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日記[南美2004年沃特·塞勒斯執導電影]

機車日記[南美2004年沃特·塞勒斯執導電影]

機車日記是沃特·塞勒斯導演的一部公路電影,影片描述了一段壯麗的自我發現之旅和追蹤格瓦拉建立革命之心起源的電影,南美洲豐富而複雜的人類和社會形態也隨著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的旅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機車日誌》劇情:革命前的紅色羅賓漢

“世界改變了你,你也能改變世界。”

《機車日誌》是一部描述一段壯麗的自我發現之旅和追蹤格瓦拉建立革命之心起源的電影,南美洲豐富而複雜的人類和社會形態也隨著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的旅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切·格瓦拉這位“革命浪漫主義的最後偶像”,阿根廷裔古巴馬克思主義革命領導人,39歲就被殺害的偉大的革命家,正是通過這次近乎苦行的旅程,親眼目睹了殖民主義對南美人民的剝削,間接地影響了他日後投身革命事業的決定。2004年1月,影片在聖丹斯電影節上放映後,博得了在場觀眾長時間的起立鼓掌。

這部由巴西名導沃特·塞勒斯(代表作《中央車站》)導演、約瑟·里維拉編劇的電影,根據兩位真實人物——阿根廷人埃內斯托·格瓦拉·戴拉·塞納和艾伯托·格蘭度的真實旅程改編而來。切·格瓦拉為這段旅行寫下了《機車日記》,其中前言寫道:“寫這本日記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死了。組織與打磨過這本日記的那個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遠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

1952年1月,切·格瓦拉(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飾)還是一個專門研究麻風病的23歲的醫學院學生,他的好友29歲的艾伯托(羅德里格·戴拉·塞納飾)也是一個生物化學家。兩個人道別了各自的家庭和切·格瓦拉的女友齊齊娜(米婭·麥斯特羅飾),騎上1939年產的諾頓500機車,開始了一段充滿浪漫色彩的冒險之旅。這輛古董機車載著兩人離開熟悉而舒適的環境,走得越來越遠,直到那個充滿無限驚奇和刺激的目的地,而兩人也因此變得親如兄弟。

最終,這段歷時八個月、行程8000里的旅途,從開始遊山玩水的嬉戲目的,轉變成深邃的發現之旅。整個南美充滿了無窮的哀傷和無盡的希望,從無家可歸的礦工到內河船上的妓女,從麻風病人到出身顯赫的貴族,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發現了他們人生的共同目標,並下定決心去改變世界……

幕後花絮

《機車日誌》幕後:再現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

雷德福首選導演:《機車日誌》的拍攝始於South Fork影業的執行製片羅伯特·雷德福、製片麥可·諾茲克和天然林企業的卡倫·騰克豪夫,他們意識到這是和沃特·塞勒斯初次合作的絕佳機會,因為他曾經憑藉《中央車站》的劇本獲得1996年聖丹斯國際映像作家獎。羅伯特·雷德福說:“《機車日誌》看起來是和沃特合作的好機會,尤其是切·格瓦拉這個題材這么棘手。我知道沃特接手它後肯定會重抒情和人文,遠超過關注那個成為革命先鋒的政治意義。”

導演早熟悉原著:埃內斯托·格瓦拉寫就的《機車日誌》,並不是描繪一個男人如何蛻變成《時代》雜誌定義的世紀偶像的旅程,這部回憶錄是在他的南美之行幾年後才完成。他在書中講述了許多旅途中形形色色的見聞和人物,結合了日後他對這段旅行的重大意義的反芻,書中不談革命卻讓人真切感受到革命的精神。當製片人屬意沃特來為本片掌舵的時候,他已經很熟悉切·格瓦拉的著作,這本書深深地衝擊了他。

原著的精妙之處:《機車日誌》不僅是關於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也是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身份認同。對於那些來自同一區域的人來說,這種糾結在其中的私人體驗更顯得意味深長。沃特認為:當你讀完整部書並理解和接受他們後,你就能體會到人們真的可以去改變世界。他也想這部電影去表達同樣的感覺,那就是關於希望和探索的意義。這段旅行的精妙之處基於切艾兩人洞察世界轉變的事實,他們將會按照各自對旅程的理解去嘗試改變世界。

提前請藝術監督:自從這本書出版後,為了將它搬上大銀幕,製片人就一直聯繫編者吉亞尼·米納,他是義大利新聞記者和紀實小說作者,後來成為影片的藝術監督。他和製作者們進行了對古巴哈瓦那的勘查,在那裡他們開始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他們也採訪了切·格瓦拉的好友和旅行夥伴艾伯托·格蘭度,讓人振奮無比的是,這位80多歲的老人,至今仍保持著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

編劇擦肩諾貝爾:沃特·塞勒斯和製片人找到了約瑟·里維拉,來改編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的書(後者著《和切·格瓦拉同行》)。這位波多黎各出生的獲獎劇作家,曾經和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奎斯(曾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在聖丹斯學院一起學習。塞勒斯和里維拉一起做了學多深入研究,他們閱讀了所有現存的關於切·格瓦拉的傳記,調查和整個劇本的編改耗費了里維拉兩年的時間。

劇本不神化角色:為了平衡影片中對兩個主要角色的描寫,里維拉分別從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的書中抽取了大量資料。與《機車日誌》不同的是,艾伯托的旅行記錄版本不是回憶錄,它包含了大量作者本人的記事觀察,這種即時性在重現旅途中發生的各種事件上起了重大作用。里維拉儘可能不讓年輕的切·格瓦拉和後期的神化形象混淆,並重點突出兩個人的人性一面,保留了原著中的幽默和紀實性。

第一支持方加盟:正當里維拉堅持不懈地編寫劇本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個支持方“FilmFour影業”。2001年,執行製片保羅和麗貝卡加盟《機車日誌》,帶著FilmFour的資金幫助籌備拍攝,製片人艾德格德新組建的製作組也隨後加入。在此期間,導演塞勒斯沿著書中提及的路線,開始了對旅途城鎮的私人探訪,去感受50年前主角的旅行。結果他意外地發現,這裡的地形物貌,仍能重建作者當年的冒險和發現。

南美電影人支持:塞勒斯回憶他的第一印象是,1952年引起切·格瓦拉二人注意的建築和問題大部分保留至今,這讓他感覺原書如此接近現代,也許因為5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並未做大變動。《機車日誌》應該屬於阿根廷電影,所有與之相關的人都這么認為,這也是為了向電影的主要角色表達敬意。劇本完成後,製片方確定在阿根廷開拍,並獲得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電影人的協助

影片製作

《機車日誌》製作:像革命偶像一樣打造理想

要拿出誠意只選用當地演員:為了進一步表達影片的誠意,導演塞勒斯和工作小組決定從旅行的實際出發點開始拍攝。2001年11月,劇組開始第一次對阿根廷外景的全面勘查,次年1月直到5月按照原著的路線走訪了不同的國家。同樣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表現不同的文化,他們也決定啟用各地區的當地演員。按照這個意圖,影片開始在整個拉丁美洲挑選演員,其中自然包括來自阿根廷、智利和秘魯的演員。

男一號炙手可熱:在主角切·格瓦拉的人選上,導演塞勒斯的決定幾乎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他們決定啟用墨西哥當代最優秀的男演員蓋爾·加西亞·伯納爾(代表作《愛情是狗娘》、《衰仔失樂園》、《不良教育》),當時的伯納爾正處於上升期,便馬上接受了邀請。伯納爾出生時正處於切·格瓦拉這個拉丁美洲英雄形象深入民心的時候,他的生活自然受到強烈的影響,他認為《機車日誌》必然會加強人們對信仰的追求。

男二號演技不錯就是肥了點:選角導演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找到正崛起的羅德里格·戴拉·塞納,擔當老友艾伯托·格蘭度角色的演員。這個年輕的演員曾在劇院受訓,現頻繁出現在阿根廷的各個媒體上,本片正好讓他走上了國際舞台。儘管塞勒斯覺得羅德里格的體形對於當時的艾伯托來說大了點,但他那種像義大利偉大演員維多里奧·加斯曼的傳統表演,混合了幽默和戲劇性的方式總會給人帶來驚喜,巧合的是他還是切·格瓦拉的遠房親戚(看看他們的姓)。

主演們必須接受書本再教育:兩位男主演很快開始準備他們的角色,他們閱讀了各自角色相關的原始資料和傳記,也觀看了塞勒斯和吉亞尼·米納對艾伯托·格蘭度的採訪。伯納爾甚至還翻看了切·格瓦拉那段生活期間讀過的書,其中包括《法國存在主義》和《拉丁美洲社會理論》。而羅德里格也得以看到格蘭度未經編輯的日記手稿,並減肥15磅來更好地表現主人公。塞勒斯還帶著兩人拜訪了格蘭度本人和切·格瓦拉的家庭,格蘭度本人也曾親臨片場觀看指導。

練車、球、舞、身體和語言:伯納爾和羅德里格還接受了長達14周的密集訓練。在這期間,他們學習如何駕駛諾頓500機車,以及增強他們的足球技能。羅德里格還要學習曼波舞和探戈,掌握哥多華口音。伯納爾則要學習阿根廷-西班牙口音,進行日常身體鍛鍊達到切·格瓦拉的健壯體形,這種鍛鍊給他在拍攝橫渡亞馬遜河時提供了很大幫助。片方還組織劇組加入研究班並舉行講座,進一步了解拍攝的題材,內容包括阿根廷電影歷史、印加帝國、50年代流行音樂和50年代的阿根廷、智利、秘魯。

在30多個外景地直接講故事:演員訓練和準備期間,塞勒斯和工作小組便從切·格瓦拉旅行中拍攝的照片等尋找靈感,美指設計出符合時代又突出演員的場景,他們採用直接的方式拍攝故事,在攝影上也務求自然的節奏。最主要的攝影在2004年9月中旬開始,並持續了84天。電影涉及30多個外景地,其中主要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巴里洛切、智利的特木科、阿塔加馬沙漠和法爾巴拉索、秘魯的伊基多斯和馬丘比丘。

原聲音樂

精彩影評

向英雄致敬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發現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現實的空氣里憤怒而又頹廢。然後在漫長的成長歲月我的所有銳氣被蹉跎得消失跆盡,然後慢慢在低潮中苦悶掙扎。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渴望找到一個寄託,似乎所有的英雄偶象都顯得華而不實,我連崇拜都不再願意。你可知道失去理想就意味著你連白日夢都做不了,人仿佛變成了一個孤獨的遊魂,又或者是行屍走肉,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灰暗。我想這樣的生活往下走就是越來越嚴重的抑鬱症,某一天我會象海明威一樣給自己一槍,不過我連槍都沒有,只有別的方式可以選擇。

理想原來對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為了自己矇騙自己,能夠把自己騙倒那也是好的。我們需要尋找理想,需要尋找信仰,也許在以後的歲月中它們會土崩瓦解,我們仍然需要時時刻刻為自己打造一個烏托邦,這樣我們才有生活下去的意義。所以說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們為理想獻出了生命,他們仍然是幸福的。

這裡有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年輕人理想締造的故事,這個年輕人始終堅信自己的理想,他永遠都在為這個理想努力,直到他倒下去。象夸父一樣追逐自己的太陽,永不停歇,直到倒下他還可以幸福的離去,人們說他至少是值得驕傲的。

公路電影

事實上這並非是一部相關革命的電影,它的意義在於去除作為切格瓦拉身上的神話味道,《機車日記》歸根結底仍是一部公路電影。1952年1月出發,8個月間,行程2萬多公里,在一部Norton 500機車上顛簸。車子徹底報廢之後,徒步、乘船、搭便車,格瓦拉和他朋友的旅程很辛苦,很曲折但也不乏浪漫。還沒有成為“切”之前的格瓦拉帶著他的青春上路,只為探險尋未知,歷練生命。

南美的風光一幕幕在眼前掠過,不停地按著計畫趕路,時光變得模糊,只有年輕人的一路風塵。看著兩個青年輪流駕著一輛破車,不停地摔倒不停地爬起,在廣闊的草原公路上天地一線間賓士。從無垠草原到積雪山脈,還有雨季的亞馬遜河,手提攝像機紀錄著南美的風光,令我們感同身受的體會地球另一邊的景致。風土之外更有人情,熱情奔放的南美女人,是旅程中不能忽視的風情,還有那些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在馬丘比丘的驚訝。

一直前行,越多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狀態帶來越多的思索,主人公們開始思考,開始迷惑,內心在開始微妙的發生變化。公路電影總是會在不停前行中帶來思考和改變,而這樣的旅途也決定了主人公格瓦拉一生的漂泊,他的一生在那一刻已決定融入拉丁美洲,甚至融入到世界,不再停歇於某一地。

心路歷程

影片《機車日記》改編自格瓦拉年輕時代的遊歷日記,一切的拍攝都遵循著年輕時格瓦拉的公路歷程。從阿根廷到智利,又從智利到秘魯,一路下來按著當年的路線體驗並展示給觀眾。影片的風格有些介於劇情片與紀錄片之間,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實的,畢竟導演還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蘭納多,向他了解整個旅程的各個細節,並請他當作影片的顧問來發現問題,最大程度地的還原了當年格瓦拉同格蘭納多的那段經歷。

影片並不想給我們一個英雄形象,而我們也並不想了解那個神化了的格瓦拉,那個不會跳舞卻又輕狂的青年或許才是我們想知道的真實一面。家境優越的格瓦拉在告別父母踏上旅程的那一刻的心情是興奮雀躍的,這是所有年輕人的通病,對未知世界的渴望總是伴隨衝動。他們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趕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溫柔,影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普通的青年,沒有一點成為英雄的預兆。在隨後的旅程中格蘭納多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世俗的圓滑,而格瓦拉展現出的是青澀的梗直。有趣的是在旅程中發生的種種困難讓他們都在發生著變化,格瓦拉也開始說謊,原來這世界上的人們總是喜歡聽漂亮的假話多過真話。

兩個年輕人身上有一種品質叫做堅持,哪怕旅程多么艱巨,他們都沒有放棄,只不過當他們進入智利時是興奮,而進入秘魯時卻只是麻木,艱苦將少年的興奮與衝動蹉跎殆盡,改變則發生在不經意之間。

影片前後兩段所展現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澀少年在影片中段發生了改變,他的世界觀也因此轉變。當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視,以及一路看來的窮苦民眾,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盤剝,這一切世間的不公讓他的人生目標在變化。我想起了魯迅先生因為學醫時看到中國人被殺時的麻木,從此棄醫從文,用筆來拯救中國人的靈魂。而格瓦拉的轉變也是因為自己所見,他棄醫投身革命是因為他看到當醫生改變不了世間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過革命才能改變世界。正如他在馬丘比丘說的:“沒有槍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雛形。

在影片之中,格瓦拉在影片的後半段漸漸變得沉默,面部表情也越來越多的凝重,與前半部分中的青春狂放有了相當大的差別。這樣變化在格瓦拉身上體現得越來越明顯,當他來到麻瘋病人的治療中心後這樣的變化被定格放大。仿佛有一種革命者的信念被確立了起來,就如他在生日晚會上的陳詞,以及他遊河到麻瘋病人的居住地,都充分體現了他的那份決心和意志。整部影片完成了格瓦拉從普通人到革命者的心路變化,雖說這樣一個旅程並不漫長,但卻是影響格瓦拉未來人生的關鍵。

關於導演、演員及其他

從這部影片來看,沃爾特.塞勒斯顯然極善長於對人物細緻的描繪,他的作品都極有質感,那種畫面讓人一看就感受到極具特色的拉美風格。就象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中央車站》,那種帶著對低層平民的深切關懷的鏡頭語言,同樣在也《機車日記》中通過格瓦拉的眼睛傳遞出來。沒有將格瓦拉當作英雄塑造,卻又在普通人格瓦拉的身上營造出不平凡的氣質。他同樣平衡了格瓦拉與同行的朋友格蘭納多之間的戲份與主次,雖說格瓦拉是當然的主角,但並沒有只是圍繞著他一人而展開這段公路故事,格蘭納多同樣被作為這個故事重要的組成部分被重視著。塞勒斯在用影片展現一段真實的經歷,同樣不曾忘記這是兩個人的公路之旅,也在告訴每一位觀眾這是兩個人的青春故事。

我覺得塞勒斯在影片中對於格瓦拉人格的展現是最具特色的,他帶給我們一個性格極其鮮明的格瓦拉。我們看到了一個青年的勇氣與誠實,當他直言批評給他們莫大幫助的教授文筆糟糕時。我們看到一個充滿毅力的青年,當他游過寬廣的河流到達彼岸時。我們領略到青年發自內心的平等意識,當他拒絕帶手套和麻瘋病人握手的那一刻以及當他同原住民親切交淡的那一刻。

當導演塞勒斯對影片中的格瓦拉精心雕琢,而需要一個人來把這一切完全表達出來。蓋爾.加西亞是我認識的第一位的拉丁男星,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最出色的,但他是所有導演首選的拉丁男星。他實際上在2002年曾經演過格瓦拉,只不過那片子並不出名。對於格瓦拉這個人物而言,加西亞略顯年輕,但是對於《機車日記》中尚未成為切的格瓦拉,加西亞是較為勝任的。他成功的在影片前後兩個階段把握住格瓦拉的不同氣質,前半段的純真在後半段轉變成了憂鬱,他將氣質的轉化成功演繹。我看過他的大部分電影,從《你媽媽也是》脫穎而出,而後又在《愛情是狗娘養》、《不良教育》等眾多作品中獲得成功,幾乎每一次每一個角色都不曾令人失望。蓋爾.加西亞不是帥哥,但他的前途幾乎可以說是無比遠大。當我們將更多目光投向已成為明星的加西亞身上時,我們仍不能忽略那位風流的格蘭納多,雖然沒有過分響亮的名氣,但是羅德里格.德拉.塞納的表演同樣非常出色,他的幽默式的表演讓人們眼前一亮,如果沒有他的存在故事可能會稍顯沉悶。

眾多的元素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成功,導演、演員,還有攝影,影片真實地再現了一個讓信服的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讚譽中的英雄,電影將英雄的外衣脫去後抽離出他真實的人性。作為第三方拍攝的電影,我想他們的視角更顯客觀。這個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滿了浪費主義和忠實信仰,事實上他身上的光彩已不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共產主主,而更廣泛的表現在他自身的胸懷和人格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