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河南的盧氏縣、西峽、陝西洛南、山陽、商南等縣卻吃一種槲葉粽一、俗稱“槲包”。
槲(hú)樹,殼斗科落葉喬木,別名柞櫟、橡樹、青崗、金雞樹、大葉波羅等,抗風性較強,槲樹的葉、皮和種子都有藥用價值,具有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齄赤,菝子淋疾的作用;木材為環孔材,材質堅硬,耐磨損,易翹裂,供坑木、地板等用材;葉含蛋白質14.9%,可飼柞蠶;種子含澱粉58.7%,含單寧5.0%,可釀酒或作飼料;樹皮、種子入藥作收斂劑;樹皮、殼斗可提取栲膠。
槲樹主產中國北部地區,以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山地多見,遼寧、陝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
每年春天,端午節前,槲葉成熟了,發出濃郁的香氣。人們上山采來,讓它陰乾,就去掉了生澀氣。 然後包上黍米,煮熟就成了槲包了。槲葉在樹上時,質地稍堅硬,採下來經過一段時日的熟化,就變得柔韌了。拿它包上黍米,再放到鍋里一煮,槲葉那特有的香味,和黍米的香味結合起來,愈加沁人心脾。
包槲葉粽必須用小米。小米是我國最早的糧食了,它分兩種,一種是飯小米,就是燒湯用的,一種是粘 小米,有粘性,專門用來蒸吃或包槲包用。還有一種黍子,顆粒比小米大,也很具粘性,用它包的槲包也很好。生於豫西盧氏縣的著名教育家、翻譯家曹靖華先生曾寫過一篇散文來懷念故鄉的槲包:粽香飄飄憶當年。
據《中國樹木志》記載,該樹叫“槲櫟”或“槲樹”,落葉喬木,葉子橢圓形,邊緣有波狀的齒,生長於山地陽坡闊葉林和松櫟林中,深根性,耐旱,抗風、抗煙、抗病蟲能力強;種仁可釀酒,葉可飼養柞蠶。當地人上山采
來“槲葉”,用水一煮,再用清水洗淨,就可包粽子,用“槲葉”包的粽子別一番山林的清香。也有在粽子裡放豆子和紅棗的。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些雞蛋,最好是些鹹雞蛋,據說吃了粽子鍋里煮的雞蛋,夏天不生瘡,不頭痛。當地人認為吃熟蒜瓣有去體內百毒之效。