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天梯山石窟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喇嘛教寺院。據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明朝正統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7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蓋,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撐,向對面的山推去,所指之處叫磨臍山。對此,民間有“張義川,水湖灘,大佛爺手指磨臍山”的歌謠和許多美麗傳說。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為佛教的傳播培養了人才,而且為石窟的開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國佛教藝術史上有名的“涼州模式”。石窟建成後,世人仿此陸續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後來,北魏在大同開鑿雲崗石窟時,主持人也是涼州僧人曇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涼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學者宿白先生將新疆以東現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風格上稱之為“涼州模式”。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存,國家文物部門從1995年開始就立項修復天梯山石窟。目前,石窟第一期工程已順利竣工,在淹沒大佛的高峽平湖中已圍築出一道氣勢如虹的圍堰,復原的大佛重現當年的風采。
新開闢的天梯山莊集餐飲娛樂為一體,載著遊人的遊艇穿梭在堤岸和大佛之間的湖面上,一群群遊人在山水之間尋幽探趣。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陳列館將一展古老的文物將風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獨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藝術吸引著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遊客。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梯山石窟歷史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與莫高窟齊名)。位於武威市城南約40公里的中鄉燈山村。因山道崎嶇,峰巒疊嶂,形如懸梯,故名。天梯山巔白雪皚皚,常年不化,山間泉水叮咚,草木叢生,風光綺麗。“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開鑿較早的石窟。據范文瀾著《中國迥史》記載,天梯石窟始創於北涼王沮渠蒙遜時(40I~432)距今已1500多年,早於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北涼王沮渠蒙遜是臨松盧水胡人,先氏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為姓氏。沮渠蒙遜信仰佛教,從日常生活到軍事政治都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打仗要看日月星辰的變化,月滿則進攻,月虧則遲兵,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東晉義熙八年(412),蒙遜由張掖遷都武成,自稱河西王,設定百官,修繕宮殿,大興佛教,並“取佛書以名其於”稱“菩薩”(梵語,意為正道)。不久其母病故,蒙遜散錢賑濟百姓,還下沼自責自譴,實行大赦,並在武威南部天梯山上召集工匠,劈山開路,伐木毀林,開鑿石窟,大造佛像。
天梯石窟的開鑿,使西域高僧接踵而來,佛教徒劇增。當時,就有西域畿賓國尚憎曇無讖由鄯善遠道而來,在天梯山石窟傳經說法,自稱能驅鬼神療疾病,深受蒙遜的器重,神尊為“聖人”。 昊無讖對佛教的傳播貢獻很大,也使天梯石窟更具盛名。
此後,天梯石窟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已成為喇嘛教寺院。據明正統十三年劉永誠《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正統十年(1445)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由於地質結構鬆軟,天梯石窟在歷次地震中遭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僅1927年武威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解放後,實存造像和壁畫的只有8窟。1959年9月,因興修黃羊水庫,而窟址地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遂被遷至蘭州市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其中一大型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大像1等,高15米,寬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釋迦兩旁還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迦葉、阿難等6處尊造像,造型生動,神態威嚴。窟內南北兩壁繪有大幅壁畫。南壁上部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煙焰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雙虎,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形象逼真,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不但為佛教的傳播培養了人才,而且為石窟的開鑿造就了技術力量。後來,北魏在大同開鑿雲崗石窟時,所用能工巧匠都是從姑臧遷徙而去的,主持開鑿的也是姑臧憎人昊曜。
天梯山石窟以它獨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吸引著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遊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