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手冊:潤滑與密封

機械設計手冊:潤滑與密封

《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單行本):潤滑與密封》主要內容簡介:《機械設計手冊》第五版單行本共16分冊,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各分冊分別為:《常用設計資料》、《機械製圖·精度設計》、《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連線與緊固》、《軸及其連線》、《軸承》、《起重運輸件·五金件》、《潤滑與密封》、《彈簧》、《機械傳動》、《減(變)速器·電機與電器》、《機械振動·機架設計》、《液壓傳動》、《液壓控制》、《氣壓傳動》。 《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單行本):潤滑與密封》為《潤滑與密封》。其中第1章潤滑方法及潤滑裝置,主要介紹常用潤滑系統(稀油集中潤滑系統、乾油集中潤滑系統、油霧潤滑、油氣潤滑等)及裝置設計;第2章為潤滑劑,主要介紹常用潤滑油、潤滑脂、固體潤滑劑牌號、性能及套用;第3章為密封,主要介紹各種動、靜密封(墊片密封、填料密封、油封密封、漲圈密封、迷宮密封、機械密封、螺旋密封等)的結構型式、特點、設計計算、套用等;第4章為密封件,主要介紹常用密封標準件的結構型式、尺寸等,以供選用。

內容簡介

《機械設計手冊:潤滑與密封(第5版)(單行本)》編輯推薦:權威實用,內容齊全,簡明便查。

圖書目錄

第10篇 潤滑與密封
第1章 潤滑方法及潤滑裝置10-3
1 潤滑方法及潤滑裝置的分類、潤滑原理與套用10-3
2 一般潤滑件10-5
2.1 油杯10-5
2.2 油環10-7
2.3 油槍10-7
2.4 油標10-8
3 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和圖形符號10-10
4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10-13
4.1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設計的任務和步驟10-13
4.1.1 設計任務10-13
4.1.2 設計步驟10-13
4.2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0-17
4.2.1 潤滑油泵及潤滑油泵裝置10-17
4.2.2 稀油潤滑裝置10-28
4.2.3 輔助裝置及元件10-51
4.2.4 潤滑油箱10-68
5 乾油集中潤滑系統10-72
5.1 乾油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及組成10-72
5.2 乾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計算10-76
5.2.1 潤滑脂消耗量的計算10-76
5.2.2 潤滑脂泵的選擇計算10-76
5.2.3 系統工作壓力的確定10-77
5.2.4 滾動軸承潤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0-78
5.3 乾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0-80
5.3.1 潤滑脂泵及裝置10-80
5.3.2 分配器與噴射閥10-92
5.3.3 其他輔助裝置及元件10-103
5.4 乾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管路附屬檔案10-110
5.4.1 配管材料10-110
5.4.2 管路附屬檔案10-110
6 油霧潤滑10-121
6.1 油霧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0-121
6.1.1 工作原理10-121
6.1.2 油霧潤滑系統和裝置10-121
6.2 油霧潤滑系統的設計和計算10-122
6.2.1 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霧量10-122
6.2.2 凝縮嘴尺寸的選擇10-124
6.2.3 管道尺寸的選擇10-124
6.2.4 空氣和油的消耗量10-125
6.2.5 發生器的選擇10-125
6.2.6 潤滑油的選擇10-125
6.2.7 凝縮嘴的布置方法10-126
7 油氣潤滑10-128
7.1 油氣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0-128
7.1.1 油氣潤滑裝置(摘自JB/ZQ4711-2006)10-129
7.1.2 油氣潤滑裝置(摘自JB/ZQ4738-2006)10-131
7.2 油氣混合器及油氣分配器10-133
7.2.1 QHQ型油氣混合器(摘自JB/ZQ4707-2006)10-133
7.2.2 AHQ型雙線油氣混合器10-134
7.2.3 MHQ型單線油氣混合器10-134
7.2.4 AJS型、JS型油氣分配器(摘自JB/ZQ4749-2006)10-135
7.3 專用油氣潤滑裝置10-136
7.3.1 油氣噴射潤滑裝置(摘自JB/ZQ4732-2006)10-136
7.3.2 鏈條噴射潤滑裝置10-137
7.3.3 行車軌道潤滑裝置(摘自JB/ZQ4736-2006)10-138
第2章 潤滑劑10-139
1 潤滑劑選用的一般原則10-139
1.1 潤滑劑的基本類型10-139
1.2 潤滑劑選用的一般原則10-139
2 常用潤滑油10-141
2.1 潤滑油的主要質量指標10-141
2.1.1 黏度10-141
2.1.2 潤滑油的其他質量指標10-150
2.2 常用潤滑油的牌號、性能及套用10-153
2.2.1 潤滑油的分類10-153
2.2.2 常用潤滑油的牌號、性能及套用10-154
3 常用潤滑脂10-164
3.1 潤滑脂的組成及主要質量指標10-164
3.1.1 潤滑脂的組成10-164
3.1.2 潤滑脂的主要質量指標10-164
3.2 潤滑脂的分類10-165
3.3 常用潤滑脂的性質與用途10-166
4 潤滑劑添加劑10-170
5 合成潤滑劑10-172
5.1 合成潤滑劑的分類10-173
5.2 合成潤滑劑的套用10-173
6 固體潤滑劑10-175
6.1 固體潤滑劑的作用和特點10-175
6.2 固體潤滑劑的分類10-175
6.3 常用固體潤滑劑的使用方法和特性10-176
6.3.1 固體潤滑劑的使用方法10-176
6.3.2 粉狀固體潤滑劑特性10-176
6.3.3 膏狀固體潤滑劑特性10-177
7 潤滑油的換油指標、代用和摻配方法10-179
7.1 常用潤滑油的換油指標10-179
7.2 潤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則10-179
7.3 潤滑油的摻配方法10-179
8 國內外液壓工作介質和潤滑油、脂的牌號對照10-182
8.1 國內外液壓工作介質產品對照10-182
8.2 國內外潤滑油、脂品種對照10-191
第3章 密封10-218
1 靜密封的分類、特點及套用10-218
2 動密封的分類、特點及套用10-220
3 墊片密封10-224
3.1 常用墊片類型與套用10-224
3.2 管道法蘭墊片選擇10-226
4 填料密封10-227
4.1 毛氈密封10-227
4.2 軟填料動密封10-228
4.3 軟填料密封計算10-232
4.4 碳鋼填料箱(摘自HG21537.7 -1992)、不鏽鋼填料箱(摘自HG21537.8 -1992)10-234
5 油封密封10-235
5.1 結構型式及特點10-235
5.2 油封密封的設計10-236
5.3 油封摩擦功率的計算10-240
6 漲圈密封10-241
7 迷宮密封10-242
8 機械密封10-243
8.1 接觸式機械密封工作原理10-243
8.2 常用機械密封分類及適用範圍10-244
8.3 機械密封的選用10-247
8.4 常用機械密封材料10-251
8.5 機械密封的計算10-256
8.6 機械密封結構設計10-260
8.7 波紋管式機械密封10-262
8.7.1 波紋管式機械密封型式10-262
8.7.2 波紋管式機械密封端面比壓計算10-263
8.8 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0-264
8.8.1 非接觸式機械密封與接觸式機械密封比較10-264
8.8.2 流體靜壓式機械密封10-265
8.8.3 流體動壓式機械密封10-266
8.8.4 乾氣密封10-268
8.9 釜用機械密封10-274
8.10 機械密封輔助系統10-277
8.10.1 泵用機械密封的冷卻方式和要求10-277
8.10.2 泵用機械密封沖洗系統10-279
8.10.3 釜用機械密封潤滑和冷卻系統10-288
8.11 雜質過濾和分離10-291
8.12 機械密封標準10-292
8.12.1 機械密封技術條件(摘自JB/T4127.1 -1999)10-292
8.12.2 機械密封用O形橡膠密封圈(摘自JB/T7757.2 -2006)10-293
8.12.3 泵用機械密封(摘自JB/T1472-1994)10-295
8.12.4 泵用焊接金屬波紋管機械密封(摘自JB/T8723-1998)10-300
8.12.5 耐酸泵用機械密封(摘自JB/T7372-1994)10-308
8.12.6 耐鹼泵用機械密封(摘自JB/T7371-1994)10-310
8.12.7 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摘自HG21571-1995)10-313
8.12.8 攪拌傳動裝置用機械密封的循環保護系統(摘自HG21572-1995)10-317
9 螺旋密封10-319
9.1 螺旋密封方式、特點及套用10-319
9.2 螺旋密封設計要點10-320
9.3 矩形螺紋的螺旋密封計算10-321
第4章 密封件10-326
1 油封皮圈、油封紙圈10-326
2 圓橡膠、圓橡膠管密封(摘自JB/ZQ4609-1997)10-326
3 氈圈油封10-327
4 Z形橡膠油封(摘自JB/ZQ4075-1997)10-328
5 O形橡膠密封圈10-330
5.1 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尺寸及公差(摘自GB/T3452.1 -2005)10-330
5.2 液壓、氣動用O形圈徑向密封溝槽尺寸(摘自GB/T3452.3 -2005)10-334
5.2.1 液壓活塞動密封溝槽尺寸10-334
5.2.2 氣動活塞動密封溝槽尺寸10-336
5.2.3 液壓、氣動活塞靜密封溝槽尺寸10-339
5.2.4 液壓活塞桿動密封溝槽尺寸10-345
5.2.5 氣動活塞桿動密封溝槽尺寸10-347
5.2.6 液壓、氣動活塞桿靜密封溝槽尺寸10-349
5.3 O形圈軸向密封溝槽尺寸(摘自GB/T3452.3 -2005)10-355
5.3.1 受內部壓力的軸向密封溝槽尺寸10-355
5.3.2 受外部壓力的軸向密封溝槽尺寸10-356
5.4 溝槽和配合偶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摘自GB/T3452.3 -2005)10-357
5.5 O形橡膠密封圈用擋圈10-358
6 旋轉軸唇形密封圈(摘自GB13871-1992)10-358
7 VD形橡膠密封圈(摘自JB/T6994-1993)10-360
8 單向密封橡膠密封圈(摘自GB/T10708.1 -2000)10-364
8.1 單向密封橡膠密封圈結構型式及使用條件10-364
8.2 活塞桿用短型(L1)密封溝槽及Y形圈尺寸10-364
8.3 活塞用短型(L1)密封溝槽及Y形圈尺寸10-365
8.4 活塞桿用中型(L2)密封溝槽及Y形圈、蕾形圈尺寸10-367
8.5 活塞用中型(L2)密封溝槽及Y形圈、蕾形圈尺寸10-370
8.6 活塞桿用長型(L3)密封溝槽及V形圈、壓環和塑膠支撐環的尺寸10-372
8.7 活塞用長型(L3)密封溝槽及V形圈、壓環和彈性密封圈尺寸10-373
9 YX形密封圈10-375
9.1 孔用YX形密封圈(摘自JB/ZQ4264-1997)10-375
9.2 軸用YX形密封圈(摘自JB/ZQ4265-1997)10-379
10 雙向密封橡膠密封圈(摘自GB/T10708.2 -2000)10-382
11 往復運動用橡膠防塵密封圈(摘自GB/T10708.3 -2000)10-385
11.1 A型防塵圈10-385
11.2 B型防塵圈10-386
11.3 C型防塵圈10-387
12 同軸密封件(摘自GB/T15242.1 -1994)10-388
12.1 活塞桿密封用階梯形同軸密封件10-388
12.2 活塞密封用方形同軸密封件10-390
13 車氏組合密封10-392
13.1 使用範圍10-392
13.2 密封材料10-393
13.3 直角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394
13.4 腳形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395
13.5 齒形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396
13.6 C形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397
13.7 J形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398
13.8 U形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399
13.9 雙三角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400
13.10 L形滑環式組合密封尺寸10-401
13.11 H形高速旋轉組合密封尺寸10-402
14 氣缸用密封圈(摘自JB/T6657-1993)10-403
14.1 氣缸活塞密封用QY型密封圈10-403
14.2 氣缸活塞桿密封用QY型密封圈10-404
14.3 氣缸活塞桿用J型防塵圈10-405
14.4 氣缸用QH型外露骨架橡膠緩衝密封圈10-406
15 密封圈材料10-407
15.1 O形密封圈材料(摘自HG/T2579-1994)10-407
15.2 真空用O形橡膠圈材料(摘自HG/T2333-1992)10-407
15.3 耐高溫潤滑油O形圈材料(摘自HG/T2021-1991)10-408
15.4 酸鹼用O形橡膠圈材料(摘自HG/T2181-1991)10-409
15.5 往復運動密封圈材料(摘自HG/T2810-1996)10-410
15.6 旋轉軸唇形密封圈橡膠材料(摘自HG/T2811-1996)10-410
16 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10-411
16.1 平面管法蘭(FF)用非金屬平墊片(摘自GB/T9126-2003)10-411
16.2 突面管法蘭(RF)用Ⅰ型非金屬平墊片(摘自GB/T9126-2003)10-413
16.3 突面管法蘭(RF)用Ⅱ型及凹凸面管法蘭(MF)和榫槽面管法蘭(JG)用非金屬平墊片(摘自GB/T9126-2003)10-414
16.4 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技術條件(摘自GB/T9129-2003)10-415
17 鋼製管法蘭用金屬環墊(摘自GB/T9128-2003)10-415
18 管法蘭用纏繞式墊片10-419
18.1 纏繞式墊片型式、代號及標記(摘自GB/T4622.1 -2003)10-419
18.2 管法蘭用纏繞式墊片尺寸(摘自GB/T4622.2 -2003)10-419
19 管法蘭用聚四氟乙烯包覆墊片(摘自GB/T13404-1992)10-426
20 管法蘭用金屬包覆墊片(摘自GB/T15601-1995)10-427
參考文獻10-430

序言

《機械設計手冊》自1969年第一版出版發行以來,已經修訂至第五版,累計銷售量超過120萬套,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內影響力最強、銷售量最大的機械設計工具書。作為國家級的重點科技圖書,《機械設計手冊》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83年獲化工部優秀科技圖書獎,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9年獲全國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3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2002年,連續被評為全國優秀暢銷書。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實用性、可靠性和創新性的最佳結合,協助廣大機械設計人員開發出更好更新的產品,適應市場和生產需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這是《機械設計手冊》一貫堅持、不懈努力的最高宗旨。
《機械設計手冊》第四版出版發行至今已有6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多次邀請了機械方面的專家、學者座談,傾聽他們對第五版修訂的建議,並深入設計院所、工廠和礦山的第一線,向廣大設計工作者了解《手冊》的套用情況和意見,及時發現、收集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新經驗和新問題,多方位、多渠道跟蹤、收集國內外湧現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改進和豐富《手冊》的內容,使《手冊》更具鮮活力,以最大限度地快速提高廣大機械設計人員自主創新的能力,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