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武器]

機槍[武器]
機槍[武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機槍(英文:Machine gun)又稱機關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彈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彈雨殺傷對方有生力量(步兵、騎兵)、無裝甲車輛或輕裝甲車輛以及飛機、船艇等技術兵器。

中國標準:線膛身管武器其身管內徑在20毫米及以上的為炮,身管內徑在20毫米以下(不含20毫米)的是 槍。

按照自動原理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加特林為代表的外部能源機槍,一類是以馬克沁、白朗寧為代表的,以槍彈火藥燃氣為動力的機槍,後者又可以劃分為管退式、導氣式、自由槍機式、混合式等多種。

基本信息

研發歷史

加特林手搖式機槍 加特林手搖式機槍

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加特林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挺機槍,該槍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美國的加特林機槍則是大規模用於實戰的機槍。

世界上第一種不藉助外力,靠子彈的發射藥做動力完成自動動作的機槍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於1883年研發。

1882年,赴英國考察時,馬克沁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步槍射擊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這現象表示了槍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這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認為可以加以利用。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子彈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后座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此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后座自動射擊原理。為了給連續射擊的機槍持續供彈,他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同年取得套用此原理的機槍專利。

1902型麥德森機槍 1902型麥德森機槍

最早的機槍都很笨重,僅適用於陣地戰和防禦作戰,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很不方便。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

丹麥炮兵上尉烏·歐·赫·麥德森,在馬克沁發明重機槍後不久,即開始研製輕機槍。在19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製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的機槍,定名為麥德森輕機槍。該機槍裝有兩腳架,可抵肩射擊,全重不到10公斤。麥德森機槍性能十分可靠,口徑和結構多變可適應不同用戶要求,因此是當時軍火市場上的熱門貨。

義大利佩利諾1908機槍 義大利佩利諾1908機槍

在1901年,義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諾也曾研製出一種性能非常出色的輕機槍,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義大利當局決定對其嚴加保密,為了不走漏風聲,竟下令不準生產佩利諾機槍,卻從國外訂購大批性能劣於佩利諾機槍的重機槍裝備義大利軍隊。直到1916年,義大利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吃到了缺少輕機槍的苦頭之後,才匆忙將佩利諾機槍投入生產裝備軍隊。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這次大戰中,水冷式重機槍顯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凡爾塞和約中,明文規定禁止德國對任何水冷式重機槍的研製。希特勒建立德國納粹政權的初期,既要重整軍備,發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強的制裁。所以德國在發展輕機槍的幌子下,研製了一種新型的機槍。這種槍改水冷為空氣冷卻,槍管裝卸非常簡便,用更換槍管的辦法解決因連續射擊而發生的槍管過熱問題,供彈方式既可用彈鏈,又可用彈鼓,既可配兩腳架,又可裝三腳架。這種MG─34式機槍裝在兩腳架上,配上彈鼓,就是輕機槍(重12公斤);裝在三腳架上,配上彈鏈,就是重機槍;若在高射槍架上,又可作高射機槍用。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它後來改進發展為MG─42通用機槍,並還能安裝在坦克和裝甲車上。MG34的發展型MG42,生產於1942年,與MG34相比,MG42造價低廉,火力兇猛,最高射速超過每分鐘一千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生產100萬支。火力兇猛的MG42通用機槍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號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機槍。

結構性能

守瓦茲洛色重機槍(奧地利) 守瓦茲洛色重機槍(奧地利)

機槍由槍身、槍架或槍座組成。

以槍彈火藥燃氣為動力的機槍自動方式多為導氣式,少數為槍管短後坐式或槍機後坐式。槍管壁較厚,熱容量大,有的槍管過熱時還能迅速更換,適於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閉鎖機構一般強度較高,能承受連續射擊時的猛烈撞擊和振動。供彈方式以彈鏈供彈為多,也有採用彈匣或彈鼓供彈的。發射機構一般採用連髮結構。

坦克機槍、艦船機槍和航空機槍多採用電控發射的外部能源自動結構的機槍。

為了射擊活動目標或進行風偏修正,多數機槍還有橫表尺。高射機槍裝有簡易機械瞄準裝置或自動向量瞄準具。槍架用於支持槍身,並賦予槍身一定的射角和射向。槍架上有高低機和方向機,有的還裝有精瞄機,並有高低、方向射角限制器,可實施固定射、間隙射、超越射、縱深或方向散布射。重機槍和高射機槍採用三腳架或輪式槍架,三腳架較輕,適於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槍射擊;輪式槍架適於在平坦地形上機動作戰。車載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一般安裝在槍座上。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採用提高射速或多槍聯裝的方法。用多管轉膛原理的航空機槍,射速可達6000發/分以上;高射機槍和艦用機槍通常採用雙槍或者四槍聯裝。

機槍 機槍

馬克沁機槍口徑為11.43毫米,槍身重27.2公斤,理論射速為每分鐘600發,可以單發和連發。但缺點是結構複雜,槍體笨重,帆布彈帶可靠性差,而槍管會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需用水冷卻。

馬克沁曾經到各國推銷他的發明,1887年4月赴俄國表演機槍,不但沒有收到任何訂單,反而備受嘲諷,當時一位很有影響的俄國武器專家認為:一發子彈就足以殺傷一人,當他斃命之前,沒有必要繼續連發子彈,而且以槍管可以冷卻,水卻不能隨身攜帶來否定機槍的實用性。美國人也認為一批訓練有素的神槍手比以機槍亂射一通來得有效。馬克沁的發明是對彈藥的極大浪費。直到1887年,英國才試買3挺馬克沁機槍。而馬克沁一面改進其機槍,一方面繼續周遊列國推銷其新式殺人武器。

工作原理

德國MG18德萊賽重機槍 德國MG18德萊賽重機槍

歷史學家認為,機槍是過去一百年間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後的戰爭大多殘酷無情,除了其他各種因素,機槍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有了這種機器,每名士兵每分鐘可以射出幾百發彈頭,短短几個回合就能消滅一個排。為了抵擋這種彈幕射擊,軍隊甚至不得不研製出坦克之類的重型作戰裝備。僅這一種武器就對人類發動戰爭的方式造成了深遠影響。

相對於它們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機槍的簡單構造著實有些令人驚訝。它們製作精密,工作原理卻非常簡單。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機槍用於飛速噴射彈頭的標準裝置。

槍管

大體了解一些火器知識,有助於理解機槍的工作原理。幾乎所有槍都基於同一個簡單理念而產生:利用發射藥迅速燃燒產生的大量燃氣的高壓壓力將子彈加速並射出槍筒。這也是彈道學知識,大炮就是對這一原理最早、最簡單的套用。

大炮其實就是一根金屬管,一端封閉、一端開放。封閉端有一個小的引線孔。裝填大炮時,要先倒入火藥(木炭、硫黃和硝酸鉀的混合物),然後再放炮彈。火藥和炮彈置於炮尾,即炮膛後部,而炮膛就是大炮里的開放空間。準備讓炮射擊時,要將引線(一段可燃物)穿過引線孔,並向下延伸至火藥。點燃引線即可讓大炮發射。火焰沿引線燃燒,最終點燃火藥。

雷管槍(左)和燧發槍(右) 雷管槍(左)和燧發槍(右)

火藥點燃後迅速燃燒,產生大量高壓氣體。熱氣對炮彈靠近火藥的一端會施加極大的壓力,該壓力遠遠超過了空氣對另一側所施加的壓力,形成壓力差。正是這種壓力差將炮彈加速並推推出炮膛。最初的手持手槍其實就是迷你炮——裝火藥、放鋼珠並點燃引線。但這種技術最終被觸發激活式武器取代,如燧發槍的火石和火帽槍的擊發火帽。

燧發槍通過製造小火花來點燃火藥,而擊刺火冒則使用爆炸化合物雷酸汞,用力一擊就能點燃。裝填擊刺火冒槍時,要先把火藥倒進後膛,將射彈塞到火藥面上,然後再把雷酸汞火冒放到一個小火門上。要射擊時,就把擊鐵全力後扳,然後扣動扳機。扳機鬆開擊鐵,擊鐵前擺撞擊擊刺火冒。擊刺火冒點燃,射出的小火花順著管道抵達火藥。火藥燃燒,將射彈加速並推出槍管。

子彈

機槍彈 機槍彈

彈道學知識在這其中也有套用,即子彈。火器史上的另一大創新就是子彈。簡單地說,子彈就是射彈(彈頭)、推進物(如火藥)和底火(火冒)的結合體,並且靠金屬外殼-藥筒連成一體。

毫無疑問,子彈的產生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事實上,子彈構成了大多數現代火器的基礎。在下一節,我們將介紹這些武器的工作原理。

槍閂的向後運動還會激發拋殼系統。而拋殼器的作用就是移除退殼器中的廢彈殼,並讓其從拋殼口脫落(後文將對此進行詳述)。

作戰套用

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

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挺機槍,19世紀60年代初,加特林機槍發明後經相應改進。1865年以後,加特林機槍由4管改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1866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和邊防部隊。 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後,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史料稱,俄土戰爭中曾有8個連的俄軍使用加特林機槍,每連50挺。1879年的祖魯戰爭,英國軍隊藉助加特林機槍,占據戰場上的主動權。另一支英國海軍部隊開始在其船隻上安裝加特林機槍。 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發明了操作更為方便的馬克沁機槍。英文版《武器裝備百科全書》道:“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887年,英國政府訂購了3挺馬克沁機槍進行了試驗。隨後,英國將其改進後的機槍稱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1891年正式裝備英國部隊。 1887年冬,俄國、日本先後訂購併裝備軍隊。馬克沁機槍成為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基本武器,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仍配備不少。 1912年,由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國組成的巴爾幹聯盟軍隊,一律裝備馬克沁機槍。1916年,美國陸軍再次試驗馬克沁機槍,一次訂購馬克沁機槍4600挺。 1893年,羅得西亞警察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擊斃其中的3000餘人。 1898年,蘇丹名城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被英侵略軍屠殺,估計其中的四分之三死在馬克沁機槍陣地前。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日軍則使用哈其開斯機槍。前者的威力和可靠性優於後者。特別是在鴨綠江附近的一戰,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輪架馬克沁機槍射擊,在戰場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16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在法國索姆地區40公里正面上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遭遇裝備有馬克沁機槍的德軍埋伏,一天內英法聯軍死傷5.7萬餘人。 除馬克沁機槍外,另一種著名的機槍是丹麥騎兵1902年使用的輕型機槍,叫作“麥德森”,曾被全世界34個國家使用過,這種機槍的最大特點是槍管短,後坐輕。 機槍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顯現出來的。當時戰場上幾乎80%~90%的傷亡都是由機槍造成的。那時,美國的馬克沁、白朗寧機槍,英國的維克斯、路易士機槍,法國的哈其開斯機槍等,都曾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套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當德國國王的面表演其改進的MG08馬克沁機槍,德國國王對機槍非常讚賞,馬克沁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訂單。之後德國成了一戰前軍隊裝備馬克沁機槍最多的國家,據說有12500挺,每團裝備了100挺。

德軍大量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後,一戰爆發了,在索姆河戰役中,當英法聯軍沖向德軍陣地時,被德軍數百挺的機槍掃射,英軍一天中傷亡了近6萬人。舉世震驚,當時世人認為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災難,人類竟然可以這樣高效率,大規模的屠殺生命。

此役之後,馬克沁機槍被各國所重視,西方列強的軍隊都紛紛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及其衍生型。自此機槍就大量進入了人類的戰場,直到現在。

發展趨勢

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在演練中用M240G 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在演練中用M240G
現代各種機槍 現代各種機槍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要求提高機槍的機動性和殺傷、侵徹能力。有些班用輕機槍已減小口徑,並與突擊步槍組成小口徑班用槍族,如蘇聯的5.45毫米АΚ74自動槍和РПΚ74輕機槍槍族。重機槍在一些國家的機械化部隊中已讓位於車載機槍,在普通步兵分隊中則趨於為通用機槍所取代。大口徑機槍的重量已大幅度下降,為了提高穿甲性能,配用了次口徑高速脫殼穿甲彈等新的彈種。機槍還正在研究配用無殼彈以增加攜彈量,提高持續作戰的能力。普通光學、雷射和光電夜視瞄準裝置正在不斷改進,將進一步提高機槍的精度和全天候作戰能力。

分類

輕機槍

L86A1輕機槍 L86A1輕機槍

輕機槍主要目的是為步兵單位提供500米內的火力支援,裝有兩腳架,並可由單兵攜帶作戰。一個步兵班中一般配備一至兩挺。供彈方式有彈匣、彈鼓或彈鏈,彈藥一般與步兵班中的步槍共通。亦有些國家採用重槍管的自動步槍作為輕機槍,例如英國的L86A1輕機槍,因其重量較輕,可採用臥射、跪射、立射或挾槍掃射的射擊方式。

通用機槍

MG42通用機槍 MG42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由納粹德國發明,兼備輕機槍的便攜性與中型機槍的持續火力。由於採用彈鏈供彈(部分型號可彈鏈/彈匣兩用),連續射擊能力比早期輕機槍為高;部分型號可以迅速更換槍管,以保持連續射擊能力。

一般裝備到連一級以作為步兵連的火力支援。多數以兩人制組成機槍小組,可以提供1200米內的火力支援,亦可以作為坦克、裝甲車、步兵戰車、直升機、小型船艇的輔助武器。

重機槍

現代重機槍裝有重型固定腳架,現代口徑一般達到12.7毫米,部分型號為14.5毫米,又稱大口徑機槍。重機槍一般裝備到營一級,主要射擊2000米以內的火力點、薄裝甲防護的目標和車輛。可以分解搬運。一般為2人制或3人制組成機槍小組。改裝高射專用腳架後可以射擊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稱為防空機槍。部分型號為了達到提高連續射擊能力,可以改裝為2聯裝、4聯裝等形式。

著名機槍

美國加特林M134速射機槍

加特林M134速射機槍 加特林M134速射機槍

美國陸軍型號稱為M134型加特林(Gatling)速射機槍,7.62毫米彈藥速射機槍(minigun)用途廣泛,美國空軍型號稱為GAU-2 B/A型,美國海軍型號稱為GAU-17/A型。這種速射機槍最高射速高達6,000發/每分鐘,被稱為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機槍,人稱"火神炮"。

該機槍於60年代初,原通用電氣公司(現為洛克希德·馬丁軍械繫統公司)在機載M61Al“火神”6管速射機炮上發展而成,系列口徑從5.56毫米 (0.223英寸)一直到25毫米(1.0英寸)。一百米內的任何東西都會被打穿。最初美國空軍在此基礎上重新設計發展出7.62毫米口徑6管GAU-2型航空機槍,採用電力驅動,由一名乘員操作,用於美國空軍的輕型飛機和直升飛機上,極高的射速威力驚人,並曾在越南戰爭期間廣泛使用。

捷克ZB26機槍

捷克ZB26機槍 捷克ZB26機槍

打進是眼飛出是洞1938年,中國山西的一個無名高地下,日軍正向中國軍隊的陣地方向推進。一名日軍軍官在一條泥路上正指指點點時,突遭一陣輕機槍點射。軍官身中數彈,躺在血泊中。1938年11月14日出版的美國《生活》雜誌刊出了這段故事和照片,而創造這一戰績的正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得力助手——ZB26機槍。該槍出自中歐工業強國捷克之手,是20世紀30年代最先進的輕武器,曾出口數十個國家。中國不但採購大量ZB26輕機槍,還千方百計予以仿造,稱之為“捷克”式機槍。抗戰期間,該槍是中國軍隊基層最重要的火力來源。因為中國軍隊極度缺乏火炮,實際上它在火力配置中扮演了炮的角色。該槍自重僅9公斤,可與中國軍隊制式步槍共用彈藥。這種機槍可點射也可掃射,面對多且站得分散的敵人非常有效。當時中國部隊的ZB26機槍組對日軍殺傷很大。據日本戰後文獻記載:“ZB26機槍發射的7.92毫米子彈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創傷是‘進口小,出口大’。”

美國M60通用機槍

M60 M60

1958年裝備美軍,並為西方各國廣泛使用,是20世紀50-60年代世界四大著名機槍之一,有多種改進型供坦克、直升機使用,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更換槍管,可做輕、重機槍使用。其突出特點是結構緊湊、火力較強、用途廣泛、射速較低、易於控制。

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全長:1100mm

重量:10.48kg

彈容:100,300發

三腳架重:6.8千克

彈頭初速:855米/秒

理論射速:550發/分

戰鬥射速:200發/分

中國54式高射機槍

中國54式高射機槍 中國54式高射機槍

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建立起門類齊全、技術過硬的軍工部門,並逐步掌握了高性能機槍的製造工藝,54式高射機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該槍外觀雖然粗糙,但非常結實耐用,能夠發射12.7毫米穿甲彈、燃燒彈以及閃光彈,對士兵具有嚴重殺傷力,也可有效摧毀履帶車輛、低空偵察機乃至內河渡船。越戰期間,54式高射機槍成為越南遊擊隊對付美軍直升機的絕密武器。游擊隊故意在伏擊地域四周搭設假的營地,引誘美軍直升機來襲,而在直升機必經之路上架設數挺54式高射機槍,組成交叉火力。當美軍直升機群來襲時,游擊隊以機槍的密集火力,專門掃射防護脆弱的直升機懸翼、座艙側面等部位,取得顯著戰果。美軍士兵驚恐地把54式高射機槍稱為“龍的詛咒”。

前蘇聯RPK輕機槍

RPK RPK

РПК是俄語“卡拉斯尼柯夫輕機槍”(РучнойПулемётКалашников)的縮寫,英文為RPK(Ruchnoi Pulemet Kalashnikova)。RPK是以AKM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輕機槍,在1959年被蘇軍採用。RPK在許多設計特徵不同於AKM:槍管延長並增大槍口初速;增大彈匣容量以延長持續火力;配備有摺疊的兩腳架以提高射擊精度;瞄準具增加了風偏調整;槍托與捷格加廖夫RPD機槍的槍托相同,並為空降部隊研製了摺疊式木製槍托的RPKS。

德國MG36輕機槍

MG36 MG36

MG36輕機槍與G36步槍一樣,使用5.56×45mm北約標準彈(5.56mm NATO,又稱為0.223英寸雷明頓槍彈)。MG36與G36的區別只有三點:加厚的重型槍管、C-MAG彈鼓和兩腳架,彈鼓和腳架在兩種槍上可以通用的。實際上,MG36並不是真正的輕機槍,只是作為可以提供持續火力支援一個補充裝備,所以MG36輕機槍在聯邦國防軍中並不替換現役的7.62mm NATO口徑的MG3通用機槍。

腳架的作用是增加連發時的穩定,而加厚的槍管一方面是為了在長時間的壓制射擊中槍管不會過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加槍管重量,減少射擊時的振動。因此在較遠射程上MG36也能提供較準確的壓制火力以支援步兵進攻。

美國M249輕機槍

M249輕機槍 M249輕機槍

M249衍生自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的FN米尼米機槍,是一種小口徑、高射速、輕巧的輕機槍。美軍在1980年代舉行的班用自動武器評選時,參選的FN Minimi命名為XM249,其後在1982年2月1日正式裝備並成為M249班用自動武器(M249 Squad Automatic Weapon),但因當時曾經出現過可靠性問題,實際上美軍在1980年代後期才作全面裝備。M249及FN Minimi多達三十多個國家採用。

M249 M249

60年代,隨著班用武器的小口徑化,美軍迫切需要一種小口徑班用機槍。作為火力支援武器,裝有兩腳架的重槍管M16在火力持續方面不令人滿意,M60通用機槍雖然能滿足這方面的要求,但作為班組武器,重量太大,而且需要兩人攜帶和操作。在1972年至1974年期間,班用自動武器(SAW)計畫提出從口徑選擇上來達到要求。其中一種最有名的試驗彈為6×45mm的XM732鋼殼彈。

1976年10月,由陸軍、海軍陸戰隊、空軍和海岸防衛隊組成的聯合小組Joint Servic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 (JSOR)正式開始了5.56mm班用自動武器計畫。JSOR所提出的指標為:可以單人攜帶,輕重量,火力能延伸至1000米外,對付各類人體護甲。

德國MG42通用機槍

MG42機槍 MG42機槍

MG42式7.92mm通用機槍(MG42 7.92mm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 生產單位:德國毛瑟公司(Mauser-Werke AG, DE) 現狀:裝備 用途:殺傷中、遠距離有生目標 綽號:撕布機;希特勒的電鋸。

無論在蘇聯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還是諾曼第低矮的灌木叢林;是北非炎熱的沙漠,還是柏林的碎石瓦礫堆,MG42都是德軍絕對的火力支柱,也是盟軍士兵的惡夢!美國兵稱MG42為“希特勒的電鋸”,也有人惡毒粗鄙地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鏈”(Hitler's zipper,意指希特勒在拉拉鏈掏生殖器卻掏不著……);連德國兵也稱它為“希特勒的鋸子”("Hitlersäge")或“骨鋸”(Bonesaw);蘇聯兵比較樸實,算是文雅地稱MG42為“亞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英國兵就以MG42材料的製造產地“史潘朵”為名稱之。

中國機槍發展

使用外國機槍

中國在19世紀晚期開始使用機槍。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之後,中國清政府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出訪英國,在倫敦觀看了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併購置了幾挺樣品回來進行仿製。

除了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外,還有德國MG08重機槍,以及法國生產的機槍。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開始,到清政府垮台以及民國時期,中國仿製了多種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國民黨軍隊還仿製過美國的重機槍以及德國的MG15重機槍。其中尤以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定型的二四式重機槍最為有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武裝還繳獲過很多日本的92式重機槍。

中國最早使用的輕機槍是丹麥產麥得森輕機槍,抗日戰爭中又繳獲大批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機槍”)。而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應是當時捷克生的ZB-26輕機槍,及英國根據ZB-26改進生產的布倫機槍。

仿製外國機槍

1953年,中國開始仿製蘇式德普式機槍,產出53式輕機槍與此同時還仿造蘇式SG-43重機槍生產了53式重機槍,並逐步成批裝備部隊。1954年為增強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生產了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1956年,參照蘇聯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生產出56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該槍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槍重7.4公斤,戰鬥射速150發/分。

1958年定型生產了58式機槍。

1963年,對56式輕機槍進行了改進,生產定型56-1式輕機槍。

自主研製

67-2式機槍 67-2式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十幾年的機槍仿製時期。1967年,北京工業學院、人民解放軍軍械研究所與有關軍工廠於聯合研製成功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命名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它是中國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軍隊的第一種機槍。在該槍基礎上,又推出性能更優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機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自主研發的機槍有: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81式7.62毫米輕機槍、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95式5.8毫米輕機槍等。

81式7.62毫米輕機槍

81式機槍 81式機槍

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81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中有65個零件通用。1981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是中國的主力輕機槍。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槍機迴轉式;採用擊錘迴轉式擊發機,可以半自動單發和連發射擊;採用75發彈鼓供彈,其供彈具能夠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高射機槍,1985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是在77式高射機槍的基礎上簡化機構,進一步減少質量而成的,兩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變。

95式5.8毫米輕機槍

95式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95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已陸續裝備部隊。槍族內自動機組件完全通用,步槍與輕機槍之間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該槍採用無托式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機頭迴轉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供彈具有30發塑膠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機械瞄準裝置照門為覘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

QJB95輕機槍 QJB95輕機槍

QJY88式5.8mm通用機槍

QJY88式5.8mm通用機槍 QJY88式5.8mm通用機槍

QJY88式5.8mm通用機槍是中國5.8mm口徑槍械繫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步兵威力的一種武器。1989年7月開始研製,經過方案論證、工程研製,通過了工廠鑑定試驗、國家靶場設計定型試驗以及熱區、風沙地區和寒區部隊試驗,於1999年7月批准設計定型。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77式高射機槍 77式高射機槍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射機槍,1977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閉鎖片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採用卡將機身與槍架連線;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平射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高射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縮影環形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

QJZ89式12.7mm重機槍

89式12.7mm重機槍是解放軍現役步兵分隊遠層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該槍以26.2千克的全重,成為世界上最輕的現役12.7mm重機槍。這樣輕的重機槍裝備部隊有效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該槍不足之處在於射擊精度在長期使用後會出現下降。

高射狀態下的89式重機槍 高射狀態下的89式重機槍

89式重機槍首次採用槍管短後坐-導氣式混合式自動原理;機頭迴轉閉鎖機構,供彈系統採用環型槓桿傳動機構;槍架採用球形鉸鏈結構;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供彈機構與槍架均為首創供彈系統採用環形槓桿作為傳動機構,結構簡單、新穎,工作平穩、隱蔽,使用方便,排除故障容易。槍架採用球形鉸座結構,搖架和托架為一體化設計,高低機和方向機可以同時緊定,結構簡單,體積小,操作方便。由於其重量輕、便於機動,因此可以裝備到營、連級,增強這些部隊的壓制火力。

口 徑:12.7毫米

全 長:1640毫米

槍管長:1003毫米

全 重:26.5千克

槍身重:17.5千克

槍架重:8.5千克

初 速:825米/秒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有效射程:1500米

彈箱容量:50發

槍彈:54式12.7毫米槍彈 、84式脫殼穿甲彈、 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 、89式穿甲爆炸燃燒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