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0位[7807142367]13位[9787807142362]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
定價:¥17.90元
內容提要
山光
相看兩不厭
千古一佛(之一)
千古一佛(之二)
千古一佛(之三)
千古一佛(之四)
仰望大像
靈岩寺祭(之一)
靈岩寺祭(之二)
超凡之美
立極萬世(之一)
立極萬世(之二)
散淡的迷霧
花·松·霧·鍾
千古以一
蓮花漫山開
文星昌耀(之一)
文星昌耀(之二)
浩然之氣(之一)
浩然之氣(之二)
慈亘善古
千秋永明
雙明映月
洞天燭影
無字豐碑
亭亭之亭
沉沉之碑
閣憶天心
門閱春秋
殿蘊神聖
浴佛盛會
聖域頓悟
鄉韻
有灣八里
鬱郁金山
大哉之莊
瓶里乾坤
香台遺韻
石破天驚
勤禮之鄉
高天熱土
磐石古韻
金川銀河
山光水韻
石鼓驚天
風台立極
河台之光
渭水之陽
朱岩豐碑
六峰疊秀
甘雨潤谷
後記
編輯推薦
本書是牛勃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遙遠致敬。是為“華夏第一縣”甘谷博大堅忍的靈魂造像,為成千上萬的甘谷兒女奉獻一卷心靈讀物。書中滿是作者對故鄉濃厚的情意。
作者簡介
牛勃,1964年生,筆名思翔、安馨,甘肅省甘谷縣人。中華伏羲研究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谷縣政協委員、天水市文聯委員、天水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至今,先後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80多篇,約80餘萬字。6部劇作被搬上舞台,作品先後11次獲省市級獎勵,並被其他報刊轉載。主要出版作品和校點古籍有《大像山傳奇》、《此情》、《此景》、《甘谷縣誌》、《甘谷縣軍事志》、《伏羌縣誌》,參與編輯各類圖書16部。為“華夏第一縣”的提出者和研究者,該研究被學者、教授鑑定為“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現在甘谷縣文化文物旅遊局、文化館任職。
目錄
山光
相看兩不厭
千古一佛(之一)
千古一佛(之二)
千古一佛(之三)
千古一佛(之四)
仰望大像
靈岩寺祭(之一)
靈岩寺祭(之二)
超凡之美
立極萬世(之一)
立極萬世(之二)
散淡的迷霧
花·松·霧·鍾
千古以一
蓮花漫山開
文星昌耀(之一)
文星昌耀(之二)
浩然之氣(之一)
浩然之氣(之二)
慈亘善古
千秋永明
雙明映月
洞天燭影
無字豐碑
亭亭之亭
沉沉之碑
閣憶天心
門閱春秋
殿蘊神聖
浴佛盛會
聖域頓悟
鄉韻
有灣八里
鬱郁金山
大哉之莊
瓶里乾坤
香台遺韻
石破天驚
勤禮之鄉
高天熱土
磐石古韻
金川銀河
山光水韻
石鼓驚天
風台立極
河台之光
渭水之陽
朱岩豐碑
六峰疊秀
甘雨潤谷
後記
書摘
書摘
大像山以趕佛名山。北采樂史《太平裹宇記》載:“石崖上有大象一軀
,長八吏,白山頂至下一千二百三十尺,有閣苴可登。”
佛給大像山一個名起名傳的平台,山給佛一個名久名遠的載體。這種相依
相輔、相互提攜的關係,使這座佛教名山除了具有拔地而起、凌空欲飛的外
觀形象外,更給大像山一種遠遠超越宗教意義、哲學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涅粲
。這一切,無不極為恰切地體現在大佛身上。這樣說吧,在這尊高23。3米
、寬10。02米的大佛身上,幾乎包容了大像山的整個美學特徵和審美情趣,
因之,以大佛名山便不僅僅是一種平面的、外觀上的象徵,而是一種涵養,
一種貫微洞密,一種和時光一起飛越天塹的永恆。
說到永恆,人們極容易和有法無法、法滅法明的宗教嚮往聯在一起。大
像山大佛超越了一千多年時空的阻隔,一千多年來,不論滄海桑田,雲舒雲
卷,甚至戰爭、兵燹、劫掠,都保持著那種坐鎮南天的軒昂氣度,那種悲度
濁劫的靜穆慈祥。不管從窟內、山下,更遠處的國道上,兩百米的落差之問
,佛容依舊靜穆慈祥,絲毫沒有因此而產生視覺上的失真和比例失調。大像
山大佛被專家譽為“國之瑰寶”,“世所罕見”,並不僅僅是感性的溢美
,而是理性的結論,因為,大像…大佛除表現了佛自身的震撼人心外,更顯
示了人的鬼斧神lT和獨具匠心。不需一一評說,只就面部外觀略作點評。
眼。慈悲滿溢善目,安詳構成穿越時空的界限。站在窟內仰望大佛時,
除了氣度外,最讓人震撼和敬慕的莫過於這雙眼睛。這種不論從哪一個角度
看都美輪美奐、慈祥無比的眼睛卻並不完全是寫實的。順著腳手架到大佛頭
部近觀這雙眼睛時,就會發現,那眼珠競突出在眼瞼之外,讓人望而生畏。
就是說,遠在一千多年前,大佛的雕造者們,就已經非常精確地計算並運用
了視覺誤差原理,使大佛才有這種視覺上的真實和諧。如果按人的原樣,眼
珠放在眼瞼里而不是突出在外面的話,那么,從腳下,從山下,我們就絕不
會看到這雙慈祥的眼睛——高高的顴骨會將眼睛嚴嚴實實地遮住。
鼻。那是一個既有東方漢人寬厚,又有西域人筆挺聳直的鼻子,兩個鼻
孔微微翕張著。屏耳靜聽,似乎可以清晰地聽到那從容而均勻的鼻息聲。這
個極富美學特徵的鼻子就像眼睛一樣,同樣是非寫實的。如果也從頭部附近
看,就會發現,那鼻孑L競不是朝下的,而是微微朝前的。這種對視覺誤差
的靈活處理,使人為的錯誤談到了一種生活與藝術相融的真實。設若鼻子鼻
孔依人樣而雕,那么,從腳下和山下看大佛,將怎么也看不到鼻孔,嘴唇絕
對會將鼻孔遮擋得嚴嚴實實。
耳。豐頤、圓潤、挺括,這是一雙極富美學特徵的耳朵。這對耳朵,灌滿
了千年滄桑的雷鳴嘯叫,傾聽了千年由衷的讚美和希望的祈禱。這對現在看
起來非常到位的耳朵,其實不僅不到位,而且大大地錯位了,長到了與額平
齊的顳部。這又是一種匠心的化險為夷,因為如果將耳朵仿造在人的部位,
那么現在我們從腳下、山下看到的耳朵,就絕對會“掉”在腮部。
眉。高聳的眉骨,高翹的眉峰,蒼黑如黛的眉毛,放在這雙靜穆慈祥的
眼睛上,簡直有一種絕凡脫俗之美。古代藝術家在這兩道山巒般涌動的眉峰
上,同樣表現出巧奪天一Ij的匠心。為了長久保持和清晰醒目,藝術家們先
將眉骨誇張隆起,再在隆起的眉骨上刻出兩道深深的凹槽,然後添充色彩,
達到逼真的美學情趣和審美效果。
須。儘管最早的佛像不是沒有鬍鬚的,但到現在,有須的佛像實在少見
,而像大像山大佛這樣長著兩道微微上翹的蝌蚪狀短須的大佛像更是舉世罕
見。這是一種怎樣的動因我們已經無法知曉,但這種人亦佛,佛亦人,人佛
相喚,莊生夢繞迷蝴蝶的境界,實在讓人如夢如幻。正是這兩道微微上翹的
蝌蚪狀短須,使高高在上的大佛多了幾分人性化的色彩,多了幾分親和力和
吸引力。哲學是枯燥的,許多命題簡直是饒舌的。宗教和哲學相比,我覺著
倒是宗教、特別是佛教顯得更感性和更富有人情味。那種彼岸的希望和彼岸
的色彩,即使是海市蜃樓,紙上畫餅,也會撩起人幾許希望,甚至是絕望中
的希望。
十多年前陪詩人人鄰等到大像山,人鄰說:佛之所以造在高處,是為了
拉開和人的距離,為了讓人仰望。前幾年陪詩人雪瀟到大像山,他也談了類
似的看法:佛總是在俯視人生。到大像山,站在這尊直逼雲空的大佛腳下,
伴隨一陣陣輕輕掠過的山風,那一瞬問,許多人都有一種超脫和永恆的感覺
。佛是啥?是清風,是花香?是天邊那一抹潔白的雲絮,還是人們心中關於彼
岸的情結?我常想,甘谷沒有大像山,大像山沒有大佛會是什麼樣呢?會不會
像朱鉻基總理描繪回歸後的香港,人們早晨起來,天空中除了多一面迎風飄
揚的國旗和特別行政區區旗外,一切照常,跑馬的依然跑馬,炒股的照樣炒
股?但有一點很清楚,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和視野中至少會缺少點什麼,至少
對於我是這樣。蓮花有意,禪意無形。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