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師強調,修習止觀,重要的是調和飲食、睡眠,調順身息心,遠離五欲,對治五蓋,以九類事為正知而住。在修習止觀中,需要隨時運用止舉舍三相,覺知魔事,修八斷行,以不淨觀和持息念為正人修要的二門,不取妄境,唯存純識。為迅速引生禪定成就,修習止觀的行者,當以嚴持禁戒為根本。護持淨戒中,須防護諸根。防護諸根中,以制心為主。九種住心成就,亦即修靜慮的成就。法師對唯識觀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堅信,百法無我,五位唯識,五法事理皆不離識。修隱劣顯勝的唯識觀,涉及隱劣心所的唯識觀法。心地觀法,為一切凡夫進入佛地的頓悟法門。修觀者,攝心專住一境,徹底了知隱劣顯勝,
勤修四諦十六行觀,放F萬緣,專志修習,一定能得禪定乃至百千三味。
編輯推薦
止觀即禪定,是佛辮子的所學。戒能防非生惡, 定能一心不亂,惠能簡擇性相。在三學中,戒是根本,修定是關鍵。持戒是為了修定,修定可以發慧。因此可言,修習止觀,是學佛的一處關節。法師恭遵佛法,身體力行,今金針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正果法師根據經論中對修習止觀的教導,結合自身的修禪實踐在書中論證,止觀即禪定,修習止觀,是為了保持人身不失。為證得寂靜禪定,學佛的人,都要親近善知識。為獲得上界靜慮,瑜伽師須修習七種怍意。
目錄
修習止觀的理要性
止觀的名義
發菩提心
嚴持淨戒
防護諸根
調和飲食
調節睡眠
住寂靜處
親近善知識
呵五欲
除五蓋
正知而住
調順身息心
八斷行
九住心
七作意
止舉舍
覺知魔事
不淨觀和持息念
四諦觀
制心止觀
無我唯識觀
舍濫留純識
攝末歸本識
隱劣顯勝識
遣相證性識
編述後話
作者簡介
正果法師(1913一1987),四川自貢市人,生前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住持等職。作者年少出家,先後在天台教理院、漢藏教理院等地學習,師從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等研究佛學,是一位“學問僧”。法師曾在北京菩提學會、三時學會工作,長期在中國佛學院主講佛學,教學相長,行解並重,造就了大批弘法人才。編寫有《辨了不了義論講義》,著有《佛教基本知識》、《止觀講義》等。
正果法師終身以禪為歸,矢志尋求佛法真理,精於法相唯識之學。其一生戒行精嚴、戒品高潔、禪定功深,是一位道高德重、愛國愛教的佛門耆宿,深得教內外人士的尊敬。法師示寂後,趙朴初居士曾撰輓詩:“辯才無礙萬人師,不倦津梁見大慈。”可謂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