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於1951年11月3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全國各大學工學院及獨立工學院院長,部分大學教務長,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及其所屬各部會和其他有關部門代表,各大行政區教育部(文教部)代表,連同本部出列席人員總計七十七人。馬敘倫部長在會上作了“關於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 ”。
據1952年6月25日政務院正式公布的《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1952 年至1954年的院系調整 ,是黨和國家對舊大學系科設定龐雜、師資設備力量分散、教學內容陳舊不能適應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要而採取的措施。首先從華北開始,陸續在華東、西南、中南、華南、東北及西北等七大行政區展開 ,改組舊的龐雜的大學 ,加強和增設高等工業學校。各大區統調的時候,側重一所,力組多所。其中,作為當時重工業基地的東北布設定了兩所:東北工學院和大連工學院。而在華北、華東、西南、中南、華南和西北著重調撥組建的六所是北京工業學院、南京工學院、成都工學院、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和西北工學院。
八大工學院中,北京工業學院和西北工學院屬於國防類,東北工學院屬於冶金部,成都工學院屬於中科院,其餘四所工學院: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華中工學院和大連工學院直屬於教育部,是教育部直屬的“四大工學院”。
八大工學院陸續進行了改名: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成都工學院(後改為成都科技大學,現已合併為四川大學)、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華中工學院(後改為華中理工大學,現已合併為華中科技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
其中,成都工學院在1978年改名為成都科技大學,1994年與同根同源的四川大學合併。華中工學院在1988年改名為華中理工大學,2000年與同濟醫科大學合併為華中科技大學。其餘六所工學院,都是獨立發展,成為各地區的代表性工科大學。
北京工業學院
(現北京理工大學)
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將華北大學工學院改名為北京工業學院,自1952年1月1日啟用新校名。
1952年3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下發了《關於北京工業學院今後發展的方向及方針任務》的檔案,決定北京工業學院“逐步發展為國防工業學院或國防工業大學,並使之成為中國國防工業建設中新的高級技術骨幹之重要來源”。
1952年8月 北京工業學院(採礦系、冶金系)整編為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
1952年8月 北京工業學院(有色金屬方面學科)整編為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1952年8月 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整編為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52年11月 北京工業學院整編為東北兵工專門學校部分系及教師學生。
1953年,開始研究生教育。
1959年,成為國家首批頒布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1年7月 北京工業學院(火炮、自動武器、炮彈等專業)整編為太原機械學院(即華北工學院,已更名為中北大學);1969年,北京工業學院劃歸第五機械部(又稱兵器工業部)領導。
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
1983年,經原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欽點,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貸款支持的中國14所著名大學之一。
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22所試辦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
1988年4月,北京工業學院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大連工學院
(現大連理工大學 )
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具有數學系、物理系、電訊系、電機系、水利系、化工系、船舶系、機械系、冶金系等八個系。
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醫學院獨立為大連醫學院(今大連醫科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屈伯川任大連工學院第一任院長。
1952年至1955年之間,數學系被撤銷,師資被調往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由王淦昌領銜的核物理師資被調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物理師資併入吉林大學;王大珩領銜的光學師資被調往長春組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56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後繼續分拆組建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電機系併入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當時國內的電訊雷達系全體師生派往抗美援朝戰場,戰爭結束後撤到張家口組建解放軍軍事通訊學院,後遷至西安成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槱領銜的船舶系併入上海船舶工程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液體燃料組參與合併組建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煤化工師資遷到山西組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起重運輸專業併入太原重型機械學院(今太原科技大學);科學研究所大部分師資劃歸中國科學院設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併入大連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工學院的化工師資併入大連工學院。至此,大連工學院僅留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水利工程、力學四個院系。
1958年至1960年,屈伯川、錢令希帶領中青年教師組建數理力學系,重建船舶系、內燃機系、電子系,大連工學院重新發展成為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
1960年10月大連工學院被重新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986年4月設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
南京工學院
(現東南大學)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去“國立”兩字徑稱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以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在併入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後於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其後,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
1958年,化學工程系整建制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
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主體)。
1988年5月,學校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東南大學和1958年創建的南京鐵道醫學院等校合併,仍定名東南大學。
成都工學院
(現已併入四川大學 )
成都工學院,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隸屬於原高教部。其前身是1944年秋設定的四川大學工學院,相繼設有土木水利、航空工程、機電工程、化學工程等系。四川大學工學院,50年代初並進雲南大學、川北大學、西南工專等院校的機電、土木、水利類專業,於1954年8月獨立建院。
1952年,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西大學等8院校的化工、皮革、造紙、製糖等專業組建四川化工學院。
1954年11月,成都工學院與四川化工學院合併為成都工學院。是原高教部50年代在全國各大行政區著力組建的幾大工學院之一,先後設有機械、電機、基本化工、高分子、數理力學、土木和水利等系。 1956年至1960年,先後遵高教部指示,植物纖維造紙工學調天津大學,糖品物工學調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整遷重慶,組建重慶交通學院。
1978年10月,學校劃歸中國科學院直屬領導,更名為成都科技大學,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10月,學校改屬國家教委(原教育部)領導。學校按照理工結合的方針,拓寬、
改造了部分老專業,增設了理科、社會科學、外語、管理等系和部分新學科專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初步成為一所以材料和能源為特色,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結合,多種形式辦學,在國內具有相當影響的高等學府,是國家首批博士點、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單位,在科技轉化和產學研結合上一直位居國立高校最前列。1993年11月,與同屬國家教委的全國重點大學四川大學合併改稱四川聯合大學。
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兩次“強強合併”組建為四川大學。
東北工學院
(現東北大學)
1949年2月,東北大學(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兼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被迫先後遷徙北平、開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師生從北平返回東北。其中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部分系科留在瀋陽,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在東北大學工學院的基礎上成立瀋陽工學院。
1950年8月,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合組為東北工學院,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樑擔任東北工學院院長。建校初期的系科設定基本沿用原東北大學工學院的系科設定模式,設採礦、冶金、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工七個系,此外,在東北大學文理學院部分教師的基礎上另設數學、物理、政經、國文、俄語、體育六科。
1952年至1980年先後有清華大學、大連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蘇南工業專科學校、華南工學院、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學校的學科和系,包括電機系、採礦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築系、市政類系(科)、外國語言系、金融系等併入東北工學院。
1952年8月,根據中央教育部及東北人民政府關於東北地區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的方案,東北工學院數學系被調整到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物理系被調整到東北師範大學,化工系被調整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
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成立研究生院。1993年,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學校聘請張學良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
華中工學院
(現華中科技大學)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畫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
195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併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以及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併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併入華中工學院。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2000年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工學院
(現華南理工大學)
1952年,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四院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後併入武漢大學)、武昌中華大學(現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個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華南工學院。
1953年,華南工學院鐵道專業調至長沙組建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組建合併成立中南大學)。
1954年,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至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
1954年,華南工學院水利系(科)調至武漢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5年,華南工學院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調往武漢組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6年,由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三所院校的電訊工程專業合併在四川成都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1958年,華南工學院分割成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
1962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合併為華南工學院。
1970年,華南工學院再次被分割,分為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
1978年,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南工學院。
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學院
(現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學院成立於1950年,其前身為天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東北大學於1938年在西安合併成立的國立西北工學院。
1938年7月27日,當時教育部令北洋工學院(天津大學)、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今東北大學)和私立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合併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校址確定在陝西城固,設土木工程、礦冶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六系,三院師生併入國立西北工學院。
1946年,遷至鹹陽,抗戰勝利後,北洋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相繼遷出。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西北工學院。
1952年,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組建華東航空學院。
1956年,華東航空學院遷至西安,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建築、土木、市政系遷出,組建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後更名西安冶金建築學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1957年10月,西北工學院和西安航空學院於10月在西安合併成立西北工業大學。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在哈爾濱組建。
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
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整體併入西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