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次韻公實雷雨一首
驚雷勢欲撥三山 ,急雨聲如倒百川。
但 作奇寒侵 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 。
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 腥膻 今幾年。
擬叩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 筆非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次韻:指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
⑵公實:作者友人鄭湛的字。
⑶三山:舊傳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萊、方壺、瀛洲。見《史記·封禪書》。
⑷但:只。
⑸侵:侵擾。
⑹胡煙:此處指金兵進攻所帶來的戰爭煙塵。
⑺河洛:黃河、洛水流域地區,當時已淪陷。
⑻腥膻(shān):腥臊氣味,這是對金人輕蔑的說法。
⑼大手:大手指大手筆,又稱如橡筆。《晉書·王琦傳》:“琦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又唐代張說、蘇顳以文章著名當時,稱燕、許大手筆。
白話譯文
驚雷破空,仿佛要拔走蓬萊三山,暴雨傾瀉,就像那百川衝決堤岸。
冷氣襲人,只能侵擾旅客的夢魂,又怎能叱吒震盪掃淨那遍地胡煙!
田園裡長滿荊棘,洪水四處瀰漫,京都一帶金兵踐踏騷擾已經多年。
也曾想叩開重門向皇帝陳訴心愿,不是大的手筆,誰會聽我的意見!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靖康之變(1127年)以後。當時汴京失守,中原淪陷,詩人寄居客地,與其好友鄭公實屢有唱和。這首和作即寫於此時,詩人由雷雨觸發,從個人處境聯想到國家和民族災難,感嘆“田園荊棘”“河洛腥膻”,有志上疏陳情,而又自恨人微才弱,遂將一腔憂國深情傾注詩中。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開頭兩句扣題,以“驚雷”發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聲的威力和暴雨的勢。三、四句寫詩人身居客地,難以入眠,又逢雷雨之夜,寒氣襲人。作者忽發奇想,這震天霹靂緣何不善解人意,震而靜胡煙把金兵趕出中原?五、六句回到現實之中,農家田園荊棘叢生,暴雨襲來,流水茫茫,空成汪洋一片,而北方仍為金人占領,這些大雨流水為何不能洗去胡人的腥膻之氣呢。這兩句蘊含著作者的報國熱望以及對南宋殘敗政局的深深憂慮。結合三四句寫出作者在風雨震電之際,感慨深沉,從個人的處境,想到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心旌搖搖,不能自止,寫成的詩句就倍感沉痛。尾聯詩人難抑激憤之情,抒發了報國無門的感慨。上句謂欲向最高統治者上疏獻策,語出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然作者一介書生,有志陳詞帝所,難免有“叩閽無門”之感。但作者激於忠憤之情,仍然有意向皇帝陳情,表達自己優國憂時的心志,希望朝廷早日組織力量,北定中原,一洗“河洛腥膻”之氣,使國家復興。下句典出《晉書·王陶傳》:“殉夢人以大筆如橡與之”。寫作者雖有陳詞之志但感到自己人非大手,筆非如椽,唯恐傾訴有所不盡,無從收到補救時艱的效果。
這首詩以景興起,繼寫感受,結以抒懷,結構緊湊,轉接自然。寫景時筆力雄健,氣勢不凡,抒情時沉痛激越;時見激憤之氣;迴蕩著愛國激情。結尾兩句,前句是願望,後句是謙遜之詞,語言婉曲,顯出詩人書生本色。
名家點評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主任曾子魯:“詩歌想像豐富新奇,感情激昂悲憤,是用浪漫主義手法抒寫愛國主義精神的佳作。”
作者簡介
洪炎(生卒年不詳),宋代詩人。字玉父,南昌(今屬江西)人,黃庭堅的外甥。與兄朋、芻,弟羽號“四洪”,皆能詩。紹聖元年(1094年)進士。為谷城令,坐元袼黨貶竄,高宗朝官至秘書少監。著有《西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