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橫嶼船屯”與溫麻船屯(福建)、嶺南番禺船屯(今廣州),為東吳孫權江南三大造船基地。 橫嶼船屯,三國東吳時地屬羅陽(今瑞安)管轄,位於羅陽江(今飛雲江)之南橫嶼山麓,大致為今平陽東門山腳至宋埠鎮跳頭山仙口村一帶,東瀕大海,南屏跳山,枕山臨水,地勢險要,其規模大,範圍廣,造船基地十分繁榮。
東吳時期的橫嶼船屯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以後,東吳孫權於東南沿海大力興建水軍基地,於羅陽橫嶼設定官營船屯。孫吳黃龍二年(230),“吳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今台灣)和亶洲”(《三國志》卷47孫權傳)。如此規模東吳水軍,可見當時造船業之興盛。
據《瑞安市志》大事記載,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瑞安建縣之始,在羅陽橫嶼山置橫嶼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監督造船,操練水師。
晉朝時期的橫嶼船屯
晉太康元年(280),安陽縣又改名為安固縣,橫漁船屯屬安固縣。太康四年,析安固縣之南設定始陽縣(後改為橫陽,即今平陽),自此,橫嶼船屯歸橫陽縣。從三國東吳至兩晉,橫嶼船屯在東南沿海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橫嶼船屯今安在
橫嶼船屯,所造之船舶除供政府官員使用外,還有大量船隻駛往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地,有力地促進了溫州海上交通發展。史書形容“可泊萬船”,足見當時造船基地盛極一時。隨著時間的流逝,橫嶼逐漸淤積成陸,形成今之“萬全”水鄉,據說萬全之名,是由“萬船”諧音而來。至今仍留有:“沉落七洲洋,漲起萬全垟”的民諺。
南宋著名詩人平陽縣人林景熙(1241年~1310年),有《飛雲渡》:“人煙荒縣少,澹澹隔秋陰。帆影向南北,潮聲變古今。千峰僧塔遠,初日海門深。小立蘆風起,乘槎動客心。”還有《北塘紀事》:“相傳淤漲積萬全,沖流東北兩深淵。東吳南山船屯地,西晉北水乃感潮。三十里橫安相望,八千丈城濠兩分。春雨東流出仙口,秋水北起入飛雲。”記載了宋末元初萬全垟和飛雲渡的古貌以及當地的船屯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