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禪寺坐落在壺公山支脈橫山山麓,荔城區新度鎮下橫村境內,在青山綠林環抱中顯得格外幽雅清靜,素有臥龍飛鳳結穴之地美稱。 龍泉禪寺始建於宋代真宗皇帝鹹平元年(公元998年)。當時莆陽官宦仕子、鄉紳聞堪輿家言虎邦山脈蘭水之濱有臥龍飛鳳結穴之地。時群賢畢集察龍尋鳳,果然在虎邦山支脈橫山山麓有山形似鳳凰朝天,山水涌處猶如龍喉吐泉。時人崇尚佛教,群議集資於此興建寺院,以山形似鳳作為寺院坐山,面朝蘭水而進行布局,有山門、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僧寮、念佛堂、寺院配套完整,宋代一時香火道場旺盛,僧人不下百人。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莆田延壽村徐鐸高中壯元,衣錦還鄉後到龍泉禪寺進香還願,還拜訪下橫山村學友,感念當時曾在此讀書習文,為此從家鄉帶來荔枝苗(延壽紅)載於蘭水旁,離龍泉禪寺不足二百米之遙,時人為紀念其功績,稱為“壯元紅”。又因該樹至今已有九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樹高13米,樹幹周長6.8米,樹冠覆蓋面積達1畝多,為此亦美稱為“荔枝王”。
莆陽仕君子、庶人朝山進香不絕。明代永樂年間,弘治五年時在朝廷任刑部尚書彭韶是港利村人,回鄉時到龍泉禪寺進鄉,觀龍喉湧泉,嘆為觀止,稱龍泉禪寺是佛家聖地。寺門香火旺盛延至明朝末期,因清兵入關,朝代更替,龍泉寺院遂毀於戰火。
清乾隆年間,當時在朝廷官居御史的謬必琦其母太夫人崇尚佛門,謬御史為人至孝,按龍泉禪寺舊址重建,並把自己御史府建在離寺只有百米左右,御史府至文革後才被拆除。
清末民國初年,由尼姑入主龍泉禪寺修行,飲龍泉聖水,返老還童,時人互為傳頌龍泉禪寺尼姑年年十八歲,百年來莆陽城鄉婦孺皆知。
民國二十一年,有橫山村信士陳章壽、朱墩村信士何殿音樂捐田地六畝多供寺院香火延續之需,現寺內立碑為記。
解放後,僧尼還俗,寺院歸橫山村農場管理,文革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龍泉禪寺重歸僧人管理。寺院建築斷垣殘壁,不堪入目,後由原莆田縣縣長原魯山招集社會名流賢達重建三清殿一座。龍泉禪寺聖境風光依然,與莆田二十四景之首的木蘭陂、文物保護的六部橋、五府橋連為一線,招人青睞,在寺內文人墨客都有大作留存,當代大書畫家朱誠淦、周壽亭、吳賦等文人均留有墨寶。
原莆田縣縣長原魯山詩詞:
同游龍泉寺
莆陽橫山景旖旎,
龍泉聖水味甘醇,
農果年豐人康樂,
興臨勝境心神怡。
頤康遊人:原魯山,李國欽,林汝梅,齊欣德,朱天桂,翁天順同題
癸酉年八月初一日
目前寺院由釋智賢法師等比丘數人管理,現釋智賢法師已規劃按原來的舊址重新修建,望十方信士福緣善慶,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