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原大學

武漢中原大學

武漢中原大學,曾經的河南大學一部分,學校於1948年創辦,1949年,中原大學遷往武漢辦學,主要系科成為今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前身和華中師範大學的主要基礎。暮雲春樹革 士大夫飛灑城椅城村奇巧魂牽夢縈 地

基本信息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院系以及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武漢大學現有108個本科專業,一批高水平的優勢特色學科享譽海內外,20個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90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63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還設立有23個博士後流動站。武漢大學名師薈萃,珞珈山上英才雲集。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4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100餘人,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7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和3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近年來,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學術界暫露才華,擔當起武大在新世紀新階段再鑄輝煌的歷史重任。武漢大學綜合科研實力十分雄厚,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優良的學術傳統、濃郁的文化底蘊、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充滿活力的創新機制,推動武漢大學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社會效益顯著,學術影響日益深遠。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到處都留下了武大學人的身影和印記。學校先後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抗SARS多肽藥物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雜交稻、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套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校史檔案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3年創辦的自強學堂。1902年更名為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

以方言學堂為基礎,於1913年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5年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大學與其他幾所學校合併,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7月,國民政府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1932年春,全校師生遷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戰爭期間,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1946年10月遷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學校已設有"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包括21個系和8個研究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大學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武漢大學成為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領導的重點文理綜合大學。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發展速度加快,總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現已形成多學科綜合發展、多種辦學層次並存的格局。武漢中原大學 - 發展 歷史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自強學堂,開設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
1902年,自強學堂遷至武昌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
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併,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改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理、工、法四個學院。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農學院,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
1938年,學校西遷四川樂山,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
1946年,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同濟醫科大學)。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
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現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百年校慶盛典。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分稱為文理學部(1區)、工學部(2區)、信息學部(3區)和醫學部(4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