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文廟

武岡文廟,又名孔聖廟,位於武岡渠水北岸,攀龍橋與讓龍橋之間,始建於宋紹興8年(公元 1138年)曆元,明、清財經修茸,愈修愈善,第一組建築群,由泮池、戟門、成殿、左右齋廊,尊經閣等構成,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廟前有石獅一對,立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內有大成寶殿,是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地方,紅磚黃瓦,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前兩株銀杏(現存一株),為晉鐵侃令武岡時親手所植,幾經雷擊,依然屹立,現1990年被列為邵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岡文廟 大成殿武岡文廟 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原亦稱學宮,夫子廟或聖廟,在武岡縣城內南門街。《武岡州志·疆域志一》四頁載: “曰 學前街,自南門街西至小西門街,街之左濱渠水,”街之右為學宮,中有雙杏、學正署、訓導署、明倫堂、魁星閣”。州志《政績略》亦載:“(陶)侃明於形家言,令武岡時,考卜學宮基地,手植雙杏····今學宮是也,”大成殿前廡檐下,有文字記載為清“鹹豐十一年(1861)辛酉歲丙申明月庚子日辰時修建”迄今。大成殿為重檐屋頂,磚木結構,下檐開面三間,各間空擴4米,空高4米,廡周迴廊,寬2 米,上檐退進一圈,面開欞窗,各檐花格浮出,呈弧形式至檐口,裡間彩繪藻井,畫珍禽異獸。下檐四角塑貼瓷龍頭,上檐四角為龍尾。脊頂飾寶胡蘆,兩端塑雄獅一對。全殿覆置琉璃瓦金色映目,大成殿結構精美,庭宇雄偉。
1923——1927年間,此殿為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我縣“思思學校”思思學校,創刊辦人鄧中宇烈士,校長歐陽東烈士。二烈士曾就讀長沙“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為我縣最早之中共黨員,回武后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秘密活動,創辦“思思工學社”。“思思”,一詞,取馬克思、恩格斯之尾音。
從古城牆宣風樓往南步行幾分鐘即到文廟。文廟處於攀龍橋與驤龍橋之間,背靠宣風樓,西鄰武陵春色,南與濟川回舟相鄰,東與法相洞天僅隔一公里。明清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帶來了文廟的鼎盛。後來屢加修葺,延續不斷,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現在的文廟是清道光十五年復修,保留了宋明以來許多建築構件及宮殿式建築風格,24幅天花藻井彩繪、柱礎、五彩如意斗拱就是證明。柱礎上的石刻、大成殿梁架以及重檐翹角的裝飾,工藝精湛,蘊含著濃郁的地方傳統文化。這種宮殿式古建築,在湖南邵陽境內僅此一處,尤顯珍貴。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名孔聖廟,古時,經過者武官下馬,文官下轎。至今,西側門仍立有一塊石碑“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文廟的正門上鑲的80顆門釘也是一種尊榮的象徵。在當時,80顆門釘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歷史上,漢平帝封孔子為公爵,唐玄宗又升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加謚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又謚其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祭拜文廟是有講究的。除了狀元,其餘人無論官職大小,一律不能從正門進,只能走東西側門。從正門進去是狀如半月形的水池,池上是泮橋,俗稱狀元橋。
武岡文廟在武岡的歷史上,文廟凝聚著歷史的厚重,置身文廟,就能立即感受到流傳千年的人文精神。
陶侃手植銀杏
文廟門口的雙銀杏樹,據文獻記載,是陶淵明的祖父陶侃親手栽的。陶侃(公元259至334年)是西晉名臣,曾做官於武岡。經過17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那樹還生機勃勃!2009年3月,武岡政府對那古樹進行了保護修繕。
文廟前有一棵蓊鬱蒼翠的銀杏,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這棵銀杏本來在文廟內,由於文廟大門在改造工程中往內移了5米,銀杏被隔在了圍牆之外。
銀杏俗稱白果樹,本有兩株,1965年7月,西向一株在狂風驟雨中遭遇雷擊,從此無存,東向這一棵也在1979年4月遭遇不測,被大風吹折,所幸劫後餘生,留下一枝,至今蔥綠如故,生機盎然。
古銀杏是有來歷的。相傳某朝某代有個白公子金榜題名時,自報家門武岡人,住在文廟,卻查無此人,不過文廟內從此便有了兩株參天銀杏。於是,朝廷賜白公子為金榜狀元,也不再詢問真正的金榜狀元何故隱居,居住何方。白公子化身白果樹的傳說流傳至今。其實據考證,這兩棵銀杏是西晉時期陶侃親手所植。陶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祖父,在武岡當縣令時,選定這裡為學宮基址。後來受《莊子》“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的啟發,在學宮內種植了兩棵銀杏。歷代詩人對雙銀杏多有吟詠,以明末清初潘應星的《雙杏歌》流傳最廣:“澤宮泮上雙銀杏,半畝陰森門墀靜。雨露紛披歲月深,雲煙高拂乾霄影。蒼茫古翠蔭群材,杳靄低光啟殿迥。冠蓋威儀肅漢宮,郁蔥佳氣通雲嶺。”古銀杏獨特的歷史人文價值和景觀為文廟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