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行為動作]

欺凌[行為動作]

欺凌是一個漢語辭彙, 拼音是 qī líng, 指欺壓;凌辱;欺辱。 欺凌行為是指施害者對被害者進行經常性的或者持續一段時間的惡意行為。這種惡意行為包括:肢體,言語或非言語性的傷害。

基本信息

詞目

欺凌

拼音

qī líng

基本解釋

[bully and humiliate] 欺壓;凌辱;欺辱;欺負(也帶有一點羞辱的含義)。

欺凌屬員。  

引證解釋

指欺壓凌辱。

唐 孫魴《柳》詩:“顛狂絮落還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

宋 林逋《百舌》詩:“欺凌紅杏從頭宿,諷刺黃鸝趁背飛。”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朕被二賊欺凌久矣!若得誅之,誠為大幸!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因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舍取清水河邊妖女,逃於褒國,此女即褒姒也,蠱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身亡國破。”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二回:“那些家人在外招搖撞騙,欺凌屬員。”  

心理學研究

美國心理學協會將欺凌定義為蓄意並反覆作出的挑釁行為,旨在令他人受傷或感到不適,形式包括身體接觸、言論羞辱等行為。英國布魯內爾大學教育專家Ian Rivers在關於欺凌的心理學研究中發現,欺凌者往往自我形象低落,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過於敏感,因此通過對其眼中的“弱勢者”進行欺凌,讓自我感覺良好。

Rivers在2010年探訪了666名坦承欺凌過他人的12至16歲學生,然後與478名沒有參與過欺凌的學生進行對比。研究發現,欺凌行為似乎與相關社群的信念與價值有關,比如在注重體育的學校中,體育表然較差的學生更常成為欺凌對象。很多欺凌者傾向於針對看起來像同志的同學,這與社會仍然普遍歧視同性戀的現況有關。

專注於研究網路欺凌問題的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Vimala Balakrishnan指出,成年人與兒童都會成為欺凌對象。根據最新研究,約400名17至36歲的受訪者中,44%曾在過去6個月遭到網路欺凌,35%承認參與欺凌,43%認為欺凌是“有趣好玩、令人滿足”的娛樂方式,情況令人擔憂。

美國心理專家Preston Ni強調,沉默只會助長欺凌,重要的是挺身反抗,指出欺凌者的錯誤,同時在安全位置保護自己。除了主動對抗欺凌,必要時應該尋求專業幫助。(明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