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武陵鎮位於萬州區西南部,地處萬州、忠縣、石柱三區(縣)交界處,是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態鎮、國家級環境優美鎮、市級衛生鎮,三峽庫區全淹全遷移民一類集鎮,也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統籌城鄉改革示範鎮和市級中心鎮,距離萬州主城陸路73公里,水路37公里。
武陵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遺存豐富。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居住(據最新考古發掘可上溯至舊石器時代),春秋時期(約2500年前)曾為巴國都城。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為晉武陵郡駐地,太康元年(公元280)遷並於臨沅所置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北周時期(公元557年)設定南都郡和陽源縣,後(公元575年)改為懷德郡和武寧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懷德郡,武寧縣隸屬南州(後改名萬州)。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武寧縣入萬州,設武寧巡檢司;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萬州降為萬縣。清乾隆時期,武寧更名為武陵,延續至今。武陵在近代歷史上 享有“小萬縣”的美譽。境內遺址眾多,“武陵遺址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出土文物達2萬餘件,其中武陵漢闕為國寶級文物。宋代詩人蘇洵、蘇軾、黃庭堅、王周等均在武陵作詩留賦。
全鎮幅員80.7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4.6萬人。城鎮建成區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萬人。建有中國小4所、中心衛生院1所、市級示範敬老院1個。森林覆蓋率達56%,城鎮綜合配套服務功能完善,街道寬敞明亮,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鄉鎮轄村
源陽社區、椅城社區、鹿井社區、石橋社區、石橋村、樂安村、復龍村、八羊村、朝陽村、鹿井村、和平村、長塝村、紅谷村、禹安村、下中村、黃金村、客群村。
自然條件
★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山地丘陵,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75米~700米,最高點鹿井村四方山,海拔1000米,最低點長江沿線海拔175米。
★ 氣候 處於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霜雪稀少,全年無霜期27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7.5C。1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5℃(2009年1月);7月平均氣溫27℃,極端最高氣溫31℃(2010年7月)。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1500毫米(2008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900毫米(2011年)。
★ 水文 瀕臨長江主幹道,長江自禹安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境內沿江水域16公里。境內有石橋河,長13公里。
★ 自然資源 武陵濕地資源豐富,濕地區域內有荷葉鐵線蕨、中華蚊母、水杉、楠木、樟木、疏花水柏枝和小靈貓、班靈狸、水獺、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雀鷹、普通鵟、紅隼、領頭鴞、斑頭鵂鶹、貓頭鷹、中華秋沙鴨、鴛鴦、大鯢等大量的國家級保護的珍稀動植物。
名勝古蹟
★ 涪溪口遺址 位於武陵鎮禹安村,海拔高程130~145米。下層遺蹟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為萬州較早的古代文化遺存之一。發現有用作貯藏的豎穴式燒土坑,出土遺物則較為豐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均以河灘上的礫石打制或磨製而成,有石斧、錛、網墜等。陶器大致分為炊器、盛器兩類,為裝飾有粗繩紋的陶片和灰陶片,器形為釜、罐、三足器、缸、盆、杯、豆等。
★ 麻柳沱遺址 位於萬州區武陵鎮東北約4公里處,海拔高程148米。主要為新石器時代至戰國遺存。石器分打制和磨製,有斧、網墜、球、磨盤、矛等。陶器有炊器鬲、甑、釜等,盛器有罐、杯、盞、盂、缽、缸等,陶製品還有器蓋、網墜、紡輪、彈丸等。
★ 武陵遺址群 武陵遺址群是武陵長江沿線,上游從禹安村起至下遊河溪口止這一段上考古發掘的古城遺址、墓群等歷史遺存和遺物的總稱,目前發現的有廟梁墓群、下中遺址、武陵墓群、大丘坪墓群、麻柳沱遺址等,歷史跨度為舊石器至明清。1994年廈門大學考古隊首次遺址群中的墓群進行了複查和試探性發掘。2001年至2007年先後進行了7次大規模的發掘。2009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將該遺址群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三峽工程蓄水,下中和禹安兩處由於江水上漲而形成了兩個景色別致的江灣,俯瞰兩灣,碧水蕩漾景色絕佳。
★ 木櫪觀遺址 木櫪觀屬於武陵的地面文物遺址。位於武陵禹安村木櫪山。此山的東南面是臨江拔起一壁陡峭的懸岩,絕壁凌空,山勢宏偉險峻。遠觀其山,整個山形是一個高高隆起猶如罐狀的大山垉,山上地形奇特,氣候宜人,環境古幽。
木櫪觀歷史悠久。據新編《萬縣誌》記載:“相傳‘昔大禹治水過此,見眾山漂沒,唯木櫪不動’故為木櫪山。”據當地許多老人講:遠古時期,在大禹疏通九河之前,長江大河受巫山阻堵使四川成為一個很大的澤國,此地也是一片汪洋,在那洪水朝天泛濫之中,忽然從上游衝下來一個罐,擱置在這裡不再走動,後又經過多少年土石堆積成了一座很大很高的山,形狀如罐後人們又稱它叫“流來罐”。
木櫪觀為“四大天師”( 張道陵、許遜、邱弘濟、葛洪) 之一的許旌陽修道成仙之所。許旌陽,名許遜,又名許真君、許邁(239—374年)。宋代著名詩人蘇洵,蘇軾父子途徑武陵時同以《過木櫪觀》為名分別作詩。
多部《萬縣誌》對木櫪觀都有記載。如清朝《同治志》載“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木櫪山,許旌陽得道之所......蘇軾有詩載藝文。”《民國志》載“故址在縣西木櫪山,舊傳為許旌陽得道之所”,1994年12月出版新編《萬縣誌》載:“木櫪觀在武陵鎮禹安村,位於長江北岸木櫪山頂。相傳‘昔大禹治水過此,見眾山飄沒,唯此山木櫪不動。’故名。”。
在木櫪山上有量大奇特的現象,一是山上布滿眾多的鵝卵石,二是木櫪山頂上有一口大水井,終年井水不乾涸,是當時乃至後來山上人們的飲用水源。
遺憾的是在1958年木櫪觀被徹底毀掉,山上只剩下一口孤零零的古井。木櫪觀內未毀的幾尊有價值的菩薩運往了豐都,晚清進士劉貞安所書蘇軾的《過木櫪觀》石刻也先存放到了奉節縣白帝城內。
★ 河溪口 位於武陵鎮與瀼渡鎮交界處。河溪口上游為石橋河,發源於西南響水青木村,途徑郭村、石橋等地,從此匯入長江。河溪口原落差較大,水流湍急,三峽工程蓄水後,水漫上行近10公里,水勢平緩,水質清澈。是目前萬州境內唯一一條上游無任何污染、且入江口最為寬闊的長江支流。河溪口自然風光獨特,生態環境良好,內有荷葉鐵線蕨、中華蚊母、水杉、楠木、樟木、疏花水柏枝和小靈貓、班靈狸、水獺、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雀鷹、普通鵟、紅隼、領頭鴞、斑頭鵂鶹、貓頭鷹、中華秋沙鴨、鴛鴦、大鯢等20多種珍稀保護動植物。現正在申報國家級濕地保護資源。
★ 二面岩 二面岩地處武陵鎮下中村,是一條長約4公里的幽長溪谷。谷中溪水自大林水庫流出,婉轉盤旋,最後從位於下中村二組的小浪口處流入長江中。谷中植被豐富,多生灌木,也有野雞、斑鳩穿梭其間,偶有野豬出沒。二面岩谷中石壁上有一清代崖墓,現在還清晰可見。二面岩平均海拔高度約300米,發源地與入江口落差達100餘米。在二面岩溪谷的上段,有一條千年以上的茶馬古道,古道崎嶇綿延,被一橫跨在溪谷兩岸的石拱橋連線,這裡曾是武陵商貿、交通的主要通道,身臨其中,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仿佛依稀可聞。在二面岩溪谷中段有一個叫梭口灘的地方,有一個落差10餘米的瀑布,每當溪水上漲,溪水飛流而下,景象甚為壯觀。
★ 四方山 四方山地處萬州武陵、郭村與忠縣野鶴、石寶四鎮交界處,遠觀山形呈較為規則的四方形而得名,最高處海拔高度約1000米。四方山全年氣候宜人,雨量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山中水體豐富,有若干大小溪流,溪流落差較大。山澗溪水潺潺,草木茂盛;山上層林疊嶂,古木參天。四方山四面均有小徑直通山頂。登至山頂,極目四望,眾山皆收眼底。向東,可見浩渺的長江。置身林間,鳥語花香,美不勝收。
★ 漢文化古鎮 武陵鎮歷史悠久,漢代文化特徵顯著。根據萬州區2011年規劃修編,在鎮區風貌控制規劃方面,明確提出了“武陵城鎮特色以漢文化為底蘊,建築風格以巴渝風格為主,打造武陵鎮獨特風貌景象”的控制原則,確定了武陵鎮城鎮建設風貌的主格調。近年來,在實施的重點設項目和建築風貌中,武陵鎮著重凸顯漢文化的元素與符號。在近年實施的武陵鎮道路綜合整治、武陵鎮移民廣場、武陵中心衛生院、武陵片區敬老院、下中(黃金)集中居住示範點和麗苑小區等建設項目中,均將漢代建築元素加以提煉和簡化,通過模數化設計,以漢代風格為基調,勾勒出漢文化的藝術內涵。漢文化特色古鎮的打造已初具規模。目前,武陵板凳龍已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武陵龍舟已列入區級非遺項目。現正在積極申報三峽後續規化瀼渡—甘寧—武陵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項目,充分體現漢文化特色的傳統美食街,以漢文化、傳統特色小吃和地方名特產品為吸引點,拓寬武陵鎮旅遊業的發展渠道,彰顯武陵古鎮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歷史底蘊。
經濟社會發展
2014年完成鎮鄉生產總值57948萬元,同比增長15.4%;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71.8萬元,同比增長1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9996元,同比增長13.6%。籌集3億餘元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安全飲用水、集鎮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鎮公路硬化里程達156公里,新造林1.2萬畝,3.5萬人實現了安全飲用水;武郭公路油化、片區敬老院建設、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示範點建設等29個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沿江公路升級改造工程、生態龍眼產業園、集鎮移民安置小區幫扶等8個項目納入了三峽後續規劃。完成農村建設用地復墾1200畝,增加村集體收入3050萬元。先後引進重慶雁谷、重慶如美、重慶萬俱、重慶權科等8家農業企業,流轉土地10000畝,栽植桂圓5000畝,血橙、花卉、中藥材5000畝,引導民眾栽植蜜柚8000畝,積極打造“萬州桂圓”和“萬州蜜柚”品牌。解決長達17年涉及500移民民眾的征地遺留、垃圾填埋場建成後長達6年未啟用等歷史遺留問題56個,盤活國有存量土地300餘畝,消化歷年債務3000萬元,率先信訪三級終結2件;板凳龍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活動,完善鎮級公共服務中心1個、村級便民服務大廳16個;採取“三推兩考兩公示”辦法選拔村級後備幹部205名,按照“兩推一選”辦法圓滿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轉化後進黨支部3個、新建“兩新”黨組織5個,基層班子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升。
【特色產業
★ 下中如美龍眼生態農業園 園區位於武陵鎮下中村,由重慶如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於2013年在下中村流轉土地1500畝建設而成。近兩年時間,先後從福建、廣西引進龍眼(桂圓)砧木苗和實生苗3.5萬株,打造中國“最北端、最晚熟、矮化、高產”的龍眼生產基地。
目前,園區已完成12公里泥結碎石路,其中,硬化了2公路的彩色混凝土路面;新修山坪塘17口,整修2口,蓄水總容量約70000m,新建灌溉渠2公里,安裝噴灌系統2公里,整修基地用房2000平方米。
公司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結成對口支援合作夥伴,從國家龍眼資源圃引進12種高端品種,同時園區組建了三峽庫區龍眼產業技術研究團隊,聘請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專家5名,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果樹園藝研究室專家5名,萬州區果樹站專家1名,廣西多年從事龍眼生產的技術員1名;選聘了科技部、重慶市、萬州區科技特派員3名,形成了龍眼生產基地的強大科技支撐。
園區將以山地生態農業旅遊經濟發展的產業模式,以園地設施建設為基礎,依靠先進的品種技術,栽培技術、土肥技術、病蟲防治技術、立體利用技術,保護生態環境,獲取優質高產。同時以樂山水、化人文、促發展的理念,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鮮果採摘等議題的新型農業基地。
★8000 畝蜜柚基地 2003年起,在福建省農科院和萬州區果樹站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引進福建平和縣優質蜜柚品種,分別在鹿井、和平、長塝、八羊、復龍、朝陽、客群、黃金和下中等村進行大規模蜜柚栽種。吸引了萬州及周邊地區不少遊客前來遊覽觀光並親身入園採摘鮮果,對帶動農戶增收和發展鄉村旅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 黃金雁谷龍眼生態農業園 園區位於武陵鎮黃金村,由重慶雁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於2011年投資。園區整村流轉土地5853畝(其中含林地),涉及黃金村民眾550戶1780人。目前已修建產業道6公里、人行道12公里、蓄水池和山坪塘64口。在海拔 350米以下種植優質龍眼樹3500畝,在海拔350以上種植琯溪蜜柚1500畝。2014年新栽植10~15公分的桂圓大樹30000株,預計2016年掛果。目前園區已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該園直接帶動農民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
武陵種植龍眼歷史悠久,因三峽移民搬遷而砍伐。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種植在晚清1870年,由大紳士陳氣生,從合川購回荔枝、桂圓,辦起了容家壩龍眼及荔枝園各400畝。現武陵僅存100年以上古龍眼樹4株,其中最大的一株年摘果1000斤。
★ 石橋水鄉濕地公園 位於武陵鎮石橋村石橋河畔,距萬州雙河口40分鐘車程。2014年10月,重慶萬俱農業有限公司,在台灣技術團隊的支持下開工建設,擬在今年10月開園迎客。該園利用石橋河畔豐富的自然濕地風光,以“水韻石橋·四季花海”為主題,按“親水遊樂、觀花采果、運動體驗、智會休閒、生態涵養”等功能分區,打造集山、水、樓、亭、閣、湖、河、花、果、農耕文化、科普拓展等於一體的鄉村休閒旅遊地, 串起萬州大瀑布—四方山溫泉漂流、武陵古鎮、木櫪山歷史文化、十里桂圓長廊—瀼渡新月灣等景點的環線旅遊。
該園占地2500畝,現已修建產業道路5公里、人行道路路2里、水渠 2公里、蓄水池7口,栽植波斯菊、薰衣草、知音、四季野花、太空荷花等800畝,觀花果園800畝,培育休閒濕地900畝。土地流轉涉及石橋村民眾約200戶720人,帶動農民戶均增收1萬元,建成後可極大地帶動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
美麗武陵建設
當前,武陵人堅持踐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生態涵養發展戰略,始終致力於美麗武陵建設:
堅持做靚城鎮。完成武郭公路油化和沿江公路升級改造工程,建成貨運碼頭,提質客運碼頭,打破交通瓶頸。嚴格執行城鎮規劃,依法依規使用國有土地和中心鎮專項資金。啟動移民森林公園,推進十里桂圓休閒觀光長廊、城鎮幹道“白改黑”、管網下地、魯班溝大橋等建設,提升城鎮品質。
堅持做深文化。立足挖掘武陵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自然資源,推進漢文化廣場、龍舟親水休閒基地、多樣性濕地資源保護、木櫪觀修復,創建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堅持做強產業。通過引進業主、大戶帶動,著力打造10000畝生態桂圓基地和10000畝蜜柚基地,促進移民安穩致富;挖掘豐富的旅遊資源,形成鄉村休閒旅遊環線,打造文化旅遊強鎮。
堅持依法治鎮。積極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和“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全面深化格線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堅持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制度、“信訪三級終結”和規範檔案法律審核把關制度,推進法治武陵建設。
堅持改善民生。建成片區教育中心、片區醫療中心和片區養老中心,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創建國家級衛生鎮、市級園林鎮,鞏固國家級生態鎮和全國文明村鎮建設成果。
堅持從嚴治黨。認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和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鞏固和擴大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切實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人文故事
★ 許旌陽 許遜,又名許真君、許邁(239—374年)河南汝南人,晉時期的道士、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的修煉法術。他二十歲舉為孝廉,喜好結伴遍訪群山勝地,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得鄉人尊敬,直到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三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實行許多利回濟民的措施,救災、治瘟疫,頗得人們愛戴。鄰縣民眾敬之如父母,紛紛前來歸附。大熙元年(290)鑒於晉室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毅然辭去縣令,週遊江湖,尋求一修煉之地而來到武陵。最初住在武陵白鶴寺附近,後覓上木櫪觀這個仙境聖地,以舊宅作“觀”,潛心修道,經過若干年的修煉,於374年,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終成正果,揚名天下。此後引來不少文人墨客來此朝山,瞻仰道觀聖地,因而“人與山附,山因人名”“木櫪觀”就大名於天下。
★ 甘 寧 人稱錦帆俠,萬州武寧縣人,東吳著名戰將、西陵太守、折衝將軍。年輕時好遊俠,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甘寧生長於甘寧鎮,其“遊俠”範圍以武陵、瀼渡、新鄉、長坪、石寶寨一帶為中心活動區域,陸上以家鄉甘寧鎮一帶為主要活動區域。其部如果離臨江縣城太近,則容易受到官兵的圍剿,故其水寨建在武陵至瀼渡一帶。甘寧的船隻以錦繡裝飾,人稱“錦帆船”;其人穿戴華麗,官兵稱其“錦帆賊”,民眾稱其“錦帆俠”。
★ 楊 宗 臨江縣人(楊姓為臨江縣豪強大姓)。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吳國派派撫軍將軍步協率大軍進攻永安。原蜀漢(蜀國已於公元263年降魏)巴東太守羅憲堅守永安城,因兵力薄弱,形勢危急,即派參軍楊宗突圍北上,向魏求援,司馬昭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不直接救援永安,而趁虛襲擊吳軍後方西陵,迫使吳軍退兵,為實現廢魏立晉和結束分裂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吳國大將步闡攻永安城,唐咨西侵至朐忍,被羅憲擊退。吳國武陵太守孫恢寇南浦,復立羊渠縣,晉安蠻護軍楊宗討之,退走。羅憲因表以楊宗為武陵太守,駐今武陵鎮。
★ 禹安沱的由來 禹安沱在武陵場上游三四公里處,它北起觀音岩腳,南至木櫪山麓,東南臨長江,西北依斗石盤、長岺崗及青山腳下的老鷹岩、貓鼻樑、鹿子岩、彭家岩等一片山崗,南北長約兩公里,東西寬近一公里。它被鴨子塘溝、蛟巴癩溝及涼水井溝三條橫著的小溪蜿蜒所隔而形成了黃岺咀、鍾咀(“兩咀”)和榮家壩、陳家壩(“兩壩”)四大板塊。
公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途徑武陵,疲勞之至便在此安穩地睡了一個好覺,後人為紀念他,就將此地命名為禹安沱。後人將這個“安”字引申為百姓安康的意思。
新編《萬縣誌》載道:“相傳‘昔大禹治水過此,見眾山漂沒,唯木櫪不動’故為木櫪山。”木櫪山是禹安沱上的一座小山,原萬縣多部志書上均有記載。
★ 武陵八景 武陵場上紫荊街,白鶴展翅飛仙台;前有長江飄玉帶,後有群豬奔陡岩。上有金雞來嬉斗,下有鯉魚上灘來;仙女乘涼進士洞,茅壩現出獅子來。
註解:
武陵場上紫荊街,指武陵場鎮二段(派出所)一條街,長一百多米的街道兩旁長滿了紫色的荊條藤蔓,春天一到,兩旁的荊條藤蔓便開出鮮艷的花朵,奼紫嫣經紅,艷麗奪目,芳香沁脾,成為場鎮居民休閒最佳去處,紫荊街也因此而得名。
白鶴展翅飛仙台,指原武陵衛生院所在之處,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地,後來本地的一位官宦出資修建了一座廟,當廟修建好後,剛好飛來一群白鶴駐足廟頂,久久不願飛走,於是有人們就將此廟取名為白鶴寺。
前有長江飄玉帶,指武陵鎮前的浩浩長江,一條長江環繞武陵鎮,在微風吹動下,波光粼粼,點點閃光,恰似一條銀白色的玉帶在飄動。
後有群豬奔陡岩,武陵鎮後面有一個大岩洞,在岩洞左邊的陡岩上,有一堆亂石極似一群小豬在陡峭的岩壁上倒置往下奔跑,形象十分逼真,而更令人稱奇是,小豬的奔跑只有在陰雨連綿的季節才能出現。平常日子根本看不出一點形似小豬的跡象。
上有金雞來嬉斗,指原河壩香爐石外邊有一對石頭,恰似一對雞公,在漲水的時候,一對雞公飄浮在水面上,在波浪的助推下,你來我往,好似一對雄雞在水中嬉戲、爭鬥。
下有鯉魚上灘來,指武陵鎮與燕山鄉的接壤處,在江中有一處突起的石頭,恰似一條鯉魚,在它的周圍形成一處險灘,而水往下奔流,魚往上爭游,故名鯉魚上灘來。
仙女乘涼進仕洞,指原武陵國小背後有一岩洞,相傳有一個窮苦人家的的孩子,家裡父母雙亡,這個苦命的孩子只有與年老體弱的奶奶相依為命,後來一場大火,將他家僅有的一間房屋也燒毀了,他奶奶為此悲痛欲絕,從此一病不起,不到一個月也撒手而去,這個苦命的孩子就寄居在這個岩洞裡,並撿來一些書籍,白天他一邊打柴,空時便跑到私塾學校外偷聽老師上課,晚上回來洞裡自習苦讀,終於有一天,這個長大的孩子考上了進士,一天,有一個天上的仙女到人間走訪,聽到了這個故事,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就到洞裡乘涼,一直等到進士回來,後來進士回來了,與仙女成婚,寫下了一段愛情佳話。
茅壩現出獅子來,指原老河壩的石壩林,長出很多茅草,寧靜的夜晚,月亮高掛,而江的對面有一獅子岩,其形恰似一頭雄獅在怒吼,每當夜晚,在皎潔的月光的照映下,雄獅倒影在茅壩的江邊,仿佛是從茅草叢中鑽出來的一樣,威風八面。
★ 紅谷田的由來 清朝末期政治腐敗,反清浪潮此起彼伏。雲南地區出現了由蘭朝柱(又名蘭大順)、蘭朝鼎(又名蘭二順)組織的反清義軍。
同治元年(1862)三月十八日,蘭朝鼎(蘭二順)率兵數萬由忠縣汝溪進軍武陵,這天,官府得知這一訊息後決定派馬定國(人稱馬大人)將軍駐紮武陵進行抵禦。
紅谷田是二蘭到武陵的必經之地。馬大人帶領三千餘兵馬,經白岩嘴、王家灣途中,他騎的馬的馬蹄不料被一樹根卡住,馬大人在馬背上一使勁,將這株大碗粗的松樹拔了起來,馬蹄沒事了,馬大人一行來到譚家衝口(紅谷村)石盤,馬大人的馬見石盤坡陡,害怕打滑,就停著不走了,馬大人就下馬步行,他下馬時,腳一跺,石盤上就踩出有九寸長三寸深的一個腳印,這腳印現在尚存。接著,馬大人在一個山包上安營紮寨(後來這裡取名為營盤包),他認為這裡山高坡陡,居高臨下,穩操勝券。接著馬大人開始布防,一是派人布暗哨,二是點兵去書房嶺設伏,三是派幾名軍士去王家灣一帶偵察敵情。可是這幾個軍士卻不執行軍令,不但沒去偵察敵情,還擅離職守跑到王家灣廟裡打牌賭博到深夜,回營時又謊報軍情說二蘭率軍只有百餘兵,沒啥可怕。馬大人信以為真,不以為然地回帳下喝酒去了。
夜近子時,突然傳來幾聲炮響,接著喊殺聲四起,軍營一片大亂。這時,一個聲音傳來:“馬大人,快跑哇,二蘭的人殺來了,他們足有幾萬之眾啊……”。
不一會兒,二蘭數萬兵力直奔紅谷田,很快將馬大人的駐地團團圍了起來,馬大人匆忙中揮刀上馬,呼地就衝殺出去,怎奈天高夜黑,人慌馬亂,馬大人騎的馬奔入紅谷田的水田中,馬蹄深陷泥中,奔跑不得,二蘭的部隊一下認準了他,於是亂箭齊射,馬大人身中數箭,急呼:“遭了!老命休矣……”話音未落,蘭軍刀一揮,馬大人的頭就滾到了水田之中。剎那間,鮮血染紅了水田,到處遍布著清軍的屍體,後來人們就將這裡取名為“紅谷田”(紅谷村)。
★ 魯班溪與魯班橋 從武陵場鎮北岸第一條小溪叫魯班溪。長約十多里,溪上架有兩座魯班橋,在茶地界的那座叫上魯班橋,界子大石林與瓦屋村之間的橋叫下魯班橋。
早年前,下魯班橋原是一座小石橋,被大水衝垮後,人們請來石工重新修橋。在動工的時候,工匠們事先燒錢化紙,祭拜天地,豈料這時,忽有一隻白鶴由東向西在天空掠過,石工們竟不約而同地歡呼:“魯班師祖來了,魯班師祖來了。”
接著,那隻白鶴不見了,竟變一張紙從空中落下,正好落在一位掌脈師傅眼前,這位師傅正好也姓魯,師出木櫪觀洪道長門下,他年輕好學,天生聰慧,自幼父母雙亡,八歲那年,一日討口叫化經過木櫪觀時,突遇傾盆大雨,加上又凍又餓,毅然暈倒在木櫪觀山門前,就這樣,他被洪道長收留下來。之後,洪道長又傳授他石、木、磚、瓦工匠技藝,很快他就有了成就。傳說有一年,木櫪觀的一個道長患病,須用板凳龍化解,這首創的板凳龍就是他的傑作。
這陣,他親眼到天空飛落的黃色紙張,立即展開一看,只見紙上繪著一座石橋圖樣,外觀精美,尺寸完整,立體感強……。他驚喜萬分,馬上吩咐工匠開工,並夜以繼日忘我忙碌,僅半月時間,就將石橋修好。竣工那天,他專門請來吹手鑼鼓,又請來魯班雕像,供奉在橋上,焚香祭拜,並將此橋起名“魯班橋”。再後來,鄉民們又在小溪上遊興建了一座石橋,大家就把這座橋取名為“上魯班橋”。把這條溪流命名為“魯班溪”,把魯班送圖的那座橋改為“下魯班橋”。
多少年過去了,魯班橋卻風采依舊,堅不可摧,仍一如既住地為黎明百姓帶來福音和出行的方便。
★ 龍王頭水井的傳說 龍王頭水井和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是原武陵場人們的主要飲水源。據傳很早以前,有一老者早早來到井邊取水,可打水的桶總是落不到水中去,似乎有一龍頭抵著,老者棄桶而回。龍王頭水井便由此得名。
龍王頭水井的源頭在梁平縣蟠龍山上。相傳,古時武陵場一商販外出做生意,來到梁山縣(現在的梁平縣)的蟠龍橋上,看見一農夫挑著一擔谷糠走在橋上,恰巧遇見一欽差大人出巡,鳴鑼開道,於是農夫慌忙讓道,驚恐中不慎將谷糠潑灑到溝里,谷糠順水而下,被不遠前一漩孔吸入。不幾日,商販做完買賣回到武陵,發現龍王頭水井流出的水中居然有谷糠,聯想起幾天前看到的一幕,便知龍王頭水井泉源來自海拔八百米高地的梁平縣蟠龍山。
龍王頭水井水質甘純,冬暖夏涼。古時,人們常在夏季取水作涼飲,冬季,井水水面還有陣陣熱氣溢出。據說龍頭井的井水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延年益壽之功效,因此,即便現在,仍有部分居民堅持食用龍王頭水井的井水。
武陵場上,與龍王頭水井水齊名的還有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
水月寺水井在場西頭,是全場三大井中水源最近的一口,水質純淨。水月寺井位於一棵大黃桷樹下,夏季是人們納涼的好處所。由於水源充足,常常井水淙淙外流,順石崖而下,流入深谷。油坊沱水井位於場西頭郊外,距場稍遠,水質很好,也為當地老百姓的重要生活水源之一。此井水源尤為奇特:水源出口自然分兩支,一股流入水井,另一股流入井旁的天然石盆中。
★ 武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①武陵板凳龍(市級) 起源於北宋,興於明末清初,流行於民國時期,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歷史。板凳龍,顧名思義,是一種主要用板凳作為道具來進行表演的一種傳統藝術。板凳龍主要有兩種玩法,一是一條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條板凳供多人表演。板凳龍以其形式獨特、節奏明快、靈活多變、形象鮮明的特徵,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②武陵龍舟(區級) 武陵划龍舟的習俗早起清朝同治年間,是一項在武陵流傳時間較長的體育運動。划龍舟講求的是手臂和腰腹力量的結合。全體劃手在鼓手的號令下,整齊劃一地揮舞手中的划槳用力滑行。武陵龍舟在民間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歷年代表萬州區參加重慶市的龍舟比賽並獲得較好成績。③武陵渾水粑(區級) 武陵渾水粑是一項傳統名小吃。製作時,首先將大米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再用石磨手工研磨成米漿,再將米漿倒入大鐵鍋中用旺火燒煮並不停地攪拌,待五成熟後加入食用鹼再攪拌,待到攪成糊狀後起鍋倒入木製模具中冷卻定型。最後將冷卻成型的米豆腐切成小方塊,半陰乾後入油鍋炸至金黃即成,吃的時候,可根據個人口味加拌不同的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