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
它是武漢市專業文化藝術創作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集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文化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機構。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以改革促發展,積極探索藝術生產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楚風漢韻與精品名牌相結合,走一條適應自身發展的文化產業之路。2001年,文化部授予該中心“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前身是1979年市文化局恢復成立的戲劇工作室。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各專業劇團的創作人員集中學習檔案,了解時事,深入工礦、農村、部隊,體驗生活,制定創作計畫。對大型題材的劇本,組織精幹力量,集體攻關。1989年,市文化局為加強戲劇創作隊伍建設,集中力量創作更多更好的戲劇作品,推動戲劇藝術向高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滿足人民民眾對戲劇藝術的多方面需求,成立“藝術創作中心”,附設在藝術處,其任務在於組織各專業劇團創作人員進行劇本創作,徵集、評議並推薦上演劇目,了解、蒐集國內外戲劇創作信息,發現並培養戲劇創作人才。在這一期間,各專業劇團創作人員創作演出了享譽全國的一些好劇(節)目,楚劇團根據何祚歡創作的兒子系列小說《養命的兒子》,改編成楚劇,上演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第三屆“文華新劇目獎”。武漢歌舞劇院創作上演的大型歌舞詩樂《楚韻》,應邀進京為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演出,以其恢弘的氣勢,深邃的內涵,濃郁的楚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奪得1993年度“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和1993年度“文華新節目獎”等5項文華獎。市京劇團著名作曲家李連壁創作的6首京歌,參加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全國戲歌大賽,其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以滿分列為十佳之首,《酒神曲》也以第四名列入八十佳,成為大賽中唯一獲雙獎的作曲家。武漢話劇院創作演出的話劇小品《槓子、老虎、雞》,在全國第二屆戲劇小品比賽中,獲三等獎。
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現設有藝術創作編導室、理論研究室、《藝壇》編輯部、信息資料室、音像製作室、陳伯華藝術工作室。總公司下設電視劇製作部、經營部、演出部、廣告公司等。全中心(總公司)擁有高級職稱者達31人,占全中心55%以上,是武漢高級編導人員較為集中的文化單位。市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省、市管專家趙瑞泰同志任主任,顧桂榮同志任黨委書記。
該中心曾創作話劇《春夏秋冬》、《母親》、《三峽魂》;楚劇《獄卒平冤》、《養命的兒子》;兒童劇《希望》、《春雨沙沙》、《山水謠》等分別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文化部劇本創作一等獎,和第七屆戲劇節"曹禺戲劇獎",文華新劇目獎、優秀劇目獎;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獲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電視劇《向警予》、《獄卒平冤》(戲曲電視劇)、《鴛鴦繡》獲"飛天獎";科研課題《武漢市戲劇文化現狀調查研究》獲文化部首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押解》等話劇獲省市優秀劇本獎。另有學術專著《京劇精神》、《高盛麟表演藝術》、《陳伯華舞台藝術》、《陳伯華回憶錄》、《漢劇小戲考》等出版。該中心舉辦的藝術刊物《藝壇》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及藝術愛好者一致好評。近年來該單位先後被評為武漢市文化局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立功單位,2001年獲"武漢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先進基層單位"的稱號。該中心集創作、研究、文化產業為一爐,併兼及大型文藝晚會、電視、演出等活動,是一支有人才、出成果、有影響、出效益,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藝術團體。
該中心將向開放型、綜合型、多功能的藝術創作、研究、產業為一體的目標邁進。力爭在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文化產業三個方面上層次、上台階。面向華中地區輻射全國,為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共創盛世文化的繁榮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2年12月,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根據發展需要,由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110號遷移至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18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