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在承德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這種習俗在承德乃至整個東北的廣大農村都還存在。
流行於遼東,遼南一帶,就是大連,丹東,營口等地區,也有送燈的習俗,不過就沒有那么古老,親手捏面燈了,而現在大多採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裡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裡給家裡灶台,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
相關詞條
-
送燈
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
概述 風俗習慣 信陽商城縣光山縣元宵節送燈 做燈方法 送燈方式 -
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節日起源 歷史發展 民間習俗 社會影響 節日意義 -
正月十五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月亮、逛花市、放焰...
節日起源 歷史發展 民間習俗 社會影響 節日意義 -
花燈[燈名]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
起源 歷史傳說 分類 特點 設計 -
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
簡介 由來 各地習俗 -
吊喜燈
吊喜燈: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徵。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
簡介 由來 傳說 習俗 目的 -
元霄送燈
先說元霄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 元宵節興放燈,始於漢代,興於唐宋,並延續至今。 元宵節的燈火,是你含笑傳情的眼睛。
民俗介紹 元宵節的來源 經典元宵節簡訊 -
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麵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元宵節蒸燈就流傳了下來,在屋內、庭院等處點...
寓意 歷史 分類 習俗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