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1956年武漢大學重新恢復哲學系不久,陳修齋、楊祖陶二位先生就先後從北京大學哲學系調到武漢大學哲學系,開始進行武漢大學西方哲學史教學和研究的奠基工作。在長期從事教學、科研與翻譯的基礎上,陳、楊這一對老搭擋開始著手西方哲學史的教材建設,在1975年至1976年間分頭合作撰寫了《歐洲哲學史》(試用講義)上下冊,1977年3月鉛印出版。1978年初全國恢復聯考制度之後,為了適應新的教學需要,陳修齋、楊祖陶二位先生在反覆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講義進行了認真的充實與提高,更名為《歐洲哲學史稿》,1983年4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一問世很快在同類教材中脫穎而出,備受注目與好評。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紛紛採用為教材,著名西方哲學家汪子嵩先生(時任人民日報理論部領導)認為該書在同類著作中第一手思想資料最豐富,觀點與材料結合的較好,他因此推薦此書為《人民日報》內部學習教材。後來國家教委在制定“七五”高校文科教材規劃時,曾將此書正式列為教材,也曾被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指定為自學考試用書。1987年3月該書修訂版問世,並在封面上正式標明為“高等學校哲學類專業教材”,修訂本到1994年4月已被重印9次,發行近4萬冊。而且武漢大學教務處還自行印刷上千冊以滿足教學需要。該書初版獲1983年武漢大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84年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修訂本1988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一等獎(獲獎證書)。目前該教材雖然早已脫銷,但是仍然被許多高校列為2006年考研必讀書目。《歐洲哲學史稿》不僅內容豐富、觀點客觀,而且非常注重西方哲學發展的邏輯線索,既清晰地凸現出每一個哲學家或哲學流派的基本思想觀點,又精闢地勾勒出他們之間的內在精神聯繫。該書鮮明地體現了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哲學史基本原則,將哲學概念自身的發展演化與哲學家的思想沿革有機地統一起來。該教材思路貫通、邏輯嚴謹、布局合理、資料翔實,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哲學、近代唯理論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等章節,充分顯示出作者所具有的深厚功力和深邃思想。直到今日,該教材的基本思路和部分章節仍然具有不可超越的典範性。
該教材在體例上共分七章:第一章為“古希臘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哲學”,第二章為“西歐封建社會的哲學”,第三章為“西歐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的哲學”,第四章為“十六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西歐各國的哲學”,第五章為“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時期的哲學”,第六章為“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第七章為“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