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狂熱

歐巴馬狂熱

這個詞誕生於2008年歐巴馬在總統競選中一路高歌的時候,2010年再次成為熱詞,卻是基於完全相反的原因:人們對歐巴馬上任後的多項政策十分失望,經濟復甦無甚進展,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繼續增兵,醫療改革爭議巨大,許多支持者轉而成為反對者,民主黨因此喪失了大量的議會席位。

簡介

歐巴馬狂熱
美國選舉活動是美國整個政治過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選舉是政府獲得合法性的一個主要來源,選舉是政府調整政策的一個契機;選舉是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一個主要方式,是他們表達意見的一個主要途徑。從新聞界的角度來講,是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一個看點。
2008年總統大選也不例外。但與以往大選相比,這次大選表現出諸多不同特點,並將對美國和世界產生重大的政治和歷史意義。其最大看點就是第一次出現黑人總統候選人――參議員歐巴馬,並且引起“歐巴馬現象”。一個名不經傳的黑人怎么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形成如此大的政治旋風,給美國政治造成如此大的衝擊,其中引發的政治風潮引人深思。本文將對“歐巴馬現象”進行解析,以期對美國選舉政治,甚至美國政治進行剖析,希望達到管窺蠡測之效用。

歐巴馬現象

歐巴馬狂熱

所謂“歐巴馬狂熱現象”,就是2008年總統大選初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掀起的政治旋風。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參選總統的黑人,歐巴馬將“希望”和“變化”作為自己的競選口號,一次次突破人們的預期,不斷刷新美國政治史新紀錄,形成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一個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對傳統的選舉格局構成了真正的挑戰。無論2008年美國大選結局如何,這次競選都將因“歐巴馬現象”而在美國政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所代表的美國政治的新風潮,發人深思。

歐巴馬出生在美國夏威夷,父親是一位來自肯亞的留學生,母親是美國堪薩斯州的白人。歐巴馬先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於1996年首次當選為伊利諾州參議員,2004年在伊利諾州首次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成為美國國會歷史上的第5位、本屆國會中唯一一位黑人參議員。

歐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就已在政壇造成一股旋風,甚至有人把“歐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甘迺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如今“歐巴馬”這個名字在美國已成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並且“歐巴馬”這個名字已經改變了英語,美國社會出現了一批以“歐巴馬”為詞頭的新名詞,如“奧巴馬姑娘”、“歐巴馬風暴”、“歐巴馬搖滾”、“歐巴馬十月”等等。《華爾街日報》甚至驚呼:面對“歐巴馬大潮”,希拉蕊還沒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說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在《當魔術消失的時候》文章中,認為“歐巴馬狂熱”(Obama-mania)已經變成“歐巴馬失落變態症候”(ObamaComedownSyndrome)。現在,“O.C.S.”已經變成一個英文新字,出現在美國政治議論之中。就是在這種“歐巴馬狂熱”現象下,眾多選民被迷得神魂顛倒,助他寫下一系列連勝的戰績。

變革代言人

歐巴馬狂熱

“歐巴馬狂熱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歐巴馬代表著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選民求變的心理。這種變分為幾種:面對美國內外交困,選民需要變革,需要一個能帶領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選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個給美國帶來新方向的領導人;美國面臨一個“戰後嬰兒潮”到“後嬰兒潮”的世代交替的變化,選民需要一個清新的、超越黨派利益彌合分裂的“後嬰兒潮”領導人。總之,歐巴馬成為變革的代言人。選民需要一個領導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

共和黨執政七年來,經濟不振,財政巨額虧空,美元貶值,物價飛漲,還有次貸危機,使人民生活日趨艱難,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已經高達5000萬。二戰嬰兒潮的一代人,即將達到退休年齡,將來有可能面臨政府無力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的困境。

對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戰越陷越深,盟國離心離德,外交乏善可陳,國際影響日益削弱。儘管國力依然強大,科技領先,但內外決策失誤已經給美國利益帶來了很大損失,影響到了選民的利益。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思變,對於白白耗費財政資源,過度干預國外事務,以及國會陷於兩黨爭議,為了支付戰爭費用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做法,招致強烈不滿。儘管歐巴馬沒有開出如何變革與施政的清單(施政綱領要在黨代會上產生),但“變革”的主題思想卻是說到了選民的心坎上,成為他產生巨大影響力與號召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民需要一位給與美國新希望和信心的領導人。

歐巴馬狂熱

美國精神的深處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這些理想和信念能讓美國人不論是在繁榮時還是在逆境時,都能始終保持一種集體良心而不失望,並能讓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美國人共同努力。近年來,特別是“9?11”以後,美國的這些共同的理想、價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斷萎縮,美國開始日益走上分化。歐巴馬承諾,如果他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歷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同時,依循美國政治的慣例,歐巴馬還要讓大家知道這種新美國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國夢。於是在競選中他不斷重複“改變”、“希望”和“相信”這幾個關鍵字,使他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甘迺迪的接班人、新美國的象徵。

正如希拉蕊的一位顧問所說,希拉蕊能打敗任何對手,但歐巴馬不是一位參選人――他代表了一種運動!他不是在推銷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銷一種願景;他展示的是對一種信念的忠誠,對人們實現信念的力量的忠誠。而這種信念就是變革,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並不關心其政策細節的原因:夢想本身就已經足夠。

世代交替的變化

歐巴馬狂熱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麥可·巴龍認為,美國的選民結構每隔16年會有重大改變,而經過世代交替的選民比較願意冒險選擇新人。所以16年之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聞周刊》的專欄記者艾特指出,其實選民求變的情況在1992年柯林頓擊敗老布希當選總統就已有先例。柯林頓46歲時當選總統,是第一位“戰後嬰兒潮”時代入主白宮。今年46歲的歐巴馬是“後嬰兒潮”的時代人。

其實這可以從歷史來尋找根源,比如從二戰結束一直到老布希,美國總統基本上都是二戰老兵,從將軍到上校,然後到中尉,開始是艾森豪將軍,甘迺迪是校級軍官,老布希是尉級軍官,到了柯林頓時代,二戰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來就是“戰後嬰兒潮”這一批,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柯林頓和小布希。到目前為止,他們正好執政16年,從美國世代交替的角度來說,這批人也開始淡出政治舞台,“後嬰兒潮”的人要起來了。歐巴馬今年46歲,正好代表了“後嬰兒潮”這批人,所以,這也是歐巴馬給很多人以希望的一個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