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計算機

機械計算機

機械計算機(英語:mechanical computer)由槓桿、齒輪等機械部件而非電子部件構成。最常見的例子是加法器和機械計數器,它們使用齒輪的轉動來增加顯示的輸出。更複雜的例子可以進行乘法和除法。1960年代曾出售一個計算平方根的模型。

基本信息

簡介

機械計算機(英語: mechanical computer)由槓桿、齒輪等機械部件而非電子部件構成。最常見的例子是加法器和機械計數器,它們使用齒輪的轉動來增加顯示的輸出。更複雜的例子可以進行乘法和除法。1960年代曾出售一個計算平方根的模型。

機械計算機可以是使用平滑機構(如弧形板或計算尺)進行計算的analog,或者使用齒輪的數字計算機。

機械計算機在二戰期間達到頂峰,它們構成了複雜投彈瞄準器的基礎,包括Norden以及類似的船舶計算設備,諸如美國的Torpedo Data Computer和英國的海軍部消防隊。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太空飛行器的機械飛行儀表提供的計算輸出為表面位移的指示,而不是數字形式。從尤里·加加林的第一次載人航天到2002年,每個載人的蘇聯/俄羅斯太空飛行器Vostok、Voskhod和聯盟號宇宙飛船都配有Globus儀器,通過移動微型地球儀顯示太空飛行器在地球上方的位移,加之緯度和經度指標。

機械計算機繼續在1960年代使用,但很快被1960年代中期出現的使用陰極射線管輸出的電子計算器取代。1970年代,隨著低廉的手持式電子計算器推出,這一進化達到頂峰。機械計算機在1970年代逐漸消失,到1980年代絕跡。

發展歷程

在西歐,由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期被神權壓抑的創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 。而在這些思想創意的火花中 ,製造一台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則是最耀眼、最奪目的一朵。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夢想而不懈努力著。但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多數試驗性的創造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運: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後人在享用這些甜美成果的時候,往往能夠從中品味出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滋味……

1614 年:蘇格蘭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 ,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進行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製作了一個能進行6 位數以內加減法運算,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該裝置通過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發明計算尺。

1668 年:英國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製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 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運算,最終答案長度可達16位的計算工具。

1822 年:英國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其設計理論非常超前,類似於百年後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式和數據的設計被後人所採用。

1834 年:Babbage 構想製造一台通用分析機,在唯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存儲程式和數據 。Babbage在以後的時間裡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並於1840 年將操作位數提高到了40 位,並基本實現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儲程式的構想,而且程式可以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做出一般的加法,幾分鐘內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國數學家George Boole 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前近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台機器幫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 公司)借鑑Babbage 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並設計了機器。結果僅用6 周就得出了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時間)。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創辦了IBM 公司的前身。

電子計算機問世 在以機械方式運行的計算器誕生百年之後,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由機械向電子時代的過渡,電子器件逐漸演變成為計算機的主體,而機械部件則漸漸處於從屬位置。二者地位發生轉化的時候,計算機也正式開始了由量到質的轉變,由此導致電子計算機正式問世。下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主要事件:

1906 年:美國人Lee De Forest 發明電子管,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從此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誕生。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鐘內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 。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套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製造了1500 台。

1937 年: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論文 ,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年:Bell 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儘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40 年1 月:Bell 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複雜運算的計算機。該機器大量使用了繼電器,並借鑑了一些電話技術,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學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 ,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去的,時鐘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 英尺長 、5 噸重 、75萬個零部件。該機使用了3304 個繼電器,60 個開關作為機械唯讀存儲器。程式存儲在紙帶上 ,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閱讀器。Mark I 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後來命名為"Model Ⅱ Re-

lay Calculator "的計算機。這是一台可程式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式和數據。它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 個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誕生 ,這是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 年,完成於1946 年,負責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噸,用了18000 個電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電晶體計算機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儘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範疇,但因其體積大、能耗高、故障多、價格貴,從而制約了它的普及和套用。直到電晶體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

1947 年:Bell 實驗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發明了晶體

管,開闢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 年:劍橋大學的Wilkes 和他的小組製成了一台可以存儲程式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第一台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帶上存儲程式。這台機器是John von Neumann 提議建造的。

1950 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 發明了軟磁碟 ,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 。由此開創了存儲時代的新紀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級語言編譯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計算機系統誕生,設計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 。

被美國人口普查部門用於人口普查,標誌著計算機進入了商業套用時代。

1953 年: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57 年完成。這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7 年:IBM 開發成功第一台點陣式印表機。

積體電路計算機

儘管電晶體的採用大大縮小了計算機的體積、降低了價格 、減少了故障,但離用戶的實際要求仍相距甚遠,而且各行業對計算機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生產性能更強、重量更輕、價格更低的機器成了當務之急。積體電路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高集成度不僅使計算機的體積得以減小,也使速度加快、故障減少。從此,人們開始製造革命性的微處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創始人)的領導下,積體電路誕生,不久又發明了微處理器。但因為在發明微處理器時借鑑了日本公司的技術,所以日本對其專利不承認,因為日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過了30 年,日本才承認,這樣日本公司可以從中得到一部分利潤。但到2001 年,這個專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開始開發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語言 ,完成於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個結構化程式設計語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程式語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計算機--PDP-8 。

1964 年:IBM 發布PL/1 程式語言。

1964 年:發布IBM 360 首套系列兼容機。

1964 年:DEC 發布PDB-8小型計算機。

1965 年:摩爾定律發表,處理器的電晶體數量每18 個月增加一倍,價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創立模糊邏輯,用來處理近似值問題。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

struction Code)語言的開發。特別適合計算機教育和初學者使用,得以廣泛推廣。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滑鼠器的構想,但沒有進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蘋果電腦公司大量採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級計算機CD6600 開發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開始開發PASCAL 語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幾個朋友創辦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組在MIT 開發了LOGO 語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計畫開始啟動,這是現代Internet 的雛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個網路協定標準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塊RAM 晶片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開始開發UNIX作業系統。

1970 年:Forth程式語言開發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雛形ARPANet 基本完成,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

1971 年11 月15 日:Marcian E.Hoff 在Intel 公司開發成功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含2300 個電晶體,字長為4 位,時鐘頻率為108KHz,每秒執行6 萬條指令。

1972 年:1972 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積體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這一時期的計算機功能更強,體積更小。此時人們開始懷疑計算機能否繼續縮小,特別是發熱量問題能否解決。同時,人們開始探討第五代計算機的開發。

1972 年:C 語言開發完成。其主要設計者是UNIX 系統的開發者之一Dennis Ritche。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語言,特別受人喜愛。

1972 年:Hewlett-Packard發明了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2 年4 月1 日:Intel 推出8008 微處理器。

1972 年:ARPANet 開始走向世界,Internet 革命拉開序幕。

1973 年:街機遊戲Pong 發布,得到廣泛歡迎。發明者是Nolan Bushnell(Atari 的創立者)。

1974 年:第一個具有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CLIP-4 推出。

當代計算機

在此之前,應該說計算機技術還是主要集中於大型機和小型機領域的發展。隨著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的進步,計算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技術障礙逐漸被突破。特別是在Intel 公司發布了其面向個人用戶的微處理器8080 之後,這一浪潮終於洶湧澎湃起來,同時也催生出了一大批資訊時代的弄潮兒,如Stephen Jobs(史締芬·賈伯斯)、Bill Gates(比爾·蓋茨)等 ,至今他們對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時段,網際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套用與發展,計算機真正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

1974 年4 月1 日:Intel 發布其8 位微處理器晶片8080。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完成了第一個在MIT(麻省理工學院)的Altair 計算機上運行的BASIC 程式。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創辦Microsoft 公司(現已成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軟體公司)。3 年後就收入50 萬美元,員工增加到15 人。1992 年達28 億美元,1 萬名雇員。1981 年Microsoft為IBM 的PC 機開發作業系統,從此奠定了在計算機軟體領域的領導地位。

1976 年:Stephen Wozinak 和Stephen Jobs 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Ⅰ計算機。

1978 年6 月8 日:Intel 發布其16 位微處理器8086 。1979 年6 月又推出準16 位的8088 來滿足市場對低價處理器的需要,並被IBM 的第一代PC 機所採用。該處理器的時鐘頻率為4.77MHz 、8MHz和10MHz,大約有300 條指令,集成了29000 個電晶體。

1979 年:低密軟磁碟誕生。

1979 年:IBM 公司眼看個人計算機市場被蘋果等電腦公司占有,決定開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 。為了儘快推出自己的產品,IBM 將大量工作交給第三方來完成(其中微軟公司就承擔了作業系統的開發工作 ,這同時也為微軟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於1981 年8 月12 日推出了IBM-PC 。

1980 年:"只要有1 兆記憶體就足夠DOS 盡情表演了",微軟公司開發DOS 初期時說 。今天來聽這句話有何感想呢?

1981 年:Xerox 開始致力於圖形用戶界面、圖示、選單和定位設備(如滑鼠)的研製 。結果研究成果為蘋果所借鑑,而蘋果電腦公司後來又指控微軟剽竊了他們的設計,開發了Windows 系列軟體。

1981 年8 月12 日:MS-DOS1.0 和PC-DOS1.0 發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託開發DOS 作業系統,他

們從Tim Paterson 那裡購買了一個叫86-DOS的程式並加以改進。由IBM 銷售的版本叫PC-DOS,由Microsoft 銷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與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為止。最初的DOS 1.0

非常簡陋,每張盤上只有一個根目錄,不支持子目錄,直到1983 年3 月的2.0 版才有所改觀。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與IBM-PC 兼容的作業系統,Windows 95 推出並迅速占領市場之後,其最後一個版本命名為DOS 7.0 。

1982 年:基於TCP/IP 協定的Internet 初具規模。

1982 年2 月:80286 發布,時鐘頻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B 記憶體、支持1GB以上的虛擬記憶體、每秒執行270 萬條指令、集成了13.4 萬個電晶體。

1983 年春季:IBM XT 機發布,增加了10MB 硬碟、128KB 記憶體、一個軟碟機、單色顯示器、一台印表機、可以增加一個8087 數字協處理器。當時的價格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類似UNIX 分層目錄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伺服器發布,網際網路上有1000 多台主機運行。

1984 年底:Compaq 開始開發IDE 接口,能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接口。

1985 年:Philips 和SONY 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時鐘頻率達到33MHz 、可定址1GB 記憶體 、每秒可執行600萬條指令、集成了275000 個電晶體。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發布。該作業系統需要DOS 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 ,以致被蘋果控告,該訴訟到1997 年8 月才終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3.5 英寸磁碟的系統,但只支持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發布。

1988 年:EISA 標準建立。

1989 年: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創立World Wide Web 雛形。通過超文本連結,新手也可以輕鬆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 的發展。

1989 年3 月:EIDE 標準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 的硬碟,能達到33.3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 所採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120 萬個電晶體,其後繼型號的時鐘頻率達到

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發布。該標準要求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KB/sec 的傳輸率。

1991 年:ISA 標準發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發布。為了促進OS/2 的發展,Bill Gates 說DOS 5.0 是 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記憶體限制。這個版本也標誌著微軟與IBM 在DOS 上合作的終結。

1992 年:Windows NT 發布,可定址2GB 記憶體。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發布。

1993 年:Internet 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年:經典遊戲Doom 發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300 多萬個電晶體、早期版本的核心頻率為60 ~

66MHz 、每秒鐘執行1 億條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標準2 發布,要求CD-ROM 傳輸率達到300KB/s,在320 ×240 的視窗中每秒播放15 幀圖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發布90 ~100MHz Pentium 處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時戰略遊戲Command&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發布12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發布133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純32 位的多任務作業系統Windows 95 發布。該作業系統大大不同於以前的版本 ,完全脫離MS-DOS,但為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發布,主頻可達200MHz 、每秒可執行4.4 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電晶體。

1995 年12 月:Netscape 發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 的瀏覽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發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處理器,集成了310 ~330 萬個電晶體。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發布,修正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遊戲軟體發布,並帶動3D圖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發布Pentium MMX CPU,處理器的遊戲和多媒體功能得到增強。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發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發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發布333MHz Pentium Ⅱ處理器,採用0.25 μm 工藝製造,在速度提升的同時減少了發熱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發布,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 公司發布K6-3 400MHz 處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發布,最初時鐘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採用0.25μm 工藝製造,支持SSE多媒體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級快取。

1999 年10 月25 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 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的Coppermine 晶片核心尺寸進一步縮小,雖然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內建2800萬個電晶體,但其尺寸卻只有106 平方毫米。

2000 年3 月:Intel 發布代號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 處理器。新款Celeron 與老C eleron 處理器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採用了與新P Ⅲ處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及同樣的FC-PGA封裝方式,同時支持SSE 多媒體擴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 作為其新款廉價處理器的商標,並以此準備在低端向Intel 發起更大的衝擊,同時,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 也在其後的一個月間發布。

2000 年7 月:AMD 領先Intel 發布了1GHz 的Athlon 處理器,隨後又發布了1.2GMHz Athlon 處理器。

2000 年7 月:Intel 發布研發代號為Willamette 的Pentium 4 處理器,管腳為423 或478 根,其芯

片內部集成了256KB 二級快取,外頻為400MHz,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 ,使用SSE2指令集,並整合了散熱器,其主頻從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發布用於筆記本電腦的Athlon 4 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0.18 微米工藝造,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00MHz,有256KB二級快取和128KB一級快取。

2001 年5 月21 日 ,VIA 發布C3 出處理器 。該處理器採用 0.15 微米工藝製造(處理器核心僅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快取(128KB一級快取、64KB 二級快取),並採用Socket 370 接口。支持133MHz 前端匯流排頻率和3DNow!、MMX 多媒體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記憶體的P4晶片組P4X266 將大量出貨。該晶片組的記憶體頻寬達到4GB,是i850 的兩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發布主頻高達2GHz 的P4 處理器。每千片的批發價為562 美元。

例子

•安提基特拉機械,公元前100年

•Pascaline,1642年 –布萊茲·帕斯卡的算術機,主要用作加法器,它可以直接加和減兩個數,以及通過重複進行乘法和除法。

•Stepped Reckoner,1672年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的機械計算器,可以加、減、乘、除。

•差分機,1822年 –查爾斯·巴貝奇計算多項式的機械裝置。

•分析機,1837年 – 較晚的查爾斯·巴貝奇設備,可以說封裝了現代計算機的大多數元素。

•Ball-and-disk integrator,1886年 -威廉·湯姆森在他的諧波分析儀中使用它通過計算傅立葉級數的係數來測量潮汐高度。

•Marchant Calculator,1918年 – 最先進的機械計算器。關鍵設計出自Carl Friden。

•Kerrison Predictor

•Z1,1938年由Konrad Zuse

•科塔計算器,1948年

•Moniac,1949年 – 一個英國經濟的模型或模擬用途的模擬計算機。

•Voskhod太空飛行器“Globus”IMP導航儀器,1960年代早期

•Digi-Comp I,1963年,一個教育性的3位數字計算機

•Dr. NIM,1960年代中期,一個玩尼姆遊戲的機械計算機

•Digi-Comp II,1960年代中期,滾球數字計算機

•自動機– 在某些情況下,機械設備可以存儲數據和執行計算,以及執行其他複雜任務。

機電計算機

早期的電動計算機構造為開關和繼電器而非真空管(熱電子管)或電晶體(之後的電子計算機以此構造),它們被分類為機電計算機。例子包括:

•Z2,1939年

•Z3,1941年 –康拉德·楚澤設計。

•馬克一號,1944年 –IBM打造。(“機電計數器”)

•Harvard Mark II,1947年(“電磁繼電器”)

•“二進制算術計算器”BARK,1950年

•Simon (computer),1950年

•Bell Labs Mark 6

•Harry Porter的繼電器計算機,波特蘭州立大學,2005年

參見

•骨牌計算機

•檯球計算機

•機械計算器

•計算器硬體歷史

•計算機科學先驅者列表

•圖靈完全性

•模擬計算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