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武皇十萬宮廷樂”最早可追溯至武則天執政年間,距今1300多年。
相傳,武則天登座皇帝之位後,改唐為周。在鞏固政權的同時,投資組建了一支隊伍龐大、樂藝精湛的宮廷樂隊。這支樂隊的建立、樂曲的演奏等,不僅僅是宣揚自己崇尚的政績,更能反映武則天對於音樂藝術的由衷熱愛。帝王對於音樂的重視從為政治目的服務,轉向為藝術而藝術的更高境界;同時,音樂的表演也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享樂,更深邃著博大的人文內涵。
當時的樂隊取名為“十萬宮廷樂”,一方面由於武則天出資十萬兩,另一方面冀希武皇的十萬江山如同樂隊這般壯大、前途升騰。據現“武皇十萬宮廷樂”原隊長張宏保介紹,武周時期這支宮廷樂隊編制齊全、規模龐大。表演人員多達近千人,其中包括演奏樂器的樂師及樂舞表演的樂伎。 此說法與《舊唐書》中的記載相符:“長壽二年(693年)正月,則天親享萬象神宮,先是上自製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至是舞於神宮之庭。” 不僅表現出武則天作為帝王重視音樂的建設,也反映出其懂得欣賞音樂、能夠自製樂舞的藝術素養。樂器數百種,其中包括華夏自古傳承的樂器,如塤、笙、笛等;部分樂器來自於異域,泛指胡樂器,如南北朝時由印度經龜茲傳入內地的琵琶、由古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傳入中原的篳篥(現稱管子)等。
龐大的宮廷樂隊在武則天執政時期輝煌燦耀,但是隨著封建統治的衰微、皇室對於音樂文化的淡漠,致使這樣一支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樂隊霓裳失色。樂隊規模日漸縮小、樂器大量流失,至清末僅殘存管、笛、笙、雲板、長號等五大件樂器。
現狀
作為唐代的樂舞,洛陽鼎盛, 至今武皇十萬宮廷樂舞仍活躍在洛陽隋唐古城的部分村莊中,多數樂師已年過花甲,年齡最大的已有九十多歲。
為挖掘保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數十年來,一批歷史學家、學者、音樂家、舞蹈家等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十萬宮廷樂舞”這塊音樂活化石進行了認真的研討和艱難的開發,終於使大唐餘韻纏繞今梁,神州大地再現當年皇家樂舞的輝煌。
這皇家絕響,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塵封之後,如今經各界人士按古老的工尺曲譜挖掘、整理,又以其古樸、典雅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再現了武皇時期的輝煌風采。
內容
十萬宮廷樂舞”的樂曲內容主要是歌頌太平盛世、讚美大好河山等,樂器主要有管子、笙、琵琶、琴、箏、編鐘等數十種。“十萬宮廷樂舞”為宮廷樂舞,其特點是:講威儀、圖聲勢、尚奢華,保留皇家風範,僅在祭祀、慶典及重要活動中演出。
如今,十萬宮廷樂舞流傳下來的有: 歌舞《朝天歌》、器樂合奏《唐韻》、表演唱《飲酒樂》、男聲獨唱《謂城曲》、樂舞《頌昇平》、 獨舞《萬佛飛天舞》、樂舞《春江花月夜》、樂舞《青天樂》、歌伴舞《聖明樂》、樂舞《媚娘遊春》、五重奏《梅花吟》、女聲獨唱《賞花歌》、小組唱《何滿子》、女聲獨唱《如意娘》、 塤與樂隊《蘇武牧羊》、 器樂合奏《觀燈》、器樂合奏《嵩岳調》、琴與樂隊《陽關三疊》、琴歌《釵頭鳳》、器樂合奏《聽竹》、歌舞《盛世天長久》。
一、《朝天歌》:是武則天升殿和接收外國使臣們朝賀時演奏的曲目,充分顯示了武皇時期的大國風範。
二、《嵩岳調》: 公元683年秋,天皇天后同游嵩山,隨行樂隊演奏大曲,女皇聽後龍心大悅,欽定曲名為《嵩岳調》。
三、《媚娘遊春》:樂舞《媚娘遊春》表現了天真爛漫的武媚娘沐浴春光,賞花戲水,翩翩起舞時的歡樂心情。
四、《何滿子》:何滿子是唐朝的著名歌伎,可是卻因唱歌而觸怒了皇上被判死罪,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為了紀念她寫出了《何滿子》這支曲子。
五、《飲酒樂》:《飲酒樂》是在宮廷御宴中演奏的唐代法典中唱道:“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尤需老,人生得無愁,一飲解百結,再飲破百憂,百發欺貧賤,不入醉人頭,我願東海水,盡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游。”
六、《渭城曲》: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渭城曲》,描寫送友人元二西出陽關,奔赴邊疆的情景。
七、《蘇武牧羊》: 塤是已有7000多年歷史的吹奏樂器,聲音幽深、哀婉,從原始的單孔發展到現今使用的多孔,請欣賞塤合奏《蘇武牧羊》。
八、《頌昇平》:《頌昇平》是武則天祭天時演奏的樂曲,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樂曲演奏中,伴著依據龍門石窟蓮花洞中的造像編排而成的荷花燈舞,賞心悅目,煞是好看。
九、《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如意娘》是武則天親自譜曲填詞的獨唱歌曲,反映了她被貶入感業寺思念台子李治的感傷情懷。
十、《唐韻》:唐大曲《唐韻》音樂氣派、嚴謹,舞蹈熱烈歡快,展現了武皇時期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美麗畫卷。
十一、《觀燈》:“元宵”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從皇都到民間這一年都要張燈、送燈、玩燈,樂曲《觀燈》正是表現了女皇觀燈時,大開宮門,與民同樂的空前盛況。
十二、《天長久》:從32歲當上皇后,武則天就實際掌握了國家大權,她執政的五十年,是中國歷史上興旺發達的時期,《天長久》是對她的頌歌,歌中唱道:“玉砌紅花樹,香風不敢吹,春光解人意,偏發殿南枝,天長地久萬年枝”祝願“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所演繹的唐朝盛世今日長青。
復興
直至解放前洛南各村都留存有宮廷音樂的印跡,但是由於傳承過程中樂器的損失、老藝人的相繼離世、後人的漠視態度等原因,使得大多村鎮的宮廷樂隊了了解散。
值得慶幸的是,在洛陽市龍山鎮田山村的村民對於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分外重視,歷經十幾代人的代代口傳心授保存至今,人們皆美譽“田山十萬”。為了便於傳承,老樂師將自唐沿用千年的工尺譜譯成簡譜,整理樂曲十八首,如:《嵩樂調》、《青天歌》、《青田歌》、《富貴歌》、《狀元遊街》、《蘇武牧羊》、《孔子哭顏回》等。組織隊員40餘名,演奏時的著裝仿照清代服飾———黑色圓帽、藍色長大衫、黑色布鞋。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田山村的“武皇十萬宮廷樂”從解放後一直活動至今,中間雖曾經歷過文革時期暫停演出的挫折,但於 1982年又重新組建,發展的更為壯大。應邀到華山、湖北武當山、中嶽少林等地演出多達近百場。參與大型社會文化活動,如洛陽民俗廟會、關林國際朝聖大典、音樂文化廟會等等。亦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被尊譽為“河洛一絕”、“中原第一家”、“音樂活化石”,中央及省市媒體爭相製作專題片、發表系列專題報導,2007年10月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