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帶

武裝帶

武裝帶指的是軍官裝束用的皮帶,禮儀作用,扎武裝帶顯得人很精神,有威嚴感,束腰,讓人的體形變成“Y”狀,穿戴整齊以後,扎在衣服的外部,整潔、利索,看起來更加威武,站崗的衛兵、巡邏的糾察和內衛的武裝帶就是這個作用。

基本信息

概述

近現代 軍官裝束用的 皮帶。可掛 手槍指揮刀
武裝帶是指包括了 肩帶在內的軍用皮帶,按照 規定僅用於特定場合的軍官和 儀仗隊
與之對應的是軍用(外)腰帶,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帶僅用於特定場合的士兵

作用

1、禮儀作用,扎武裝帶顯得人很精神,有威嚴感。
2、野戰用武裝帶可以用來掛手槍、匕首等短兵器,同時還可以用來掛子彈帶、手雷、醫療包等小物件,有使用作用。
3、束腰,讓人的體形變成“Y”狀,穿戴整齊以後,扎在衣服的外部,整潔、利索,看起來更加威武,站崗的衛兵、巡邏的糾察和內衛的武裝帶就是這個作用
軍人在正規場合都要佩戴武裝帶(俗稱腰帶),一是顯得威武雄壯,二是顯示職業特徵,三是便於攜帶一些輕便裝備。

歷史發展

武裝帶為軍官專用,因舊時軍官佩軍刀於腰帶左側,為防較重的軍刀將腰帶墜斜影響軍容,故置一肩帶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帶,這加了肩帶的腰帶就是武裝帶。後來軍常服很少再佩軍刀,但武裝帶卻並沒有跟著軍刀一起從軍官的身上解下,因軍人扎武裝帶比扎腰帶更顯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將今天我軍用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是錯誤的。武裝帶與外腰帶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有肩帶而後者沒有肩帶。還有,腰帶有寬有窄,而武裝帶中的腰帶部分全是寬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則全部都是雙排扣的。國民政府時期的武裝帶又俗稱斜皮帶。在當時如果說:這小子有出息,紮上斜皮帶了。就意味這個人由士兵提拔為軍官了,因為一般只有軍官才能有資格扎武裝帶,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帶。
中國軍人扎武裝帶始自1922年奉軍的整軍經武。奉軍在 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後,開始實行一系列軍事改革,不僅其軍事思想,組織編制,軍需制度等有別於北洋舊制,就連軍服軍飾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裝帶的採用,開創了 中國軍人系武裝帶的先河。而關內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軍閥的川滇粵桂等軍系從始至終都採用的北洋舊制,北洋軍服又是從日軍移植而來,軍刀直接掛於內腰帶上,故沒有
武裝帶的配置。
黃埔建軍時,由王伯齡主持的軍服設計,也採用武裝帶作為師生軍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成為大革命時期很是風光的一個亮點。後來軍服雖有改動,但武裝帶仍舊保留下來,直到抗戰勝利後,武裝帶才在中國軍人的腰上解脫下來。
武裝帶源自西方軍隊,上個世紀前半葉比較流行,二戰結束後基本廢止。今天,除 朝鮮等極少數國家的軍隊和中國極多的保全仍舊使用外,軍隊中已經少見。

起源

其實軍人的服飾和相關裝備(如頭盔、綁腿等)都有一定的來歷,軍人在正規場合所扎在腰間的腰帶(又稱武裝帶)也是一樣,也有相關的傳說。
相傳在二戰以前的 歐洲經常發生戰爭,軍人經常在深山密林中穿行,衣服經常被荊棘(掛)扯開,行動非常不便,有些軍人則用草繩、野藤等緾在腰間和腿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軍隊行軍作戰的共識。
後來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武裝帶,腰帶的功能也不僅僅是作戰的最初功能了。
腰帶除了裝飾好看以外,還可以在上面掛槍、、手銬、對講機用其它輕便裝備。其顏色也由原來的黑色發展為現在的黃色、白色等,質地也由原來的草繩發展為現在的帆布、人造革、牛皮等。

名著中的武裝帶

茅盾追求》一:“可憐他現在不掛武裝帶,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幾乎連 老婆也快要讓渡給別人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