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韓江之濱有“東鳳”津渡、來往頻繁。明正德年間,先祖東浦公由福建移居鰲頭鄉(今東鳳大洋村有林厝崛遺址),爾後傳至遺香公移居文路卓(會東鳳文路卓村),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一七0三年)遷居樟厝洲,歷十四世,迄今三百零三年)。明末清初,村民有章、林、陳、周、蔣、郭、黃、楊等姓氏。幾經滄桑。諸姓氏逐漸消逝,至民國初時,黃楊均改為林姓。爾後,由林陳傳延至今。先祖遷居於此,已有樟厝洲其名,故一直沿用至今。北面塔社林,原有林,方,高三姓,自一九五0年為樟厝洲轄管。塔社村於明嘉靖中葉來此定居,原叫“塔仔”。林姓於明代由澄海樟林遷入,高姓是由揭東縣埔田鄉遷入。方姓於清朝時經潮安縣浮洋仙庭村遷入,三姓同居,一直至今,和睦相處。
農業、經濟
樟厝洲先輩躬耕務農,以田耕為主,前土地多為東鳳,龍湖豪紳所有。故經濟基礎底子薄。村里土地為沙質土,高低懸殊,歷來為經濟作物區。主要農產品以甘蔗、花生、大豆、甘薯為大宗。一九六0年洪水衝擊,泛濫成災,“南星園”近百畝地積沙成灘,災後復產,把游沙搬成小丘,六九年村黨政提出:“迫沙埋地下,叫地下土翻身。”經兩月奮戰,把沙丘搬走,逐年進行平整,擴大耕地面積,修築排灌系統,改變生產布局。七二年大力發展藥材生產,主要有黨參、菊花、淮山、生地等。是時成為潮安縣藥材生產基地。改革開放後,改變生產方式,增加經濟收入,以蔬菜、玉米、竹筍、香蕉為主的經濟作物。
學校教育、名人
前全村有4所私塾,民國時為6所,1945年並為一所,稱為“江東鄉第七保第三國民學校”。1950年稱為樟洲國小。1995年,村籌資及海外僑親捐資,興建新學校,占地10畝,建四層教學樓一幢,總面積2230平方米,投資總額160多萬元。現有學生320人,教師12人。
解放以來,大專院校畢業生有90多人,博士一人,碩士一人,高級教師二人,處級幹部以上七人。
光緒年間,先輩志厚公任恩騎尉,戍職揭陽;民國時有楚南公任永定縣丞,後出任澄海縣長,有德三公就讀黃埔軍校,畢業後任族長,後居台灣;有英利公畢業於中山大學,任韓山師範教務主任,潮安縣教育科長,鎮反時在獄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