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科學技術進步是推動廣播事業向前發展的源動力。20 世紀50 年代,體積龐大、功耗巨大的電子管開啟了電子時代,70—90 年代,以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為代表的模擬電子技術發展成熟,廣播業界廣泛使用開盤磁帶作為聲音的記錄媒質,開盤錄音機 STUDER A80、OTARI MTR-12 等也成為主流。80 年代末,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誕生,此後,遵循著摩爾定律飛速發展,人類社會逐步進入數字時代。21 世紀的今天,數位技術滲透到人類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手段。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積極融入技術革新浪潮,在節目采編、製作、播控、傳輸等各個環節,實現了計算機控制和網路化管理 。
模擬磁帶數位化轉換的工作方案及要求
解決上述課題較為成熟的方案,是將模擬磁帶轉換成為數位訊號,輸入媒體資源庫進行存儲。媒體資源庫簡稱媒資庫,是基於計算機網路技術,具有海量存儲功能的大型資料庫。整個數位化轉換包含三大部分的工作內容:一是模數轉換,即節目音頻載體由模擬開盤帶向硬碟、數字磁帶機轉換;二是信息編目,即節目信息以表單形式按固定條目的方式輸入到媒資庫;三是外圍工作,即對編目信息的審核、節目處理流程監控,系統常規維護等。
在模數轉換環節,要求秉承“存舊如舊”的原則,不人為添加過多的聲音處理,原滋原味地保留歷史音頻的音響特性。這個過程是對歷史的負責,追求完全的複製而不是完美的音質。待這些模擬音頻成為數字檔案後,以副本的形式進行聲音處理,不僅不破壞原始檔案,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調整聲音的特質,在後期處理上也獲得了更大的空間。
信息編目環節,應以國家廣電總局頒布的《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編目規範》為藍本,結合不同地區的節目特色和特點,進行合理的刪減和擴充。對於廣播音頻而言,由於沒有電視視頻的關鍵幀檢索,編目信息努力做到實用性和適用性即可,要求數據條目分類清晰,描述簡明,不紛亂,不龐雜,以方便日後的檢索和查詢。
完成以上兩個工作步驟之後,需對節目音頻和編目信息進行審核,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和完整性。這項工作專業性強,交由經驗豐富,對各種節目形式和內容熟悉度高的資深電台員工來完成更為合適。至於系統維護,則涉及任務流程監控、後台軟體維護、網路環境監測、硬體運行監測等工作。這方面的工作應形成日常維護的規章制度,逐項檢查確保正常,為整個轉換工程提供硬體基礎和系統保障 。
模擬磁帶數位化轉換的具體實施方法
1) 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包括開盤帶準備和錄音機準備。長期存放的磁帶,往往會有磁粉脫落;若環境濕度較大,盤面可能會有一層白色的黴菌附著;磁帶長期處於盤卷狀態,彈性應力需要得到舒張。因此,正式錄音前,應快進快退來回倒帶2 次,將磁粉和黴菌甩脫,並將磁帶張緊程度恢復到自然的狀態。錄音機準備需要確保三大指標:頻率回響、信噪比和抖晃率。頻率回響是指開盤機重放信號時輸出的頻率範圍;信噪比是指音樂或語言信號電平與噪音信號電平的比值;抖晃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帶速誤差值與基準帶速的比值,反映走帶速度的瞬時波動情況。藉助標準測試帶和音頻信號綜合測試儀,分別調整開盤機的磁頭組件、磁頭放大電路和音頻放大電路,使得放音頻寬保持在:7.5 ips60~12 000 Hz,15 ips 60~15 000 Hz。信噪比> 55 dB,降低抖晃率≤ ±0.1%,為開盤帶的重放做好準備。
2) 磁帶錄入
開盤帶信號經調音台輸入電腦,調音台主要是控制好錄音電平,對於保存狀態完好的開盤帶,EQ 處於Bypass 狀態,儘量不人為對原版音頻進行處理,以保持資料的原汁原味。遇到年代久遠的帶子,磁粉散失比較嚴重,7.5 ips 帶速下,可以對3~5 kHz 頻段進行不超過3 dB的提升;15 ips 帶速下,可以對4~6.5 kHz 頻段進行不超過3 dB 的提升,以彌補中、高頻損失。錄製軟體採用Adobe Audition 3.0,以wav 格式保存錄製好的節目音頻。
3) 編目入庫
編目是以國家廣電總局頒布的《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編目規範》為藍本,結合本地域、本台節目的實際情況,確定節目信息表單里的各個分項名稱。
信息錄入不僅是對歷史節目進行詳盡地描述記載,更是為今後節目的查詢調用提供科學的查詢線索,不僅要做到全面,還要有針對性,不同的節目歸屬不同的類型,用關鍵字、簡介等描述其個性信息。填寫信息表單後提交入庫,經審核通過後,節目即通過區域網路上傳至媒資庫的硬碟儲存陣列(1 T×16 塊,RAID5),同時寫入數字膠帶作為二次存儲備份,節目信息表單則上傳至媒資資料庫。以上工作均由媒資伺服器以後台形式自動完成。
4) 查詢調用
根據節目題名、分類、節目簡介、關鍵字等進行查詢,從媒資庫查詢到相關資料,提交下載到本地硬碟。這是數字音頻的副本,媒資庫里還永久地保存有音頻的原始母帶,因此可以根據使用需要對其進行後期處理。通常建議在保持聲音原質不變的前提下,做一定量的本底噪聲濾除;此外,經常使用到的,還包括有EQ 提升、激勵、聲場展寬等立體聲效果處理。
總結
隨著CD、快閃記憶體、硬碟等數字媒介的普遍使用,曾經一統廣播天下的開盤磁帶,已經遠離了人們的視線。而這些開盤帶所記錄的聲音信息,記載了逝去時代新聞、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豐富信息,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有聲承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但保存這些開盤磁帶,需要恆溫恆濕的環境,耗費大量的資源;使用這些開盤資料,需要查閱紙制的資料卡片,費時費力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永久性地、低成本地保存這些歷史音頻資料,並讓這些資料重新具備使用價值,方便檢索和查閱,成為廣播電台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