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樂都地震觀測台(以下簡稱地震台)地處樂都縣引勝鄉熊家灣村西山坡,距縣城近九公里,根據青海省人民政府(80)青政62號檔案規定而建立。1979年8月青海省地震局趙盾、馬京生、孔兆露、劉維憲、張進京先後兩次到樂都考察定點,1980年7月由樂都縣科委組織人員 施工建造,馬京生、郭鑒峰為台站總體設計,工程主要項目有大門、測震儀室(山洞)儀器記錄室、辦公室、水氡觀測室(後改為氣氡)職工宿舍、庫房、道路通訊設施、供水、供電等。1981年正式稱為樂都地震台,1982年建成並投入觀測,是青海省海東地區重要的地方專業台站之一。台站建築面積4000多平米,占地17000多平米,綠化面積約8000平米,海拔高度2170米。台站既處在祁連山脈與拉脊山脈的交匯處,地形複雜,山谷縱橫,又處在西寧、蘭州兩大城市之間,觀測位置十分重要,對於監測甘青兩省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有重大的意義,歷來受到國家局及省、地區領導的重視。
管理機構
樂都台建成投入觀測後,由海東地區地震局管理。樂都地震台在海東地區地震局直接領導和省地震局的業務指導下,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實行海東地區與樂都地震台的目標責任制,並實行年度考核制,台站工作人員實行活工資與工作崗位、工作質量掛鈎的激勵機制和獎罰制度。表1 台站歷年基建維修一欄表
年度 | 工程內容 | 建築面積(平米) | 省投資經費(萬元) | 開工時間 | 竣工時間 | 工程負責人 |
1979-1982 | 建台 | 1200 | 40 | 1979 | 1982 | 郭建峰 |
1991 | 環境改造 | 5.4 | 1991 | 1991 | 崔魯輝 | |
2002 | 工作室改造 | 200 | 10 | 2002-04 | 2002-6 | 吳雙明 |
觀測項目
地震監測
樂都地震台建台以來,測震項目的主要儀器有長,中、短周期4套(573熏煙儀、DD—1、 DK—1、SK)根據(90)青政第009號文,SK基式儀於1990年4月1日以後停止觀測。1995年573短周期熏煙儀記錄儀停測。表2 DD—1型中長周期地震儀
拾震器 | 記錄筆類型 | 放大鏡類型 | 放大倍數 | 記錄方式 | 記錄紙速 | 測定日期 | |||
類型 | 分向 | 周期 | 阻尼 | ||||||
PS—1—H | NS | 1.0 | 0.45 | DB—3A | DDF—4C | 1.88×10 | 墨水 | 120 | 2001—11 |
PS—1—H | EW | 1.0 | 0.45 | DB—3A | DDF—4C | 3.01×10 | 墨水 | 120 | 2001—11 |
PS—1—V | UD | 1.0 | 0.45 | DB—3A | DDF—4C | 2.23×10 | 墨水 | 120 | 2001—11 |
拾震器 | 記錄筆類型 | 放大鏡類型 | 放大倍數 | 記錄方式 | 記錄紙速 | 測定日期 | |||
類型 | 分向 | 周期 | 阻尼 | ||||||
PS—1—H | NS | 15.0 | 0.45 | DB—2 | DDF—4C | 墨水 | 30 | 2001—11 | |
PS—1—H | EW | 15.0 | 0.45 | DB—2 | DDF—4C | 墨水 | 30 | 2001—11 | |
PS—1—V | UD | 15.0 | 0.45 | DB—2 | DDF—4C | 墨水 | 30 | 2001—11 |
水氡氣氡
樂都地震台站水(氣)氡觀測點位於距台1公里的老爺山山腳下,儀器的架設,1985年5月由青海省地震局的吳宗廉,路海寧和甘肅的相關人員完成,1987年6月經中國地震局全國水化基本台網驗收小組驗收合格,被列為全國水化台Ⅱ類台網是我省地方台中第一個全國二類水化台站。儀器為FD—125氡釷分析儀,輔助設備齊全。該水點1985年以來全水流量逐年減少,甚至出現斷流,,1986年又進行了泉點改造,使之恢復正常,由於受河水流量影響較大,1998年經省局同意,經過樂都台工作人員的三次篩選,重新選點,將水氡觀測改為氣氡觀測至今。表4 氣氡觀測設備表
名稱 | 數量 | 名稱 | 數量 |
FD—125氡釷分析儀 | 1 | 固體?源 | 1 |
自動標定器 | 1 | 交流穩壓器 | 2 |
動槽式水銀氣壓表 | 1 | 數字萬用表 | 1 |
發電機(3KW) | 1 | 真空泵 | 2 |
恆溫乾燥箱 | 1 | 真空泵 | 3 |
地傾斜
樂都地震台傾斜觀測,採用金屬絲水平擺,光記錄方式,儀器型號JB,1998年投入觀測,有觀測室、儀器室、暗室。新上項目
主要有100M深井水溫,鑽孔應變,數位化自動測氡儀,數字傾斜、數位化測震和氣象三要素及網路信息節點。是目前我省東部地區觀測項目最全,手段最多的台站。觀測資料
1、測震,樂都地震台的測震手段投入觀測以來,工作人員兢兢業業,堅持24小時值班,按規定將大震速報,觀測報告,圖紙分析,資料周報、月報、年報等連續,及時,可靠地上報省地震局,為國家提供了可靠的地震資料,儀器完好率、運轉率均在95%以上。資料在1985年—2005年的評比中多次獲得良好成績,1987年地震速報優良,1988年評為優良,89年速報獲優良。85年新疆烏恰地震速報獲全國第二名,82—85年四次資料質量在省局評比中評為第一和優良單位。84年台長崔魯輝被評為全國“邊陲優秀兒女”,獲銅質獎。2002年後任台長吳雙明被評為省局先進個人。1996年樂都台被海東地委、行署授予“海東地區優秀科技工作集體”稱號
2、氣氡(水氡)
觀測資料從1985年—2005年,除1997年因泉水枯竭斷記數月外,其餘年分均為念觀測日誌24本,每日把觀測數據通過電話(電台)上報省局,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國家局月報寄省地震局,年報報國家地震局,氣(水)氡資料在全省評比中一直保持在良好,多次評為優秀,並多次代表省地震局參加全國過資料評比並獲獎。張曉琴同志2002年被海東行署授予“海東地區先進工作者”稱號。
3、地傾斜
該項目1998年投入觀測相紙,通過光記錄,洗相,相數據分析,每日通過電話將數據上報省地震局,月報也上報省局,由於儀器匹配不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測質量,經過工作人員的精心努力,資料在省局的質量評比中獲得良好以上成績。嚴永祥同志2004年被評為省局,海東地區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