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市場理論

檸檬市場效應則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 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以一篇關於"檸檬市場"的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對稱信息學"的基礎。

簡介

檸檬市場效應則是指在 信息不對稱的 情況下,往往好的 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

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以一篇關於"檸檬市場"的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對稱信息學"的基礎。

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是指 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 逆向選擇。阿克羅夫在其1970年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車市場,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買者惟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 風險損失。買者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萎縮。此個概念對我國股市依然受用。在我國股市中,從“鄭百文”、“ST猴王”,到“銀廣夏”無一不是踩著 信息不對稱的鋼絲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終發現了那枚光閃閃的硬幣的另一面時,市場開始 逆向選擇,鋼絲斷裂, 股價大跌,股民喪失信心。所以證監會才會加大監管力度,清除股市中的“檸檬”,重塑股民信心。

檸檬市場理論分析

檸檬在美國俚語中是“ 殘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參見阿克洛夫1970年發表的論文《“檸檬市場:質量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檸檬市場是在分析 信息不對稱時提到的,旨在說明 逆向選擇導致了市場的低效率, 市場失靈。

檸檬市場是次品市場。以勞動力市場為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僱主只願意付最低的 工資,因此也就只有那些勞動效率比較低的工人願意工作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沒有效率的平衡。如果 信息對稱的話,僱主知道每個人的工作能力,來提供相應的 工資,那每個人都願意工作,這樣生產力才能達到最大化。

大家所說的二手市場,只是檸檬市場的一個特例。因為比如說新的產品你可以認牌子,廠商可以提供品質保證,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而在二手市場裡,都是舊貨,光看品牌是不能保證你買到的就一定是質量好的的。在二手市場裡信息十分不對稱,所以買東西的人只願意出最低的價格。而價格低的話也就只有那些質量比較差的東西會有人願意賣了。

檸檬市場理論股市分析

要削減信息不對稱,溝通是惟一的手段。在 信息社會中,誠實也是一種工具。因為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對稱,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對話,以取得信息。而且,因為不知道別人提供的信息是真是假,只好借著“對方是否誠實”來間接地解讀對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誠實”這種人性中的德性,成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工具”。所以,充分有效的溝通是削減信息不對稱的最重要方式。一些機構甚至因溝通的需要而產生,如大眾傳播、公關中介公司等“ 信息經濟產業”,都是在減輕信息不完整所造成的問題。仍以股市為例。金融市場的運行基礎就是信息,投資者相對於上市公司而言處於信息弱勢地位,如果不知道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盈利能力、產品的競爭力和公司管理層的變動等信息,投資者就很難確定自己購買的公司股票真正價值,也就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易。因此,《證券法》和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要充分披露信息,禁止 內部交易和市場操縱行為,從而儘量使信息不對稱減少到最低程度,保證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檸檬市場理論的套用

“ 劣幣驅逐良幣”是檸檬市場的一個重要套用,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 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 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 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 劣幣了。當事人的 信息不對稱是“ 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 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 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簡單說來, 貨幣是作為 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當貨幣的接受方對貨幣的成色或真偽缺乏信息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提供價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貨幣的一方)相應地也會想辦法用更不足值的貨幣來進行支付,最終導致整個市場充斥 劣幣。

檸檬市場效應同樣可以對 就業歧視問題進行解釋。有些僱主拒絕在一些重要崗位上僱傭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並非因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見,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後果。因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況下,在這些僱主看來,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便成為其社會背景和素質能力的一個信號。當然,對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教育體系可以給出一個更好的衡量 指標。它可以通過諸如授予學位等方法給出更好的信號。正如舒爾茨1964年寫道的,“教育開發一個人的潛能,啟迪人的智慧,也只有通過接受教育,一個人的能力才可被發現和挖掘,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當然,一個沒有接受到任何訓練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潛質,但在一個公司接納其以前,這種才能一定要經過教育體系的“鑑證”。這個“鑑證”的體系一定要有權威,具有可信度。而我們知道,由於在美國,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很少,大多是在 貧民窟學校完成學業。來自 貧民窟學校的鑑證的可信度比起一些正規的名牌學校來說,要低得多。這使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的就業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因為在僱主不信任一些學校的“鑑證”時,對他而言,在重要的崗位上雇用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類似於購車者花費較多的金錢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車”市場上買車。正如購車者會去買一輛新車一樣,僱主會在那些他認為“可能能力較高者較多”的市場中挑選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強對落後地區的 教育投資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可以提高一個群體的素質,提高其“鑑證”的可信性最終改善一個群體中成員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狀況。

檸檬市場這個概念對 股票市場也是受用的。在我國股市中,從“鄭百文”、“ST猴王”,到“銀廣夏”無一不是踩著信息不對稱的鋼絲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終發現了那枚光閃閃的硬幣的另一面時,市場開始逆向選擇,鋼絲斷裂,股價大跌,股民喪失信心。所以證監會才會加大監管力度,要求充分披露信息,清除股市中的“檸檬”,重塑股民信心。

總之,在許多的市場領域,檸檬市場的理論是十分受用的,只要存在著 信息不對稱,就會形成次品市場,從而使得次品驅逐優品,達到次品充斥整個市場。

案例和套用

1.保險

一個眾所用知的事實是,65歲以上的人很難買到醫療保險。這自然引發了人們的疑問:為什麼 保費不上升以與其風險相匹配呢?

我們的答案是,如果保費上升,那些為自己投保的人將是越來越確信自己需要保險的人。體檢中的錯誤、醫生對老年病人的同情.等等,都使保險申請人比保險公司更容易評估相關風險。結果是保險申請人的平均健康狀況將隨保費的上升而惡化——這可能導致在任何保費水平下都不會有保險交易(insurance sales)。這與上述汽車的例子極其相似,在那裡,供應的舊車平均質量隨價格的下降而下降。這也與保險教科書中的解釋相吻合;

一般來說.年齡實際上超過65歲的人買不到 保單.......定期 保費(term premiums)是如此之高,只有那些最悲觀(也即健康狀況最差)的被保險人才會認為這樣的保費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上述年齡的人群中存在著嚴重的 逆向選擇問題。

統計數據與上述結論並不矛盾。對 健康保險的需求隨年齡的增大而上升,1956年對2809戶家庭的朋98人所做的全國抽樣調查表明、45—54歲人群的醫院保險復蓋範圍為63%,而65歲以上人群的醫院保險復蓋範圍為31%。而且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調查還發現,55—64歲的男性其平均醫療支出為105美元,65歲以上的男性其平均醫療支出為77美元。但是,這兩個人群的非保險醫療支出分別為105美元和80美元,保險醫療支出分別為105美元和70美元。結論是饒有興味的,保險公司在向老年人提供保險時特別謹慎。

"逆向選擇"理論在各種保險中部有可能存在。在沃頓商學院的一本保險教科書中有這樣一段敘述:

潛在的 逆向選擇存在於如下事實中:定期 健康保險 保單的持有人可能因年齡的增大和 保費的增加而決定終止他們的 保險條款(coverage)。這一行動可施捨使保險人面臨著低於平均風險的束到期風險比例和未到期索賠比例都可能高於預期。只要個人或團體被保險人有決定是否購買保險的自由、有選擇 保險金額或保險計畫的自由、以及作為 保單的持有人有維持或停止保險的自由, 逆向選擇就會出現(或者至少是有可能出現)。

團體保險(gruop insurance)是美國最普通的 醫療保險形式,其服務對象是身體健康的人,因為通常來說,充分健康是就業的前提條件。同時.這也意味著那些最需要 醫療保險的人幾乎得不到醫療保險,因為保險公司也有他們自己的"逆向選擇"。

這是支持老年保健醫療制度(Medicare)的一個主要理由。從成本收益(cost beneft)的角度來看,老年保健醫療制度有可能取得成功(pay off):因為很有可能的是、該市場中的每個人都願意支付其預期的保健醫療費用併購買保險,但是沒有任何保險公司願意出售 保單——因為不管保費的水平如何,都會有大量健康狀況不佳的人購買保單。從這一觀點來看,老年醫療保健制度的福利經濟學分析完全類似於我們在澡堂上對公路 公共支出的分析。

2.少數民族的就業

次品理論還可用來說明少數民族的就業問題。僱主可以拒絕雇用少數民族的人就任某些工作。這種決策可能不是非理性的或者是有偏見的、相反它可能是出於利潤最大比的需要。因為種族可以作為一種良好的統計數據(statitic),用來判斷求職者的社會背景、學歷以及一般工作能力。

良好的學歷可以替代種族這種統計數據。通過將學生按年級排列,學歷制度(schooling system) 可以比其他表面特徵更好地反映一個人的素質*正如T.w.舒爾茨論述的那樣,"教育機構發現並培養未來的人才。兒童和成人學生的能力只有被發現並被培養才能為人所知。" (這段話在原文中是用斜體表示的)。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也許擁有寶貴的天賦,而在公司付錢利用這些天賦之前、它們必須得到教育機構的證明。但是.提供證明的機構必須是可信的;不可信的劣質學校會降低其學生的潛在經濟價值。

缺乏教育可能對已經處於劣勢的少數民族團體尤其不利。因為僱主有可能理性地決定不啟用任何少數民族團體的成員從事重要的崗位,而這又是出為他很難區分優秀的求職者和平庸的求職者。喬治.期蒂格勒曾經說過"在一個無知的世界中,恩里科.費米可能是一個園林工人,而馮.諾依曼可能是百貨商店的收銀員。"上述決策顯然是這一觀點的寫照。

因此即使在劣質學校中學習,也可能通過提高整個團體的平均素質使整個團體而不是個人受益。只有在種族之外加上信息。才能說明少數民族成員參加培訓的動機。

另一個擔心是就業辦公室(office of opportuntity)打算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來評估其項目。許多收益可能是 外部性的。培訓少數民族團體的收益可能源自兩個方面:整個團體的平均素質的提高和單個受培訓者的平均素質的提高,兩個方面的收益可能是相等的;但是從中受益的是整個團體,而不是個人。

3。不誠實的成本

次品模型可以用來解釋不誠實的成本。以如下市場為例,在該市場中賣主誠實或不誠實地銷售物品;對物品質量的說明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誤導性的。當然,買主的問題就是辨別產品的質量。市場中存在著願意銷售劣質產品的人可能使市場不復存在——就像次品車的情況一樣。這種可能性就是不誠實的主要成本——因為不誠實的交易可能將誠實的交易擠出市場。在適當的價格範圍內,優質產品的潛在購買者和銷售者都有可能存在;但是,由於存在著希望以次充好的人,合理的交易將不復存在。因此,不誠實的成本不僅體現在買主被欺騙的金額上,而且還必定包括因合理的交易不復存在而導致的損失。

在 開發中國家,商業中的不誠實行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的模型為上述論斷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並說明了與此有關的"外部'經濟的本質。實際上,在我們的模型所描述的經濟中,不誠實或者對汽車質量的誤導性說明將使每輛汽車的效用損失一半;而且它還使舊車市場的規模從N縮減為0。因此,我們可以直接評估不誠實的成本——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

有相當多的事實證明,發展中地區的質量差異(quality variation)要大於發達地區。例如,出口產品質量控制的必要性和國有貿易公司(State Trading Corporations)可以作為一種指標。例如,在印度,根據1963年的《出口產品質量控制和檢驗法》(Export Quality Control and Inspectopm Act),大約有85%的出口產品都受到達種或那種質量控制。印度的家庭主婦必須仔細地檢驗在集市中出售的大米、以便從小挑出石頭、這些石頭被故意摻入大米中。其顏色和形狀與大米一樣。比較一下街頭市場中參差不齊的產品質量和美國超市中整齊劃一的產品質量〔canned qualities),我們可以發現,東方國家的質量差異問題比西方國家更加嚴重。

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中, 工業化以前時代的商人成為工業化時代的第一批企業家。這種發展模式的最好例證是日本。但是,英國和美國可能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發展模式。我們認為,辨別商品的質量是商人的重要技能;在我們的例子中,那些能夠辨認出舊車並能使質量得到保證的人可以和那些能夠知道組l和組2兩組 交易商之間的買賣價差的人獲得一樣多的利潤。而這些人就是商人。在生產中也同樣需要這些技能——即辨別投入品質量的能力以及保證產出質量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商人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批企業家的原因之一。

當然,問題在於企業家精神可能是一種稀缺資源;所有關乾發展的教科書都強調企業家精神。有些教科書還把它作為關鍵因素。假定企業家精神是稀缺的,產品差異會以兩種方式阻礙經濟發展。第一,對潛在的企業家來說、 貿易利得(pay-off to trade)是巨大的、因此他們不會從事生產。第二,單位產出的 生產時間越良,質量差異越大。

4.開發中國家的信貸市場

(1) 開發中國家的信貸市場很好地反映了次品車理論的有效性。在印度,工業企業的大多數活動受到管理局(managing agencies)的控制(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主管部門控制了公眾有限公司(public limited companies)66.7%的 淨資產和66%的總資產。)有—位歷史學家說明了"管理局制度"的功能和起源:

管理南亞的商業界仍然是商會和"管理局"的職能、後者是南亞特有的組織。當一個新企業成立時(如一家製造廠、一個大農場或者是一家貿易企業)、創建人應當與已有的管理局接洽。創建人可能是印度人或者英國人,他們也許有技術和資金或者只有特許使用權(concession)。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們都應當求助於管理局,因為管理局的聲望將有助於確立對企業的信心並刺激投資。

印度工業界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這些管理局的權利受社會集團(更準確地說、是種姓)的制約。因此、企業常常可以根據族籍(communal origin)來劃分。在外部投資者可能會擁有大量股權的環境中,或者是1企業確立"誠實"交易的聲譽,在限量提供服務的情況下、聲譽可以為企業帶來壟斷利潤;或者是2資金來自當地的種族集團、這些集團可以利用種姓關係——和可能的家族關係來推動本社團內的誠實交易。在印度的經濟史中、要確定富有的地主是否將其儲蓄投資到工業部門是異常困難的。原因有:1不願意向其他社團控制的企業進行投資;2 擴張消費的傾向;或者3回報率低。但是、不管怎么說,顯而易見的是、英國人擁有的管理局往往只有一份股權。這些管理局的族籍比印度人控制的管理局更雜,而且經常會包括印度和英國投資者。

(2)第二個反映次品車理論有效性的例子與當地放款人向其借款人收取 高利貸有關。在印度、對沒有土地的人來說.這種高額 利息曾經是導致無地現象(1andlessness)的主要原因;所謂的"合作化運動"是為了緩解日益增長的無地現象,其方式是設立銀行,讓他們與當地的放款人競爭。設在中心城市的大銀行收取6%、8%和10%的最高 利息,而當地放款人則收取15%、25%甚至50%的利息。對這種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現象的解釋是,只有在如下條件下,放款人才會提供 貸款:①放款人有數行契約的簡便方法;或者②了解借款人的隨點。想在放款人和中央銀行(central bank)之間 套利的中間商往往會吸引"不太好的借款人"並因此而蒙受損失。

我們可以在Malcolm Darling爵士對鄉村放款人的權力說明中看到上述解釋:

在印度的鄉村,放款人通常是一個節儉的人,一般來說也是一個奢侈的人;儘管在現代的環境中,他做生意的方式是不道德的、但與農民嚮往走運(happy—to—luck) 的方式不謀而合。你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即使在晚上也是如此;他處理煩瑣的手續,提出一些不便於回答的問題、而且行動迅技,如果你支付了利息,他就不會急著追討 本金。他與他的顧客保持密切的聯繫,在許多9材中部有他們的甘苦。由於他對周圍的人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夠向那些沒有他就根本得不到貸款的人提供資金而不會承擔太大的風險。(原文四.減少 信息不對稱影響的 制度安排為料體)。

或者也可以看看芭芭拉.沃德的解釋:

香港一個漁村的小店主告訴我:"我向那些定期停靠在我們海灣的人提供貸款;但是如果是某個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就會三思而後行.直至我完全了解他。

在伊朗的軋棉業中,有一項有利可圖的副業、這就是為下一年的軋棉提供 貸款,因為軋棉公司經常以 市場利率從德黑蘭的銀行中貸款。但是.在頭幾年的業務運作中,未償債務可能會帶來大量的損失一一這是因為銀行對當地的情況缺乏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