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伏虎山烈士陵園位於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公園後的伏虎山,陵園占地150畝,沿著山勢而立,是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戰爭不同歷史時期的仁人志士安息之所,分布有辛亥首義烈士墓��劉公墓、藍天蔚墓、蔡濟民墓和劉靜庵墓,黨的一大代表李漢俊烈士墓,抗日名將郝夢齡烈士墓,辛亥首義志士孫武、吳兆麟墓,國民革命師長張森墓,計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座墓葬,是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個墓的形制大致相同,均是墓園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左右。墓的四周都砌有圍牆,前面有園門,門前有石階。墓冢高0.8米,寬2米,長3米,底方頂園。墓碑高3米、寬1米,用水泥、磚砌成,刻字面為水磨石,呈灰黑色,正中隸書鐫刻著如“吳兆麟先生之墓”、“孫武先生之墓”等等,這些革命志士都作出了卓越貢獻。
世事滄桑,歷經劫難,這些墓葬多有損毀,原貌無存。自1981年,人民政府屢次組織對其復建修繕,形成墓葬制式較為統一的陵區。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洪山區人民政府撥出專款105萬元,通過公開招標選擇了具有文物資質的維修單位,根據設計要求,組織實施了諸墓葬本體修繕、陵區道路地磚鋪設、環境整治、設立陵區標誌牌等改善工程,整個陵區既是莊嚴肅穆的辛亥革命紀念地,又是供後來人憑弔休息的紀念公園。整個工程歷時9個月,根據《文物法》“文物維修不得改變文物現狀” 的條款,共修繕清洗墓葬8座,遷移吳兆麟將軍墓1座;鋪設陵區聯通道路地磚800多平方,恢復80多平方山體,回填土方300立方,綠化面積80多平方,重刻文物保護標誌10塊,安裝休息石凳8個、垃圾桶4個,樹立大型旅遊標誌牌2個,陵區指示牌3個,清運垃圾達10多噸。在規定時間高質量完成了伏虎山墓群維修工作。
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嚴昌洪說,伏虎山烈士陵園安葬著多位辛亥首義烈士,他們在中國近代史上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希望更多的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和學生能去那兒參觀。
地理位置
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公園後的伏虎山(湖北省林業科學院後山)
人文歷史
劉公、藍天蔚、蔡濟民、劉靜庵、孫武、吳兆麟、郝夢齡、張森、李漢俊等革命志士的墓地。
歷史人物
李漢俊(1890―1927),湖北潛江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早年留學日本,接受馬克思主義。回國後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大力推進建黨工作,為召開中共一大做出了卓越貢獻。1922年回武漢組織學生、工人開展革命活動。1927年被反動軍閥殺害,年僅37歲。
孫武(1880―1939),湖北夏口(今漢口)人。1896年考入武昌武備學堂,1900年參加唐才常漢口自立軍,被推為岳州司令。1905年加入武昌日知會,1908年8月與焦達峰等在東京組織共進會,不久被推為湖北主盟,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被武漢共進會、文學社等團體推為主席。武昌起義後,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部長,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39年11月10日,病逝於北京。
吳兆麟(1882―1942),湖北鄂城(今鄂州)人。十六歲入武昌新軍當兵,1905年加入革命團體日知會、翌年再考入參謀學堂,畢業後任第八鎮工程營左隊隊官。辛亥武昌起義之夜,被起義士兵推為臨時總指揮。湖北軍政府成立,任參謀部部長,第一協統領,參加陽夏保衛戰。1912年1月任大元帥府參謀總長。後調北京,授陸軍中將。不久退出政治,致力於社會事業。病逝後,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劉靜庵(1875―1911),湖北潛江人。1903年加入湖北新軍,次年任護軍馬隊第一營管帶黎元洪的秘書。1904年6月,與張難先等在武昌成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1905年以擔任美國教會閱報室“日知會”司理為掩護,用教會名義,從日本、上海訂購大量書報,如《猛回頭》、《黃帝魂》、《民報》等,宣傳革命思想。1907年1月被叛徒郭堯階誣告為哥老會首領劉家運,遭到逮捕。1911年病逝獄中。
蔡濟民(1886―1919),湖北黃陂人。1901年入湖北新軍。1906年參與日知會,又先後參加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任同盟會湖北分會參議部長。竭力促成共進會、文學社聯合,制訂起義計畫。武昌首義,他率二十九標攻下藩署,黃興稱其為“鄂中軍人之巨擘”。1913年初,任鄂督黎元洪的參謀長。1915年1月,受孫中山命任湖北革命軍司令長官。1917年11月參加護法鬥爭,1919年1月28日,被川軍旅長方化南殺害。
藍天蔚(1878-1921) ,湖北黃陂人。1896年1月入武昌新軍工程營。1897年2月選送武備學堂,並被送往日本士官學校深造。授為湖北新軍訓練營務處(後改湖北督練公所)教練兼湖北將弁學堂和武高、武師等學堂軍事教習。因與革命黨人有聯繫,為張彪所疑,遂辭職。經由吳祿貞推薦,任第二混成協統領,駐防奉天。武昌起義後,與張紹曾、吳祿貞密謀回響,議定奉天獨立,並組織參與歷史上有名的“灤州兵諫”。1912年 1月,孫中山委藍天蔚為參謀總長。南北議和後,支持孫中山,暗中資助廣州革命軍政府,並任鄂西聯軍總司令。1921年1月,被軍閥孫傳芳誘捕,先囚禁於夔州(今奉節),後押往重慶時遇難。
劉公(1881―1920),湖北襄陽人。1902年東渡日本求學, 1905年秋協助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創辦《民報》鼓吹革命。1907年3月,與張伯祥、鄧文翠等在日本成立“共進會”。1910年秋,攜帶十八星旗、革命文告等回國。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和文學社召開大會,制定起義方案,初步決定劉公為總理。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舉都督,劉再三謙讓,乃任軍政府總監察處總監察。參與起草制定《鄂州約法》。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後,湖口起兵討袁。袁世凱稱帝,劉通電反對,並在漢口積極組織武裝討袁。1920年4月12日病逝於上海。1922年10月15日大總統黎元洪追贈劉公為陸軍上將。現在的劉公墓,以及其他幾位辛亥志士墓,均由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於1956年11月15日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郝夢齡(1898-1938),河北藁城縣人,先後入陸軍軍官學校,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抗日戰爭時任衛立煌部中央兵團中將前線總指揮,忻口會戰時,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線作戰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郝夢齡將軍是抗戰初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軍長, 為紀念郝夢齡的功勳,武漢的漢口北小路改名為郝夢齡路。
張森(1887―1928),字木亥,湖北麻城人。1911年7月入保定軍校入伍生隊。三個月後,因武昌首義爆發,入伍生隊解散。張森於同學劉文島(湖北人)、季方等一起到滬軍都督陳其美屬下組織北伐敢死隊,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保定軍校復校,張森入第一期就讀,不久同鄉夏斗寅找來,張森出面介紹其到在山西任營長的湖北同鄉張篤倫處任職。張森於1915年從保定軍校畢業。當時北洋軍閥喜歡用行伍出生的軍官,認為他們思想簡單容易控制,對軍校學生,尤其是南方籍軍校學生,多懷疑其有革命傾向,只允擔任參謀長一類幕僚職務,使得張森畢業後很不得志。1917年,張森得知夏斗寅在湘西當上梯團長,便幸然前往投奔。之後張森又介紹保定軍校湖北籍畢業生萬耀煌、佘式谷、葉蓬等人進入夏部。夏斗寅本識字不多,因有保定生的加入,隊伍才得以發展壯大。1925年夏部擴編為湖北第二混成旅,張森任第三團團長。 1926年夏,北伐軍興,經蔣作賓(湖北人)等聯絡,夏部被收編為鄂軍第一師,參加北伐。北伐軍占領武漢後,夏部改編為獨立十四師,張森任該師二旅旅長。1927年5月,夏斗寅叛變,率部進攻武漢。武漢政府派張森、萬耀煌的保定同學任劍若先生前去勸阻,誰知夏、張、萬不念同鄉、同學之誼將任先生殺害。夏軍從嘉魚登入進攻武昌,先頭萬耀煌部在紙坊被葉挺率部擊潰,張森旅因晚到得免,隨夏斗寅等逃竄於皖西。蔣介石以夏斗寅進攻武漢 “有功”,擴編其部為新編第十軍,張森任二師師長。1928年,夏斗寅部改稱第二十七軍,張森任該軍六十六師師長,率部參加二次北伐,途中因病回南京休養,於當年4月19日病逝於南京。張森死後於1929年安葬於伏虎山。
另外,閻錫山的幕僚長――朱綬光將軍也葬在這裡。朱綬光將軍墓位於伏虎山上山道的入口處不遠,從墓碑看是朱將軍後人於1989年重修的,朱將軍長子朱尊民先生附葬於墓側。
朱綬光(1886-1948),字蘭蓀,1886年生於湖北襄陽,是劉公的同鄉同學。1905年赴日留學,入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與閻錫山、程潛、李烈鈞等為六期同學。在日期間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與閻錫山、程潛、黃郛等人組織“鐵血丈夫團”,投身革命。畢業回國參加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1914年任北京陸軍大學教官,1917年再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成為民國初年受過系統教育的極少數軍事人才之一。1923年回國在陸軍部任職,1926年2月應閻錫山之邀赴晉。朱綬光入晉後不久,就升任晉軍參謀長,1928年參加二次北伐,於同年6月率部首先進入北京,兼任平津衛戍總司令部參謀長,因總司令閻錫山長住太原,由朱綬光留京代行總司令職權坐鎮平津。同年7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朱綬光奉命查辦,他從追查銷贓渠道入手,成功緝捕了孫部師長譚溫江等人,使案情基本明了。9月,朱綬光又奉軍組織軍事法院,會審東陵盜案。但是閻錫山、蔣介石都想拉攏這個土匪軍閥為己用,又各自收受了孫從東陵盜出的大量珍寶,使得這一驚天大案最終不了了之。1929年10月,朱綬光以次長代理軍政部部長,不久國民黨新軍閥間矛盾激化,閻錫山晉軍、馮玉祥西北軍和李宗仁桂系策劃聯合反蔣。說來也巧,三部參謀長:晉軍朱綬光、西北軍劉驥和桂系的張翼鵬都是湖北人,便由這三位參謀長居間聯絡,一時傳為趣聞。中原大戰中晉軍戰敗,朱綬光寓居北平,1932年閻錫山再起後,朱出任太原綏靖公署參謀長,1935年敘階陸軍中將,1936年率部參加百靈廟抗戰,1937年4月晉中將特加上將銜。抗戰爆發後,朱綬光任二戰區參謀長,曾代閻錫山赴前線指揮晉北防禦戰。 1939年6月,朱綬光到綏遠主持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指導工作,1942年任蒙藏委員會委員。1943年參與處理伊盟事變,力主和平解決。1944年後,歷任軍事委員會、國防部上將參議。1946年12月,當選為國民大代表。1948年1月,由湖北省選為國民政府監察委員,2月14日在武昌病逝,後由湖北省改府公葬於武昌卓刀泉。
著名景點
卓刀泉、卓刀泉寺、忠毅街(宋代仿古一條街)、卓刀泉公園
旅遊信息
無門票
公共運輸
卓刀泉站: 15路18路25路510路518路區間518路518路通宵線521路536路536路通宵線538路552路572路581路583路591路593路596路59路601路613路66路702路709路715路724路728路72路804路810路90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