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出自

譯文

(孟子)說:“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

【注釋】 ①權:稱量。 ②度(duó):度量。

賞析 

凡事只能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處理一件事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在《石鐘山記》中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就是說凡事不親眼看見不親耳聽見,卻憑主觀臆想來斷定它的有無,怎么可以這樣做呢?

故事

孟子像 孟子像

孟子擅長用邏輯歸謬法與人辯駁,例如先假定了兩種荒唐的說法:"力足以舉千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

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宣王對此加以否定,孟子立即把齊宣王自己的做法接上去:"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這樣便輕而易舉地使齊宣王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也就是說,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做。
當齊宣王不甚明白時,孟子又作了生動的舉例說明,"挾太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而"為長者折枝"則是願不願意做的問題了。說到底,關鍵是看你有沒有朝這方面想,有沒有這樣一種精神。
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雖然是希望齊宣王好好考慮,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我們為人處世也處處要長短權衡輕重度量。儒學非常重視人的自我反省功夫,在儒家看來,只有經常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不過,我們在這裡突然想到的卻是,認識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認識他人不是更需要權衡度量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