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規模
占地面積200多公頃,建築面積7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文、法、理、工、農等五個學院大樓和圖書館、體育館、華中水工試驗所、學生宿舍、飯廳、俱樂部、18棟教授住宅樓、牌樓、水塔等。該建築既遵循“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中國傳統建築原則,又引用了西方羅馬式、拜占庭式建築式樣,達到了整體建築美與單體建築美的完美結合和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
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的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是中國近代最強的5個工學院之一。
老武大的機械系,電機系,礦冶系,土木系都是全國一流的。
在1953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
機械系,電機系(電子和電氣工程)調整到了華中工學院,這兩個專業今天還是華中科技大學的王牌專業,機械系的一部分後來做工程材料,今天在全國也很有影響力。
師資力量
張嗣瀛,1948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機械系,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叔子,男,1933年9月生於江西省湖口縣,1951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機械系,中共十五大與十六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崔昆,男,1925年生,崔昆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現任華中科大學術委員會委員。曾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垣 男,1933年生於湖北宜昌,1951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電機系。磁約束聚變技術、高功率脈衝電源技術專家,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礦冶系,被調整到中南礦冶學院,今天中南大學的前身,是中南大學的核心專業。
黃培雲(HuangPeiyun),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194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1946-1952任武漢大學教授,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現任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粉末冶金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劉業翔,男,1930年生,武漢人,1949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礦冶系。1979-1982年留學挪威工業大學。現任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業翔教授是我國著名冶金、材料及工業電化學專家,在輕金屬冶金、熔鹽電化學、功能電極材料、新等方面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土木系,被調整到 今天湖南大學的前身,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湖大土木,今天還是全國八強,湖大的王牌。
土木系水利組,擴充成立了武漢大學水利學院,但是也沒有逃過院系調整,50年代成立了武漢水利學院,在2000年的院校合併中,又回到了武大的懷抱,成為了武大水利學院。
謝 鑒 衡
國內外著名泥沙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博導,1925年生於湖北洪湖。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土木系。曾主持長江葛洲壩樞紐泥沙問題的研究。
國立武漢大學電機係為例
1940年代到院系調整前培育了如下一些院士
張效祥,1943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歐陽予,1948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俞大光,1944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留校任教至1950年,1995年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 ,1952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動力系學生,1953年調至華中工學院,199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還有很多教學名師:
康華光 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25年8月出生,湖南衡山人。195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學過《數電》《模電》的都應該知道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