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分析

歐洲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分析

歐盟工業創新政策分析 北歐國家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美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基本信息

作 者:薛彥平 著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00475040齣版

時間:2009-03-01版 次:1頁 數:260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行業經濟

內容簡介

工業革命是工業技術創新活動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它代表著工業技術創新活動在質上的一種飛躍,從歐洲工業創新歷史看,工業革命帶有一定的“突發性”,而工業技術創新則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活動。歐洲國家的工業創新經驗表明,國家干預是工業化進程的一種重要選擇,但國家干預需要把握一個“度”,過度的國家干預不僅不能夠激發工業創新精神,反而會抵制企業和社會創新活動。歐洲200多年的工業創新歷史表明,技術創新是工業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技術創新始終存在,但技術創新不是一個孤立因素,它需要制度與政策創新的配合,與技術相比,制度、法律和政策則相對穩定。技術創新與制度和政策創新的關係非常複雜,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技術創新成果必須通過制度和政策創新,才能夠迅地擴散到整個經濟和社會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和政策創新能發揮決定性作用。歐盟和美國的創新文化及創新模式是不同的。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美國的創新政策由聯邦政府制定,作為聯邦制國家,創新政策的實施沒有那么複雜的利益關係:而歐盟的情況則不同,歐盟是一個由文化觀念不同的國家組成的邦聯,在創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各成員國的具體情況,利益衝突是始終存在的。

作者簡介

薛彥平,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人員,長期從事歐洲經濟問題研究。 1992—1993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和高級研究院做訪問學者;2002 2005年曾在美國紐約擔任財經記者:2007年在德國弗賴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並完成了本書部分章節的寫作。 主要學術成果包括:《歐洲貨幣市場的理論與機制》、《美國的新歐洲政策》、《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性質與特點》、《歐洲一體化與歐美貿易摩擦》、《歐洲新經濟建設與舊體制改革》、《歐洲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創新政策》、《歐盟創新模式的多樣性與同一性》、《歐盟資本市場改革與創新》等。 在美國紐約任財經記者期間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中美經貿關係的特點和前景》、《美國經濟為何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快車道但隱患猶存》、《美國就業數據為何令人費解》、《美聯儲告別降息時代》、《美國銀行業重組變化》、《美國證券監管部門面臨新挑戰》、《美國共同基金治理能否見效》、《中國企業在美融資遭遇誤區》等。

目錄

前言
一關於工業化與工業創新的思考
二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篇 歐洲工業創新的歷史與當代環境
第一章 歐洲工業創新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歐洲早期工業創新的特點
第二節 歐洲早期工業化中的體制與政策創新
第三節 歐洲工業創新活動的制度化
第二章 歐洲當代工業創新環境
第一節 科技革命與工業創新
第二節 歐洲在當代工業創新中的地位
第三節 歐洲工業創新政策的調整
第二篇 歐盟工業創新政策分析
第三章 歐盟工業一科技創新政策
第一節 歐盟工業創新的科技環境
第二節 歐盟工業一科技創新政策
第三節 歐盟知識創新政策
第四章 歐盟中小企業創新政策
第一節 歐盟中小企業創新環境分析
第二節 歐盟中小企業創新政策
第三節 歐盟中小企業創新政策評析
第五章 歐盟資本市場創新政策
第一節 歐洲資本市場與工業創新
第二節 歐洲資本市場創新政策
第三節 歐盟金融機構與工業創新
第三篇 歐盟成員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分析
第六章 英國和愛爾蘭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一節 英國工業創新環境分析
第二節 英國工業創新政策分析
第三節 愛爾蘭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七章 法國、德國等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一節 法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分析
第二節 德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分析
第三節 奧地利工業創新政策
第八章 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一節 義大利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二節 西班牙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三節 比利時工業創新環境與政策
第九章 北歐國家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一節 芬蘭的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二節 瑞典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三節 丹麥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四篇 工業創新的國際比較
第十章 歐洲工業創新的國際比較
第一節 歐洲國家創新能力的比較
第二節 美國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
第三節 歐盟與美國工業創新比較
第十一章 歐洲工業創新經驗與中國
第一節 歐洲工業創新模式
第二節 中歐工業發展進程比較
第三節 關於中國工業創新體系的思考
參考文獻

前言

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人類從此告別了農業社會,開始步入了一個由“聲、光、電、化”主導的神奇時代。從英國工業革命算起來,工業技術創新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在工業創新的前一階段,人們的目光主要聚焦在能夠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技術創新和能夠推動技術創新的體制創新上,至少在工業革命發生後的3/4的時間裡,工業發展與人類生存環境的相互關係沒有引起應有的關注。政治家追求的是工業技術創新帶來的經濟成長和國家強盛、企業家追求的是工業技術創新帶來的豐厚利潤、消費者追求的是工業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穎的物質享受,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開始變得困惑:為什麼人類不能在工業化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找一個均衡點呢?
在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和思考後,發達工業國家開始逐步認識到,傳統工業發展模式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均衡是何等的脆弱,它們開始努力通過創新思維來尋找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新的均衡點——儘管這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情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工業化主要發生在歐洲國家、美國、日本,以及蘇聯等少數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亞、非、拉國家也開始了工業化進程,然而,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選擇了不同的工業發展模式。在多數開發中國家——即那些渴望通過工業化擺脫落後處境的國家,工業發展仍然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