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概述
在塔城無底湖東北約3公里的塔爾巴哈台山腳下,聳立著一個高約2米、面積400多平方米的土夯建築,這裡只剩下一個大坑和幾面殘牆埋在地里。這便是樊梨花的點將台。從它的地理位置和建築造型看,確實是一個用來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的地方。站在這裡,似乎可以看到當年的樊梨花西征來到這裡揮斥方遒、指揮若定的威武形象。樊梨花西征,兵強馬壯,浩浩蕩蕩,西征時空前的盛況。
此地離點將台約3公里,在點將台的西南方向,此湖呈橢圓形,周長大約1000米,長年四季無論天旱水澇,湖水總量始終不變,更使人奇怪的是,與它相近的巴依木扎河的水是淡的,可湖裡的水卻是鹹的。據說,是因為銅鏡長年攜帶在樊梨花身上,征戰的汗水浸注在銅鏡上,銅鏡沾上了汗鹹味,所以湖水也就成了鹹的。後人為了紀念樊梨花的豐功偉績和平定西部做出的貢獻,將她拴馬的石樁刻上了她的頭像,也就是現在的樊梨花石像。
傳說
在《薛丁山征西》講述的故事中,西涼國寒江關守將樊洪之女樊梨花是黎山老母的徒弟,學了八年法術,武藝精湛,練就一身的移山倒海、撒豆成兵的幻術絕技。五遁俱全,而且裝備精良,擁有誅仙劍、打神鞭、混天棋盤、分身雲符、乾坤圈等等曠世神兵。相傳,唐朝大將樊梨花率軍平定西部,從吾爾喀夏山脈與塔爾巴哈台山脈交匯口入塔額盆地,至巴依木扎時感到此地水草豐茂,地勢險要,是作戰布兵的好地方,於是便安營紮寨,並在巴依木扎河北邊修築了調兵遣將的點將台,離點將台約20米處立一約1.6米高的石柱,作樊梨花栓馬樁,在這兒開始了平定突厥進犯的征戰。樊梨花帶領將士們打退了突厥人的多次進攻,在一次戰後間歇時,樊梨花拿出一面銅鏡對著梳理凌亂的頭髮,一會兒,戰鼓又擂響了,原來突厥人又發起了進攻,樊梨花只好跨上戰馬,帶領將士們沖向敵陣,無意將銅鏡遺忘在了草地上,後來銅鏡變成了一個湖,也就是現人所說的巴依木扎湖(無底湖)。書中敘述樊梨花與薛丁山馬上訂親及薛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的故事,在民間有很大影響。戲曲中一些劇目即取材於此。
樊梨花寨
樊梨花乃西域寒江關人氏,因不甘丈夫薛丁山三休之辱,帶著親兵引退欒川,在此安營紮寨。因山寨氣候寒冷,俗稱山寨,對外稱樊梨花寨。山寨上遺留有點將台、旗桿窩、石寨牆殘基,寨內有幾十畝大的山凹空地,是樊梨花當年屯兵的地方,現已恢復當年的擊鼓亭、射箭場、彈弓場、十八班兵器的擂台、鞦韆、爬桿、繩梯,還有樊梨花望子成龍修建的成龍塔,更有趣的是當年樊梨花守寨的榆木墩大炮成了現代人預測人生福、祿、壽、喜、財的見面禮炮,據說每打一炮都有說是,選準炮位福壽由已人命在我不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