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ISBN:10位[7507520374] 13位[9787507520378]
出版日期:2006-7-1
定價:¥35.00 元
內容提要
作為一個介於嚴肅的科學研究與素描之間的聯繫環節,一本科學普及讀物,其系統性、科學性與內容的可讀性,其趣味性與認識性價值兼而有之。國內以欺詐現象為考察題目的圖書並不見到。因此,我決定把這本書交給讀者,希望它能讓我們長長見識,給我們一個解釋。究竟什麼是欺詐?這是一個至今還沒有倫理道德評價標準的領域,因其並不僅僅具有通常犯罪學的意義。這裡的討論要寬泛得多。這是一本由欺詐現象入手的心理學讀物。作為一個介於嚴肅的科學研究與素描之間的聯繫環節,一本科學普及讀物,其系統性、科學性與內容的可讀性,其趣味性與認識性價值兼而有之。
謊言和欺詐可能伴隨我一生。重要的是:我必須積聚足夠的智慧識別和抵禦它……
編輯推薦
國內以欺詐現象為考察題目的圖書並不見到。因此,我決定把這本書交給讀者,希望它能讓我們長長見識,給我們一個解釋。
究竟什麼是欺詐?這是一個至今還沒有倫理道德評價標準的領域,因其並不僅僅具有通常犯罪學的意義。這裡的討論要寬泛得多。
這是一本由欺詐現象入手的心理學讀物。作為一個介於嚴肅的科學研究與素描之間的聯繫環節,一本科學普及讀物,其系統性、科學性與內容的可讀性,其趣味性與認識性價值兼而有之。
謊言和欺詐可能伴隨我一生。重要的是:我必須積聚足夠的智慧識別和抵禦它……本書是俄羅斯心理學教授尤里·謝爾巴特赫的力作。本書不是一本研究欺詐的社會學,或者犯罪學方面的著作,這是一本由欺詐現象入手的心理學讀物。作為一個介於嚴肅的科學研究與素描之間的聯繫環節,一本科學普及讀物,其系統性、科學性與內容的可讀性,其趣味性與認識性價值兼而有之。本書中引述的大量文學經典與當代作品,既讓讀者回味了經典的雋永,也看到了欺詐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滲透,更是一部以欺詐為視角的囊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生活的生動畫卷。
作者簡介
作者尤里·謝爾巴特赫,1955年出生於俄羅斯沃羅涅日,心理學教授,生物學博士,國際生態與生命活動安全科學院通訊院士。 他的一套大眾心理學叢書共有五種:《欺詐術與欺詐心理》、《驚懼感與恐懼心理》、《性體驗與性愛心理》、《成功心理學》和《選舉心理學》。筆者認為,這五本書的內容都是屬於實用心理學讀物,或者叫做大眾百科知識叢書。《欺詐術與欺詐心理》一書寫於1997年,當年在“字母”出版社出版,首印二萬冊,1998年開始由俄羅斯最大的出版社“埃克斯摩”出版,成為市場上的暢銷書。每年都有再版,一直到2006年。我們手裡的譯本是2002年修訂版。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欺詐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及表現形式
第一節 欺詐的歷史
一、欺詐大師
二、欺詐分類
第二節 欺詐的表現形式
一、別相信自己的眼睛
二、認知錯覺
三、媒介錯誤
四、人與人的欺詐
第三節 源自不同對象的欺騙
一、自我欺騙
二、互相欺騙
三、團伙欺詐
第二章 欺詐的產生
第一節 欺詐工具
第二節 營造欺詐環境
一、喚起信任感
二、裝成老實人
三、使用偽證誘引
四、設定“平行現實”
第三節 曲解事實的方法
一、信息的操控
隱瞞
選配
作假
曲解
顛倒
二、操控意識(行為程式設計)
三、欺詐的面具
偽善
背信
無恥的謊言
第四節 施詐點的選用(謊言心理學)
一、心理生理學
二、邏輯與理智
三、利用人的心理狀態於欺詐
利用人的願望
利用愛情與忌妒進行欺詐
利用崇高動機於欺詐
利用強烈情感於欺詐
利用個人性格特徵
食婪
愚蠢
恐懼
人的其他癖好
四、思維定勢與思維模式
“隨後”並不一定“就有”
謊言的聯想
第五節 靠不住的據說
第三章 真理之路
第一節 免受欺詐的韜略
第二節 如何免遭欺詐
第三節 對信息進行推理分析
第四節 流露欺詐的心理生理學
一、臉部表情
二、手勢
三、測謊儀
第五節 得到實話的方法
第六節審訊心理學
第四章 倫理道德與欺詐
第一節 一般道德視角
第二節 對待欺詐的態度
第三節 欺詐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影響
第四節 人類社會欺詐行為表現形式
一、狡詐
二、偽善
三、逢迎
四、詆毀
五、誹謗
六、訛詐
第五節 愚弄
第五章 社會生活中的欺詐(一)
第一節 歷史
一、偽造歷史事件
二、偽造歷史文物
第二節 政治·軍事·間諜
一、政治
二、軍事
三、間諜
第三節 宗教·道德
第四節 男人與女人
一、追求中的欺騙
二、夫妻間的欺騙
三、以自私為目的利用性誘惑
第五節 賭博
第六節 體育競技
第七節 藝術與文學
第八節 科學·教育
一、科學
二、教育
第九節 大眾媒體
第六章 社會生活中的欺詐(二)
第一節 術士·占卜者·星相家
第二節 醫學·催眠
一、醫學
傳統醫學
非傳統醫學(巫醫和招搖撞騙者)
二、催眠
第三節 商業·廣告
一、商業
商店、市場、服務領域
契約簽訂
金融業務
二、廣告
第四節 “汽車”欺騙
第五節 不動產交易
第六節 犯罪
譯後記
前言
今天,我們生活中的怪胎隨處可見,令人眼花繚亂,除了成為人們的街談巷議外,確實也很難找到一個滿意的解釋,只能如此……不過我這裡要把其中的一項列為我的科學考察對象。今天的科學家,不是熱衷於看不到摸不著的分子微粒結構,就是在研究離我們數萬光年之遙的星系,卻對人類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大量迫切問題視而不見。這樣下去就只能讓後來的科學人繼續尷尬面對普通人的不解。. 20世紀初,美國實用心理學大師戴爾·卡耐基(1888-1955)就指出過這一狀況的不正常。面對當時社會大多數人被煩惱所折磨這一問題,相信科學的他選擇了到圖書館去尋找解決辦法的原則。與worry(煩惱)相鄰的字是worm(蠕蟲)。結果他發現,..
書摘
上一節中我們分析的欺詐,其中並沒有某種惡意在內。如果我們可以怪罪於什麼,那就只能是自己不盡職的感覺器官。但經常讓我們受欺詐的是另外一些居心叵測的人。他們出於什麼目的,又是怎樣實施,這將是我們後面要講的。在這兒,施騙者與被騙者都是作為心理學組成部分的一個重要支點。
如上所述,人與人交往中對信息的任何曲解都可能成為欺詐的源頭,而交際過程的組成:施體,即發出信息的人,受體,即接受信息者,並且本身也是信息傳播的通道。在這部分中我們將選出兩種情況的第一種進行研究,而由受體之誤引發的欺詐將在另一節中作為自我欺詐來分析。
所有的騙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此境況下不得不為之的欺騙,而另一類是他們除了欺騙別的什麼也不會。這些人是天生的說謊者,對於他們的謊話,只能看作慣性。
一般來說,經常欺騙別人的人,認為周圍的人都是不誠實的人,都在說謊。某種程度上,這些還是發生在有意識的水平上,因為職業說謊人明白,人們將會與他算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另外,就是在潛意識水平上,此時就是一種心理防護的形式,一種自我辯解的方式。“我在說謊,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做的”,因為自己的不誠實,他會如此對自己說。
阿納托利·巴爾巴卡魯在自傳體小說《賭王札記》中表述過類似的想法:“職業騙子總以為別人會騙他,因為他總在騙別人。所以,這樣的天生騙子從來不相信會有不騙人的人。”
說到不誠實,騙子也許會盡力找尋理由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辯解,無論找到的是真實的還是臆造的理由。也因為騙子在別人眼中無論如何都是一個無恥的人,就他個人理解中他多多少少是個正派可敬的人。
另一方面,如果你欺騙了人,那么你也應當準備接受相應欺騙的報應。因為,就像牛頓定律指出的,“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自己不誠實,就無權要求別人對你誠實。當他放鬆並失去了警惕性,通常等待他的就是無情的失望。我把這一現象叫做“鏡像欺詐律”。
欺騙的才能依個體而截然不同——從完全真誠到不可救藥的撒謊。才能依賴於教育和生活經驗、父母親的影響、學校、身邊朋友和偶然相識者。有這樣情況,平常坦誠於人的一個人,對待另一些人時可能是無恥的說謊者。但有一個共同趨勢,即與心理生理狀態特徵、性別、年齡和心理定向有關。
不要對孩子失信,因為他對一切都信以為真。同時,正因為是孩子,雖然有忘情的想像力,他們還不會說謊,隨著年齡增長,有意識的欺騙也在逐步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