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任務
發展理學學科,承擔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的數學與物理兩大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理學院自組建以來,始終堅持“基礎教學與專業發展相結合,教育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積極探索理學學科建設模式,著力加強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條件建設,注重理工融合,深化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教職工
學院在職教職工90人,其中教師80人,教授16人,副教授37人,高職比為66%,博士28人,博士比為 35%。“楚天學者”1名,“楚天學子”3名,有3個校二級教師團隊,2個三級教師團隊。
學科
學院擁有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2個理學本科專業和1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學本科專業,設定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製冷與空調等3個專業教研室,大學物理、數學一、數學二等3個基礎課教研室和1個大學物理實驗中心,成立了工程熱物理研究室、製冷與暖通研究所、教學儀器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專業介紹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電子和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光學信息處理技術、現代電子學技術和計算機套用技術的基本技能,能在套用光電子學及相關的電子信息科學、光通訊、雷射技術、光機電算一體化產業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熟悉光學、電子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受到科學實驗與科學思維的訓練,具有本學科及跨學科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光信息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信息產業政策及國內外有關智慧財產權的法律法規;
5.了解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信息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要課程:
高等數學、計算機科學、電路理論、模擬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波動光學、雷射原理、光電子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信息與計算科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以信息領域為背景,數學與信息及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專業。該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能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具備在信息與計算科學領域的某個方向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數據統計與分析、信息安全與多媒體處理、設計開發有關軟體的能力。
業務培養目標: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以信息技術與計算技術的數學基礎為研究對象的理科類專業,將計算數學、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的理論與套用相結合,使信息科學與計算科學相互交叉滲透,同時強調數學理論和計算機實現。本專業特色在於加強基礎學科和專業理論的教學,使本專業學生既具有紮實的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能力及計算機的理論基礎,又具有一定的數學建模和計算機編程能力,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和計算機軟體解決信息技術領域中的實際問題。該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數學基礎理論,掌握信息處理、計算機軟體開發及套用的基本方法,並在科技、教育、信息產業與經濟金融領域具有新技術跟蹤能力的綜合性套用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打好數學基礎,受到較紮實的計算機訓練,初步具備在信息科學與計算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及設計開發有關軟體的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紮實的數學基礎,掌握信息科學和/或計算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包括常用語言、工具及一些專用軟體),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設計能力和較強的編程能力;
3.了解某個套用領域,能運用所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解決某些科研或生產中的實際課題;
4.對信息科學與計算科學理論、技術及套用的新發展有所了解;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軟體開發能力。
主要課程:
數學基礎課(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機率論基礎與數理統計、物理學、計算機基礎、C++、數據結構、資料庫、數值計算方法、信息與編碼、密碼學、數字圖像處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生產實習、科研訓練、專業技能培訓、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能源與動力工程
本專業培養具備熱能工程、傳熱學、流體力學、製冷與低溫、建築節能等方面基礎知識,能從事製冷及低溫工程、空調工程、建築節能工程的設計、製造、運行、管理、實驗研究和安裝、開發、行銷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的基礎理論,學習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受到現代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動力機械與熱工設備設計、運行、實驗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工程熱物理、流體力學、控制理論;
3.獲得本專業領域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考慮學生在寬厚基礎上的專業發展,將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分成以下兩個專業方向:
(1)製冷及低溫方向;
(2)建築節能方向。
主要課程:
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控制理論、低溫原理、製冷與低溫、空氣調節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培養方針
學院十分重視本科學生培養質量。課程建設成績斐然。學院擁有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7門。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中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開放教學、雙語教學和案例式教學,如:省級精品課程《大學物理》經過多年努力,建成了《大學物理》教學資源庫,使優質的教學資源得以共享;《大學物理實驗》採用了開放式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方便;在《波動光學》的實驗教學中,採用了雙語教學的實踐;在《程式設計基礎》、《面向對象程式設計》的教學中,採用了案例式的教學,並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大量實驗,在實驗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的編程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實用技術的套用能力,該院教師為學生舉辦各類講座和培訓班,指導學生參加數模競賽與課外科技活動,2000年、2005年獲“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全國二等獎”,2005年獲“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湖北賽區一等獎”,2002年、2004年、2005年獲“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湖北賽區二等獎”。
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開展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碩士點省級立項建設項目1個申請在建項目1個。
成果
學院重視科學研究。先後主持或參與包括教育部資助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科研課題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40餘篇被SCI、EI收錄,被國內權威檢索機構收錄20餘篇;《工科線性代數課程教學內容,現代化教學方法綜合改革研究》獲省級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項,《套用圖形計算器輔助數學教學的研究》和《面向21世紀工科物理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討》獲省級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主編出版《大學物理學》、《大學物理實驗教程》、《科學技術發展概論》、《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及其套用》、《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及其套用》6部教材;獲實用新型專利4項;自製教學儀器330台套。
以學風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體、科研活動,成效明顯。在省八運會、省大學生運動會上取得1項個人第一、2項個人第三;2005年獲“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全國二等獎”;2005年獲全國大學英語競賽A級三等獎;2005屆畢業生考研率為12.9%,一次性就業率為83%,2006屆畢業生考研率為18.5%,一次性就業率為91%。
師資隊伍
專家學者
長江學者、國家傑青:陸培祥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吳鋒
資深教授:吳晗平
湖北省百人計畫:廖青
湖北省楚天學者:陳相柏
湖北省楚天學子:鄧佩剛、 金銳博、 李芳
工程大學工大學者:金銳博
青年學術骨幹(按姓氏拼音排序):丁春玲、 洪作飛、 林麗仁、 劉書輝、 羅秋苹、 秦梅艷、 秦平力、 湯朝紅、 王順、 王哲、 吳濤、 熊倫、 楊小剛、 姚興興、 余榮、 張傑萌、 鄭文文、 俎鳳霞
教學名師
教學名師風采(按姓氏拼音排序):江世宏、 吳鋒、 王志宏、 熊倫、 楊向輝、 殷勇、 張晶、 張昱
教工名單
張忠誠、寧小青、楊雪帆、楊建華、王志宏、費藤、柳翠華、曾華等
重點實驗室
光學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武漢工程大學光學信息技術實驗室於2009年籌建。實驗室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美國OSA Fellow陸培祥教授領銜,引進了湖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
武漢工程大學光學信息技術實驗室於2009年籌建。實驗室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美國OSA Fellow陸培祥教授領銜,引進了湖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百人計畫特聘教授1名、楚天學者特聘教授2名、楚天學子特聘教授3名。
在陸培祥教授帶領下,光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實驗室用房面積達1000多平米,已投入實驗室建設經費2000多萬元。已建設和即將建成的主要實驗平台包括:2010年,學校投入200萬,建成了150平米的光電信息與圖像處理實驗室併購買了達文西圖像處理系統、現代通信原理實驗系統、通信技術創新實驗系統、GSM移動通信實驗系統、基於機器視覺的檢測識別系統等設備,該實驗平台已在光電信息與圖像處理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績;2011年,學校投入150萬,建成了150平米的光電探測方法及套用實驗室併購買了微波頻譜儀、微波掃瞄器、電子電氣技術試驗系統、熱電耦校驗與溫度測量實驗裝置、過程檢測及自動化儀表、氣體流量實驗平台等設備,該實驗平台已在光電探測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12年,學校投入300萬,建設了150平米千級超淨間併購買了飛秒雷射、光譜分析儀、光纖熔接機、光纖切割刀、顯微鏡系統等設備,該實驗平台已在光纖感測器件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13年,在楚天學者啟動資金(150萬)的支持下,建成了150平米光電納米材料實驗室,在光電特性量子點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14年,在楚天學者啟動資金(150萬)的支持下,建成了150平米光譜技術實驗室,目前光譜實驗室已與美國愛達荷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建國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係;2015年,在百人計畫啟動資金(500萬)和中西部高校建設資金(400萬)的支持下,開始建設200平米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實驗室,該實驗平台預計今年建設好,將在具有極端時間尺度超快光源的產生和極端時間尺度下原子、分子動力學過程的高時空分辨探測等前沿研究做出突出成果;2016年,在武漢工程大學人才引進建設資金(150萬)的支持下,即將建成150平米柔性光電材料實驗室,將在可穿戴光電材料與套用、碳納米材料與套用、寬禁帶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套用等研究做出突出成果。
本實驗室自建立以來,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在5個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受到了國內與國際同行的關注。近五年,發表SCI檢索論文近300篇,其中100餘篇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New Journal of Phyiscs、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等國際主流期刊上;出版專著和教材7部;承擔縱向項目60餘項,縱向研究經費達1000餘萬元;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10餘項,經省部級以上鑑定的項目5項,被專家們認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十三五”期間,本實驗室將進一步密切結合國家及湖北省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華中科技大學對口支援的優勢,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深入開展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光功能材料與套用、光電探測方法及套用、光電信息處理、光電器件與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將實驗室建設成為湖北省內光學信息技術的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套用推廣中心、以及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光學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究平台,為促進湖北省乃至全國光電子行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整個光電子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