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由來

乾清宮正殿高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這個匾的背後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的“建儲匣”。
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採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後期,由於鹹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故宮匾額
當你步入紫禁城內廷(即後三宮)的第一座大宮殿——乾清宮時,一座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的建築物立即展現在眼前。這個無比瑰麗的宮殿,近年剛經過一番修繕,氣宇軒昂,光彩奪目。人們只要舉目瞻望,就會看到殿堂正中高懸著一塊巨大的匾額。這是一塊墨拓紙匾,上面書有四個白色的大字——“正大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白色已變為黃色了。
這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字,是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後,進住紫禁城裡的第一個皇帝——世祖順治的親手“御筆”,爾後又經過康熙帝一番摹勒刻石,今所懸掛的乃乾隆帝的再次臨摹。“正大光明”這四字來自《周易》:“大者,壯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也。”(《周易·大壯·彖辭》)“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周易·履·彖辭》)這就是說要使皇位穩固,必須效法天地,順應人情,從而表明他們的統治是正大光明的,可見封建皇帝用心之良苦也。這塊匾額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了。
歷盡滄桑的“正大光明”匾額,有一段關於清朝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掌故。據記載,康熙帝在位六十年(康熙紀年共六十一年)。清朝規定,新皇帝接位,至第二年才改紀年),他有兒子三十五個,究竟皇位該傳給哪個皇子?當時釀成了皇族內部一場極其尖銳複雜的奪權鬥爭。清朝原沒有明確的立儲制度,也不實行漢族皇帝的傳統立長制。直到康熙帝二十二歲時,他才決定要確立皇儲。然而,這個八歲就登基的康熙帝在許多問題上都雄才大略,而在立儲問題上卻優柔寡斷,又多猜忌,以致立誰為太子一事,左右不定,立了又廢,廢了又立,莫衷一是,曠日持久,最後仍不能確定,從而造成了皇子之間長期的傾軋和骨肉相殘。在這場奪嫡的政權鬥爭中,陰險狡詐、善於機謀的皇四子胤禛終於獨占鰲頭,他就是雍正皇帝。對於雍正帝的上台,至今說法不一。這一公案,事關宮廷內部機密,長期難於考證,而今仍無定論。但是,有一史實卻很清楚,即雍正元年(1723年),曾經建立了一種新的世襲辦法,這就是歷史上稱謂的“秘密建儲”的制度。
秘密建儲
雍正皇帝的秘密立儲

雍正之子弘曆的皇儲地位,是在雍正元年確定的,並首次使用了上述密書緘盒的辦法。據史書記載,雍正元年八月的某天,雍正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員,對他們說了一番康熙因立儲問題而“身心憂悴"的話,接著宣布了諭旨:“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東華錄》)雍正帝死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莊親王允祿等王公大臣們把兩份密詔啟開核對吻合後,即由弘曆繼位,乾隆成了清代在建立秘密建儲制度後第一個接位的皇帝。乾隆皇帝對他父親的這一做法極為讚賞,給予高度評價,說此舉“人心翕然”,這是“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欽定古今儲貳金鑒”之上諭》)。
乾隆皇帝的秘密立儲
乾隆皇帝曾兩次秘密立儲,第一次在登基之後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舉行,不幸的是太子永璉只活了三歲就夭折早殤了。第二次再書密詔藏御書,即又過了三十五年,這就是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啟開乾隆三十八年所藏御書的鐍匣,宣布禪讓給嘉慶帝的密旨。
秘密建儲制度的實施
此後,嘉慶、道光和鹹豐幾代皇帝,都是根據這種秘密建儲方法即位的。如今,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的立儲密諭均已亡佚,唯一還保存完好的一份,是道光皇帝於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朱筆親書滿漢文立儲御書,上面寫著兩行漢文字是:“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在後一行漢字的旁邊,又書了“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的滿文。這份諭旨,今珍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秘密建儲制度的廢止
鹹豐帝以後,清朝統治已一蹶不振,腐朽衰敗;加上帝國主義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知何故,以後的皇帝都少子甚而無子,鹹豐帝則僅有一子,還未及秘書立儲,鹹豐帝就一命嗚乎了,而同治帝以後又均無嗣。因此,這種秘密建儲制度,也就逐漸失去了它的歷史意義而自行廢止、不復存在了。
今天,人們遊覽故宮博物院,佇足乾清宮前,憑弔這件歷史文物,重溫這段秘密建儲制度的歷史掌故,對於了解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權內部鬥爭,是不無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