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景觀
![武陵春色(畫)](/img/0/f29/nBnauM3XwIjMzcTMxgTMyMDM1QTMzUzMwYDN0MTNwAzMxAzL4E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武陵春色東南部的山中有一條小河“桃花溪”。青石架起的“桃源洞”橫跨於桃花溪上。桃源洞未按《桃花源記》中僅能讓一人通過的小洞來安排,因為這是御園,怎能讓貴為天子的皇帝“舍船從口入”?於是將洞口擴大,小舟可穿洞而過。當年人們劃著名小舟,沿著落英繽紛的桃花溪向西逆流而上,穿過桃源洞,繼續沿著小溪穿過山谷,便到了世外桃源。棄舟登岸,步入山中的小村子,去體味詩人所描繪的世外桃源的情景。
據說當年這一帶山間、溪畔種有上萬株山桃樹,山上山下不時點綴著高大的青松和湖石。每到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的時候,這兒的景色美極了。山上山下、溪水兩旁,到處是粉紅色、白色盛開的桃花。無數盛開的桃花倒映在清澈碧綠的溪水中,就像天山落下的彩霞。各色花瓣散落樹下,就像鋪在地面的鮮艷花毯。正如乾隆在“武陵春色”詩序中所說:“落英繽紛,浮出水面。或潮曦夕陽,光炫綺樹,酣雪烘霞,莫可名狀。”
![桃花洞·遺址](/img/1/a00/nBnauM3X4MjNyMjM0gTMyMDM1QTMzUzMwYDN0MTNwAzMxAzL4E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武陵春色建於康熙末年,雍正時名“桃花塢”,乾隆時以武陵人捕魚入世外桃源的故事,改名“武陵春色”並作了增建。當年這裡是御園中賞桃花的好地方。當桃花盛開之時,在這裡可看到:旭日東升,曉風徐拂,宿露未乾,山間溪畔的桃花還含著晶瑩的露珠,正嬌怯怯地以溪水為鏡,宛如美人初妝;天晴時的桃花,神采煥發,含笑增媚;夕陽西下,在夕陽映照下的桃花像彩霞;而雨中的桃花,鮮潔滋潤,盈盈欲滴。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在桃花滿林,清爽幽靜,山水之趣的環境裡居住讀書,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少年的弘曆曾被雍正賜居此處讀書三年,書齋名“樂善堂”。即位後,他曾寫了一篇《樂善堂記》。讀書之餘,可到村中小河旁欣賞岸邊的桃紅柳綠,或看河中游魚,也可登山賞山林野景,聽林中鳥兒歌唱。也可在桃花溪上劃著名小船,逆流而上,穿越桃源洞,去體會打魚人當年“沿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意趣。
現狀
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蹟。詩賦
乾隆御詩來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乾隆御詩:![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陶淵明](/img/0/838/nBnauM3X2ITM0UjM4gTMyMDM1QTMzUzMwYDN0MTNwAzMxAzL4E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武陵春色》
(乾隆四年,一七四四年)
循溪流而北,復谷環抱。山桃萬株,參錯林麓間。落英繽紛,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陽,光炫綺樹,酣雪烘霞,莫可名狀。
復岫迴環一水通,
春深片片貼波紅。
鈔鑼溪不離繁囿,
只在輕煙淡靄中。
註:武陵春色 以摹寫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見稱,少年弘曆曾在此讀書。遺址上,橫跨在桃花溪(已乾涸)上的石洞雖有所損而尚未倒塌。
鈔鑼溪 桃花源附近的溪流名。
古詩古文
武陵春色
唐詩
作者:張白
武陵春色好,十二酒家樓。大醉方回首,逢人不舉頭。
是非都不採,名利混然休。戴個星冠子,浮沈逐世流。
陶淵明原文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