機槍連長杜樹君
中國人民志願軍英模代表應邀到浙江作報告
二十封信
被日寇細菌戰毒害的寧波人民擁護國際科學委員會的報告書
堅決粉碎美帝細菌戰
寧波市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獲得顯著成績
多蠅區也看不到蒼蠅了
深入實際聯繫民眾的李樂三同志
隨海軍出海記
保衛祖國海洋上的豐收
水兵圖強
赴朝鮮途中記
踏上朝鮮土地記
朝鮮停戰親歷記
駐外記者篇
水豐發電廠在重建中
在朝鮮的海防陣地上
朝中鐵道部隊並肩重建大同江鐵道大鐵橋
朝鐵路員工熱烈展開安全行駛增加運輸運動答謝中國援助機車
朝建築材料工業迅速恢復生產
訪勝湖裡水泥工廠
在戰後重建事業中
我志願軍和建築工人協助重建平壤取得很大成績
中國技工在朝鮮南浦玻璃廠
(諶耕著)
《歲月留痕》是諶耕先生編著的文學詩歌作品集。全書分為四輯,共收入詩詞755首。第一輯,厚土集。寫對祖國、家鄉山山水水的熱愛,共收入356首;第二輯,小草集,寫對生活、自然、世事的關注,共收入232首;第三輯,螢光集。寫對教育、教學的體悟和思考,共收入104首;第四輯,雜糅集,所寫內容駁雜,體裁以律詩和詞為主,共收入63首。該書集於2014年1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厚土集
第一章 訪山問水
第二章 壯麗山河
第三章 美麗家園
第四章 別有天地
第二輯 小草集
第一章 歲月留痕
第二章 心靈物語
第三章 世事傾心
第三輯 螢光集
第一章 育為未來
第二章 教學相長
第三章 治取於智
第四輯 雜糅集
第一章 人生點滴
第二章 風景如畫
第三章 生活萬象
第四章 心中的歌
作品賞析
縱橫水道如棋布
周莊記游(四首)
(之一)
石橋岸柳霧輕蒙,細雨飄飄淡淡風。
水上乘船觀市景,單橋過後並橋橫。
(之二)
周莊水系澱山湖,水道如棋縱橫出。
旖旎風光明靜月,仿佛小鎮水中浮。
(之三)
江南秀色水潤出,除卻周莊天下無。
曉月雙橋富詩意,春風吹送柳絲拂。
(之四)
遊人接踵賞周莊,自古周莊多富商。
沈氏明初堪巨賈,萬三蹄膀至今昌。
(寫於1993.3)
比肩接踵人如流
上海記游(四首)
(之一)
南京路上客行徐,結伴同行購物娛。
四海五洲天下客,熙熙攘攘樂黃浦。
(之二)
黃浦江上燁光籠,電視高塔入夜空。
兩岸燈光江上映,笛聲嗚咽馬達隆。
(寫於1993.3)
(之三)
驅車上海上南浦,眺望中國世博區。
展館形奇樣多異,中國館瑋最不俗。
(之四)
中國館前紅牡丹,喜悅遊人羨驚妍。
四月花期十月放,花開反季若天然。
(寫於2010.10)
作者簡介
諶耕(筆名),原名,劉常吉,山東濰坊人,生於1948年9月,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現已退休在家。喜歡讀書、寫作,愛好書法、篆刻。主要著述有《作文方法一本通》、《換種狀態學作文》等
基本信息
作 者: 諶 耕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 徐 榮
開 本: 880×1230mm1/32
字 數: 35千字
印 張: 9
版 次: 2014年1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30.00元
(何曉瑜著)
作品簡介
人生就是追求生命真諦的過程。而生命的意義原本在於體驗、體味、體悟。每一段心語,都是真情的表達;每一次感激,都是來自誠摯的心底。每一個醒來的早晨,新的出發又將開始……
觸摸酒城發展的脈動,聆聽瀘州前行的足音。亦行亦思,探幽發微,含英咀華。報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人,還應當是站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上,不斷構思新我、告別舊我的思索著。評論是報紙的旗幟和靈魂,它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與社會同頻共振。
該書於2014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何曉瑜,籍貫上海,1986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在瀘州日報社從事采編工作28年,做過校隊、記者、編輯、責任編輯,編過新聞版和文藝副刊;1992年開始擔任部門負責人,先後在日報副刊部、總編室、新聞部和晚報編委辦等崗位履職。期間到鄉鎮鍛鍊一年,去阿壩日報社協助指導工作半年。2002年初擔任主任記者,2011年底晉升高級編輯。現為瀘州日報社黨組成員、副社長、副總編輯。
追蹤新聞、追逐夢想的征程上,有40多件新聞、文藝作品和論文分別在瀘州市、四川省、中國地市報等獲獎。先後被評為瀘州市抗擊非典先進個人、瀘州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瀘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當選中共瀘州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2008年獲阿壩州“維護穩定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並被評為四川省新聞戰線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四川省維護藏區穩定模範(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同年入選四川省宣傳文化系統首批“四個一批”人才。2011年被評為瀘州市第十批拔尖人才。
基本信息
作 者: 何曉瑜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 榮
印 刷: 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 850×1168mm1/32
印 張: 12
版 次: 2014年6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38.00元
作品導讀
新聞是時代風雲的記錄,是改革開放的見證,是生活沃土中開出的花朵。行走大地,用客觀地眼,觀察生活百態,記錄時代變遷;用熱忱的心,傳達民生民意,傳遞溫暖關懷。
《歲月留痕》是作者何曉瑜在瀘州日報社工作28個年頭的工作歷程,以“採風景”(訊息通訊)、“感言集”(評論雜談)、“情懷吟”(散文筆記)、“思悟篇”(論文講義)來敘述著一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生涯。本書的題材和體裁比較雜,新聞、散文、論文都有涉及。其中,新聞作品多為通訊,有少量的訊息,將採訪中的人和事,拾掇在一起,是行走的歌吟和採擷的芬芳;言論側重時政,關注發展和民生,多為配合中心工作的搖旗吶喊;散文和隨筆或因事有感而發,或因景描其一點,系生活的感悟和體驗;論文且行且思,為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和總結。該書還收錄了新聞寫作的規則和技巧、怎么做好報紙編輯工作的講義,是作者自己的真切感受和體會。作品簡介
《歲月留痕》是作者匯集了從2000年以來散寫的隨筆、雜感和遊記。本書共三輯:散文、雜文、遊記,按時間順序做排列。
散文——那年夏天
偶像 明星 追星族
閒話手機
善待妻子
快樂童年
聲譽之重
歲月感懷
小兒當“官”
中年女人的魅力在哪裡
魚兒的警喻
八佬
懷念母親
解讀朋友
私家車
讀書之樂
吾家有兒初成長
三哥
“瓷婚”紀念
音樂與生活
別了2012
珍惜活著的時分
再讀三毛
祭奠初戀
榆溪河畔——養心苑
雜文——差別
資源賣完再賣什麼
意外
厭倦虛假
燈下雜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辛苦賺錢為那般
難以逃脫的勢利
關於“彈劾”的冷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公民社會
關於死亡的思考
有感於汪洋的“破除恩賜觀”
韓劇的啟示
鳳姐的可愛之處
歲末雜談
反腐敗的根本在於制度建設
遊記——感悟西藏
武夷山遊記
神奇的張家界
尋訪九寨
人生不過一厘米
寒山寺與張繼的《楓橋夜泊》
看世博
泰山遊記
域外見聞
初識俄羅斯
泰國行
馬來西亞遊記
歐洲散記
德國印象
奧地利——茵斯布魯克
水城威尼斯
七丘之城——羅馬
浪漫巴黎
美國印象之一——夏威夷
美國印象之二——洛杉磯
美國印象之三——拉斯維加斯
美國印象之四——黃石公園
美國印象之五——華盛頓
美國印象之六——紐約
美國印象之七——郊外農場
美國印象之八——綜述
該書於2014年9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楊飈,1965年11月11日生於陝西府谷,1986年7月畢業於陝西省水利學校水電工程專業。同年走上工作崗位,大學學歷。先後從事過教師、企業新聞宣傳、《榆林電力報》編輯等職業。曾任榆林供電局新聞中心主任、宣傳科長、局機關行政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現任榆林電力設計院書記。曾兼任《榆林電力報》總編輯,《芳草文學》雜誌社特約編輯,《榆林日報》、《星星月刊》特約記者。愛好閱讀與寫作,主編有《中國電業管理與安全》叢書。
基本信息
作 者: 楊 飈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 紅 玉
印 刷: 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 787×1092mm1/16
印 張: 17
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68.00元
作品導讀
偶像 明星 追星族
近日看電視,東南台上有一則關於香港藝人郭富誠來福建搞“個唱”演出的新聞。報到畫面上,眾多少男少女早早就來到機場外苦苦守候以一睹為幸、一見為榮——郭富誠終於走出機場了,蜂擁而至的攝像機、照相機、閃光燈伴著各種尖叫聲塞滿甬道,間唯有豆蔻女孩沖他大喊:郭富誠我愛你!那場面不知用一片沸騰還是一片混亂形容好!
我曾經和朋友開玩笑說,喜歡追星的人,大多數好吃懶做、異想天開的年輕人。之所以追星,很大程度上是緣於羨慕那些姣好的容貌且張嘴唱首歌就幾萬幾十萬、笑一笑便能有百八十萬的廣告收入。如果不是羨慕明星的生活方式好平時的做派,現在的小年輕,眼睛裡放得下誰呀。
據說那些明星的過去,也是普通人一個。張學友成名前是個機場賣票的,黎明是個推銷員,譚詠麟詩歌郵遞員,張惠妹曾是個打工妹,齊秦是曾被勞教三年的問題青年,有的甚至還曾是街頭混混、社會棄兒呢……
看看時下中國大牌明星們的所作所為,從毛阿敏到劉曉慶,又是走穴又是偷稅,習以為常;孫楠大玩假唱把戲,根據在他參加了五次央視春節文藝聯歡晚會竟有四次假唱;再看丑角兒模樣的姜文、王志文不是罵編劇就是炒導演,儼然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妄自尊大;毛寧、張國榮因同性戀致禍且緋聞不斷;因飾演小燕子而一夜出名的趙薇竟然身著日本軍國主義國旗的旗袍在美國雜誌上擺顯,國人無不為之感到蒙羞、以之為醜;更別提董文華、楊鈺瑩那份恬不知恥了;網上最近又訊:央視“大牌”趙安、張俊以等爆出行賄、誹謗傳聞,以訴司法……至於動輒耍大腕脾氣甩個話筒,擺明星架子來遲走慢,引得如痴如狂的追星族嚎嘯、觀眾拂袖的傳聞就太不足為奇了。至於煽、騙、坑、蒙,搞三角、鬧緋聞、同性戀等少良無知的行徑,那些星呀、腕呀更是樂此不疲,屢涉不輟。
通常人們對明星們那些缺德少教的行為都會說:娛樂界嘛,就這個樣子!可見這一類人的層次並不那么高!
所以,年輕的追星者們,不如回去孝敬一下自己的父母吧,因為你們的偶像充其量和你們的父母一樣,以前都是普通勞動人民,現在也算勞動人民,都是靠工作去賺錢的。不同的是,你的父母賺的少些、辛苦些、純粹些,明星們賺得多些、容易些、花哨些,如此而已。
我從不膜拜、追隨哪個明星,也從不關心明星們的感冒、咳嗽、飲食、起居等雞零狗碎,甚至很唾棄某些明星那少教不類的低俗做勢和卑賤無骨的下作為人。我也認真的看影視新品,聽音樂新作,但我只尊重那些有藝術創作的明星、或者說只尊重那些明星創造的藝術。那些有生活品味、有藝術分量的作品是靠長期的鋪墊和適時必須的機會才能破殼誕生。光顯絢爛的背後,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我不追星,也不崇拜誰,誰也不是我的偶像。我只崇拜努力奮鬥,依靠辛勤耕耘得到豐碩成果的人們,他們才是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